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中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8 14:04
合作经济组织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马克思对合作运动曾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合作运动是改造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各种力量之一。”“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是在旧形式内打开的第一个缺口。”它动摇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应对WTO的挑战,降低交易费用,使外部利润内部化,适应市场经济的规模效益,缩小城乡之间日益扩大的差距,改变自己的弱势地位,农业产业化中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 从实践经验来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竞争、增强农民的博弈能力,提高农民社会地位,增加农民收入,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作用突出;其所倡导的民主合作思想,不仅有助于推动农村的民主化进程,而且有助于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和领导方式变革,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都有巨大作用。 不过由于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起步较晚,政府重视不够,再加上失败的历史阴影,使得人们对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意义缺乏清醒的认识,也使政府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缺乏必要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扶持,从而...
【文章来源】:四川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状况
1.3 研究方法
1.3.1 比较分析法
1.3.2 实证分析法
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基本理论
2.1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合作制理论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理论
2.1.2 列宁的合作理论
2.2 罗虚戴尔原则
2.3 新型合作理论
3 发达国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3.1 西欧发达国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经验
3.2 美国、加拿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经验
3.3 日本、韩国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经验
3.4 发达国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4 我国产业化中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分析
4.1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历史变迁
4.1.1 合作化运动时期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
4.1.2 人民公社时期合作经济的发展情况
4.1.3 改革开放后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
4.2 产业化中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及特点
4.2.1 专业合作社
4.2.2 专业(行业)协会
4.2.3 股份合作社
4.3 产业化中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绩效分析
4.3.1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
4.3.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社会效益
4.3.3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政治效益
4.4 产业化中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
4.4.1 缺乏认识高度
4.4.2 外部环境不宽松
4.4.3 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不规范
5 产业化中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
5.1 政策保障机制
5.2 法律保障机制
5.3 制度保障机制
5.4 公共服务机制
5.5 教育和培训机制
主要参考书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145600
【文章来源】:四川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状况
1.3 研究方法
1.3.1 比较分析法
1.3.2 实证分析法
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基本理论
2.1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合作制理论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理论
2.1.2 列宁的合作理论
2.2 罗虚戴尔原则
2.3 新型合作理论
3 发达国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3.1 西欧发达国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经验
3.2 美国、加拿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经验
3.3 日本、韩国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经验
3.4 发达国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4 我国产业化中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分析
4.1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历史变迁
4.1.1 合作化运动时期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
4.1.2 人民公社时期合作经济的发展情况
4.1.3 改革开放后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
4.2 产业化中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及特点
4.2.1 专业合作社
4.2.2 专业(行业)协会
4.2.3 股份合作社
4.3 产业化中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绩效分析
4.3.1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
4.3.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社会效益
4.3.3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政治效益
4.4 产业化中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
4.4.1 缺乏认识高度
4.4.2 外部环境不宽松
4.4.3 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不规范
5 产业化中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
5.1 政策保障机制
5.2 法律保障机制
5.3 制度保障机制
5.4 公共服务机制
5.5 教育和培训机制
主要参考书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1456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tj/3145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