制造业集聚的城市增长效应研究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发布时间:2021-03-29 05:41
城市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引擎,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制造业是创造物质财富的重要产业,在城市的兴起及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仍然是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的重要力量。制造业的集聚和发展不仅对城市资源配置产生影响,也对城市的可持续增长具有一定的作用。制造业集聚,作为一种空间地缘现象,对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国家级城市群之一,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制造业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打造优势集群,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制造2025”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的多重背景下,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内的城市为对象,研究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增长的关系,对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产城融合、推动城市创新、促进城市群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制造业集聚形成的推动城市增长的内生力量出发,以产业集聚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为基础,结合现...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3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θ>1,且ρ>时的情况
48图2-1θ<1,且ρ>时的图像当θ1<0,即θ<1时,且ρ<时,()和()的关系如图2-2所示:图2-2θ<1,且ρ<时的图像从图像上可以看出,当新的知识对增长的贡献不足,但人口的增长率足以抵消资源的消耗时,知识增长率虽然在期初会上升,但最终仍然会呈现收敛状态。而当新知识的规模报酬递减,且人口增加不足以抵消环境资源消耗的情况下,知识的增长率会快速下降。但是,当θ1>0,即θ>1,且ρ>时,图像将变为图2-3:图2-3θ>1,且ρ>时的情况0
49当θ>1,且ρ<时,图像变为图2-4:图2-4θ>1,且ρ<时的情况通过图2-3和2-4可以看出,当新知识对增长的贡献足够大时,即使人口的增长不足以抵消资源消耗时,虽然短期内会使新知识的增长会持续下降,但从长期来说,新知识的增长仍能够促进长期增长。但如果人口的增长足以抵消环境损耗时,将获得长足的增长。从知识的生产模型推导可以看出,在没有考虑资本因素的情况下,人口的增长能够带来知识的增长。资源的消耗是知识生产中的阻尼,但是如果人口的增长力量足以抵消资源的消耗,知识的生产是能够持续的。除人口之外,以往积累的知识对知识增长的贡献,也决定了新知识能否得以生产。当知识的生产过程呈现规模报酬递增时,新知识将会极大的增长,如果能与人口的增长形成合力,新的知识将不断产生。这意味着,人如果能够和知识形成良好的互动,便能极大推动新知识的产生。那么城市新知识的生产也有赖于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在城市增长过程中,如果城市人口增加足以弥补资源的消耗时,由新知识带来的技术进步总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城市集聚一方面能够促进人口的集聚,人口的集聚又会带来知识的集聚,人力资本的集聚又会促使知识的规模报酬递增;另一方面,集聚所带来的知识的共享和溢出机制能使新知识的生产比例超过现有知识的比例,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当知识对新知识的生产贡献率增大时,人口和技术的进步将共同促进城市的新知识的形成和增长。城市的经济发展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也会受到资本的影响,下面的推导中将考虑到资本与知识的共同影响。依据假设,A、L、R与T均正在以不变的速率增加。因而,对于平衡增长路径所需的K与Y,均以一个不变的速率增加,将(2-1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江经济带产业集聚推动城镇化了吗?——基于108个地级市2005-2015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 张治栋,孟东涛. 华东经济管理. 2018(06)
[2]中国城市群发展的空间协同性测度及比较[J]. 刘华军,贾文星,彭莹,裴延峰.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8(05)
[3]产业集聚与多维城镇化异质性[J]. 伍骏骞,何伟,储德平,严予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05)
[4]什么使城市更有利于创业?[J]. 张萃. 经济研究. 2018(04)
[5]人口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对威廉姆森假说的一个检验[J]. 王智勇. 南京社会科学. 2018(03)
[6]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集聚能力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J]. 郭庆宾,许泱,刘承良.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02)
