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的民粹主义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8 16:32
广义上民粹主义,即平民主义。作为一种极其复杂的意识形态,民粹主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积极的或消极的双重作用。本文所讲的民粹主义,特指产生于19世纪的俄国民粹主义,其基本特点是主张东方落后的农业国不经过资本主义历史阶段,仅仅依靠革命领袖、革命政党与群众运动的结合直接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本文研究东方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的民粹主义问题,目的是要认清俄国民粹空想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则区别,坚定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章阐述了东方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的民粹主义问题研究的背景和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文章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与不足;第二章讲述民粹主义的历史根源,梳理和分析民粹主义的表现以及影响;第三章应用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对俄国民粹主义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着重介绍了恩格斯对俄国民粹主义所进行的批判;第四章分析讨论列宁与民粹主义的关系问题;第五章分析讨论毛泽东与民粹主义的关系问题;第六章分析讨论改革开放新时期中的民粹主义问题。文章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将中国和俄国这两个落后的东...
【文章来源】: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1.1.1 理论依据
1.1.2 现实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民粹主义概论
2.1 民粹主义根源
2.1.1 民粹主义起源的两个版本
2.1.2 俄国民粹主义的产生根源
2.2 民粹主义的多种面相
2.2.1 民粹主义的存在形式
2.2.2 民粹主义的政治形态
2.2.3 民粹主义的运行机制
2.3 民粹主义的影响
第三章 俄国民粹主义分析
3.1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3.1.1 东方社会异于西方的总体特征
3.1.2 普照东方社会的资本之“光”
3.1.3 对东方将发生社会革命的预言
3.1.4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构想
3.2 俄国民粹主义的历史表现
3.2.1 俄国民粹主义的发展阶段
3.2.2 俄国民粹主义的发展类型
3.3 俄国民粹主义的主要特征
3.4 恩格斯对俄国民粹派的批判
第四章 列宁与民粹主义的关系
4.1 列宁对民粹主义的认识与批判
4.2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
4.2.1 列宁与“同时革命论”
4.2.2 列宁与“一国胜利论”
4.2.3 “一国胜利论”与“共同胜利论”的区别与联系
4.3 围绕“十月革命”的争论
4.3.1 “十月革命”问题上的分歧
4.3.2 激进的社会主义革命导致的后果
4.3.3 列宁的及时调整和反省
4.4 两者关系的辩证历史解读
4.4.1 列宁与民粹主义的辩证分析
4.4.2 新经济政策的放弃及其原因
第五章 毛泽东与民粹主义的关系
5.1 毛泽东对民粹主义的认识与批判
5.1.1 毛泽东在乡村建设运动期间对民粹主义的批判
5.1.2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期间对民粹主义的批判
5.1.3 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对民粹主义的批判
5.2 对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的放弃
5.2.1 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态度
5.2.2 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放弃
5.2.3 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放弃的客观必然
5.3 愈演愈烈的社会主义空想实践
5.3.1 狂热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5.3.2 “文化大革命”动荡时期
5.3.3 社会主义空想实践具有鲜明的民粹主义特征
5.4 两者关系的辩证历史解读
5.4.1 历史地辩证地看待毛泽东与民粹主义的关系
5.4.2 要正确评价历史事件与总结经验教训
5.4.3 倡导自由健康的学术环境
第六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的民粹主义问题
6.1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转变
6.1.1 改革开放以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6.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继承和发展
6.2 “左”和右两个方面对改革开放的干扰
6.2.1 当前极“左”派的现象及危害
6.2.2 当前极右派的现象及危害
6.3 中国道路与民粹主义的原则区别
6.4 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毛泽东与近代中国民粹主义关系”的再认识与思考[J]. 刘成志. 世纪桥. 2016(09)
[2]当前中国的民粹主义[J]. 程同顺,杨倩. 江苏社会科学. 2016(03)