[7]城市发展如何达到高效且包容[J]. 陆铭.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8(01)
[8]产业集聚、金融发展与企业的“创新惰性”[J]. 万道侠,胡彬. 产业经济研究. 2018(01)
[9]产业聚集与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J]. 杨浩昌,李廉水,刘军. 科研管理. 2018(01)
[10]产业集聚、市场竞争性与劳动生产率——基于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刘雅娇,胡静波. 产经评论. 2018(01)
博士论文
[1]分工演进引致的经济增长与波动[D]. 周宙.清华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D]. 王宁.清华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07014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3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θ>1,且ρ>时的情况
48图2-1θ<1,且ρ>时的图像当θ1<0,即θ<1时,且ρ<时,()和()的关系如图2-2所示:图2-2θ<1,且ρ<时的图像从图像上可以看出,当新的知识对增长的贡献不足,但人口的增长率足以抵消资源的消耗时,知识增长率虽然在期初会上升,但最终仍然会呈现收敛状态。而当新知识的规模报酬递减,且人口增加不足以抵消环境资源消耗的情况下,知识的增长率会快速下降。但是,当θ1>0,即θ>1,且ρ>时,图像将变为图2-3:图2-3θ>1,且ρ>时的情况0
49当θ>1,且ρ<时,图像变为图2-4:图2-4θ>1,且ρ<时的情况通过图2-3和2-4可以看出,当新知识对增长的贡献足够大时,即使人口的增长不足以抵消资源消耗时,虽然短期内会使新知识的增长会持续下降,但从长期来说,新知识的增长仍能够促进长期增长。但如果人口的增长足以抵消环境损耗时,将获得长足的增长。从知识的生产模型推导可以看出,在没有考虑资本因素的情况下,人口的增长能够带来知识的增长。资源的消耗是知识生产中的阻尼,但是如果人口的增长力量足以抵消资源的消耗,知识的生产是能够持续的。除人口之外,以往积累的知识对知识增长的贡献,也决定了新知识能否得以生产。当知识的生产过程呈现规模报酬递增时,新知识将会极大的增长,如果能与人口的增长形成合力,新的知识将不断产生。这意味着,人如果能够和知识形成良好的互动,便能极大推动新知识的产生。那么城市新知识的生产也有赖于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在城市增长过程中,如果城市人口增加足以弥补资源的消耗时,由新知识带来的技术进步总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城市集聚一方面能够促进人口的集聚,人口的集聚又会带来知识的集聚,人力资本的集聚又会促使知识的规模报酬递增;另一方面,集聚所带来的知识的共享和溢出机制能使新知识的生产比例超过现有知识的比例,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当知识对新知识的生产贡献率增大时,人口和技术的进步将共同促进城市的新知识的形成和增长。城市的经济发展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也会受到资本的影响,下面的推导中将考虑到资本与知识的共同影响。依据假设,A、L、R与T均正在以不变的速率增加。因而,对于平衡增长路径所需的K与Y,均以一个不变的速率增加,将(2-1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江经济带产业集聚推动城镇化了吗?——基于108个地级市2005-2015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 张治栋,孟东涛. 华东经济管理. 2018(06)
[2]中国城市群发展的空间协同性测度及比较[J]. 刘华军,贾文星,彭莹,裴延峰.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8(05)
[3]产业集聚与多维城镇化异质性[J]. 伍骏骞,何伟,储德平,严予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05)
[4]什么使城市更有利于创业?[J]. 张萃. 经济研究. 2018(04)
[5]人口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对威廉姆森假说的一个检验[J]. 王智勇. 南京社会科学. 2018(03)
[6]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集聚能力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J]. 郭庆宾,许泱,刘承良.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02)
[7]城市发展如何达到高效且包容[J]. 陆铭.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8(01)
[8]产业集聚、金融发展与企业的“创新惰性”[J]. 万道侠,胡彬. 产业经济研究. 2018(01)
[9]产业聚集与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J]. 杨浩昌,李廉水,刘军. 科研管理. 2018(01)
[10]产业集聚、市场竞争性与劳动生产率——基于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刘雅娇,胡静波. 产经评论. 2018(01)
博士论文
[1]分工演进引致的经济增长与波动[D]. 周宙.清华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D]. 王宁.清华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070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tj/3107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