[3]延安时期毛泽东的群众观点与民粹主义辨析[J]. 田利,庞虎. 天中学刊. 2016(02)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粹主义的斗争[J]. 刘亚军.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5]在马克思主义与民粹主义之间——对恩格斯与特卡乔夫论战的反思(中)[J]. 周凡. 学术研究. 2015(05)
[6]对民粹主义概念的再认识[J]. 庄吟茜. 唐都学刊. 2015(01)
[7]列宁语境中的民粹主义释义[J]. 周全华. 桂海论丛. 2014(02)
[8]马克思与俄国民粹主义[J]. 伍本霞. 云梦学刊. 2014(02)
[9]析列宁急于在俄国消灭资本主义的思想理论表现[J]. 李述森. 东岳论丛. 2012(07)
[10]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对俄国资本主义道路论证方式之比较[J]. 徐芹.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本文编号:3145802
【文章来源】: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1.1.1 理论依据
1.1.2 现实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民粹主义概论
2.1 民粹主义根源
2.1.1 民粹主义起源的两个版本
2.1.2 俄国民粹主义的产生根源
2.2 民粹主义的多种面相
2.2.1 民粹主义的存在形式
2.2.2 民粹主义的政治形态
2.2.3 民粹主义的运行机制
2.3 民粹主义的影响
第三章 俄国民粹主义分析
3.1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3.1.1 东方社会异于西方的总体特征
3.1.2 普照东方社会的资本之“光”
3.1.3 对东方将发生社会革命的预言
3.1.4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构想
3.2 俄国民粹主义的历史表现
3.2.1 俄国民粹主义的发展阶段
3.2.2 俄国民粹主义的发展类型
3.3 俄国民粹主义的主要特征
3.4 恩格斯对俄国民粹派的批判
第四章 列宁与民粹主义的关系
4.1 列宁对民粹主义的认识与批判
4.2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
4.2.1 列宁与“同时革命论”
4.2.2 列宁与“一国胜利论”
4.2.3 “一国胜利论”与“共同胜利论”的区别与联系
4.3 围绕“十月革命”的争论
4.3.1 “十月革命”问题上的分歧
4.3.2 激进的社会主义革命导致的后果
4.3.3 列宁的及时调整和反省
4.4 两者关系的辩证历史解读
4.4.1 列宁与民粹主义的辩证分析
4.4.2 新经济政策的放弃及其原因
第五章 毛泽东与民粹主义的关系
5.1 毛泽东对民粹主义的认识与批判
5.1.1 毛泽东在乡村建设运动期间对民粹主义的批判
5.1.2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期间对民粹主义的批判
5.1.3 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对民粹主义的批判
5.2 对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的放弃
5.2.1 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态度
5.2.2 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放弃
5.2.3 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放弃的客观必然
5.3 愈演愈烈的社会主义空想实践
5.3.1 狂热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5.3.2 “文化大革命”动荡时期
5.3.3 社会主义空想实践具有鲜明的民粹主义特征
5.4 两者关系的辩证历史解读
5.4.1 历史地辩证地看待毛泽东与民粹主义的关系
5.4.2 要正确评价历史事件与总结经验教训
5.4.3 倡导自由健康的学术环境
第六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的民粹主义问题
6.1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转变
6.1.1 改革开放以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6.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继承和发展
6.2 “左”和右两个方面对改革开放的干扰
6.2.1 当前极“左”派的现象及危害
6.2.2 当前极右派的现象及危害
6.3 中国道路与民粹主义的原则区别
6.4 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毛泽东与近代中国民粹主义关系”的再认识与思考[J]. 刘成志. 世纪桥. 2016(09)
[2]当前中国的民粹主义[J]. 程同顺,杨倩. 江苏社会科学. 2016(03)
[3]延安时期毛泽东的群众观点与民粹主义辨析[J]. 田利,庞虎. 天中学刊. 2016(02)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粹主义的斗争[J]. 刘亚军.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5]在马克思主义与民粹主义之间——对恩格斯与特卡乔夫论战的反思(中)[J]. 周凡. 学术研究. 2015(05)
[6]对民粹主义概念的再认识[J]. 庄吟茜. 唐都学刊. 2015(01)
[7]列宁语境中的民粹主义释义[J]. 周全华. 桂海论丛. 2014(02)
[8]马克思与俄国民粹主义[J]. 伍本霞. 云梦学刊. 2014(02)
[9]析列宁急于在俄国消灭资本主义的思想理论表现[J]. 李述森. 东岳论丛. 2012(07)
[10]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对俄国资本主义道路论证方式之比较[J]. 徐芹.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本文编号:31458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tj/3145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