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新经济论文 >

市场潜能对信息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9 08:16
  “互联网+”、“两化融合”是中国当前重要的产业政策,信息产业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通过测算中国各省份的区位商,本文发现中国的信息产业在空间分布上集中于几个少数发达省份。为了研究这种集聚现象产生的原因,本文借鉴了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市场潜能”概念,它包含了市场需求与地理距离的因素,再同时考虑到信息产业的技术密集型特点,在其中融入了技术因素构成了信息产业综合市场潜能。在此基上,本文研究了信息产业综合市场潜能与信息产业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同时考虑了劳动力和资本要素对信息产业集聚的影响,建立了信息产业空间分布与信息产业综合市场潜能、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之间的回归模型并进行了计算和检验。最终得到结论:信息产业自身综合市场潜能比是影响信息产业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劳动力素质、外商投资对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也有所影响。这说明了信息产业对外的扩散效应和拉动其他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的能力较弱,而自我集聚的效应非常强,信息产业的集聚主要是由于自身的循环效应造成的。在这个结论的基础上,本文又研究了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信息产业空间分布的情况,发现这两个地区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差异巨大,但这种差异并不是由于中心城市(北... 

【文章来源】: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主流经济学界在产业空间分布方面的研究综述
        1.2.2 经济集聚机制: 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
        1.2.3 国内对于产业空间分布的研究
    1.3 创新点与不足
        1.3.1 本文的创新点
        1.3.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信息产业空间分布现状分析
    2.1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现状概述
        2.1.1 长江三角洲
        2.1.2 珠江三角洲
        2.1.3 环渤海地区
        2.1.4 中西部地区
    2.2 我国信息产业空间分布现状实证分析
        2.2.1 区位商
        2.2.2 数据选取与计算
        2.2.3 基于区位商的信息产业分布现状分析
第三章 信息产业市场潜能分析
    3.1 市场潜能界定
        3.1.1 市场潜能定义
        3.1.2 市场潜能的计算方法与指标定义
        3.1.3 市场潜能的结构
        3.1.4 市场潜能计算结果与分布情况
    3.2 技术潜能
        3.2.1 技术潜能定义
        3.2.2 技术潜能的计算方法与指标定义
        3.2.3 技术潜能计算结果与分布情况
    3.3 信息产业综合市场潜能
        3.3.1 信息产业综合市场潜能定义
        3.3.2 综合市场潜能的计算方法与指标定义
        3.3.3 信息产业综合市场潜能计算结果与分布情况
        3.3.4 信息产业综合市场潜能与区位商的综合考察
第四章 信息产业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4.1 信息产业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模型
        4.1.1 信息产业空间分布模型设定
        4.1.2 变量指标解释与数据来源
    4.2 回归结果
    4.3 结果分析
        4.3.1 市场潜能因素
        4.3.2 信息产业资本因素
        4.3.3 信息产业劳动力因素
第五章 市场潜能对信息产业空间分布影响的微观层面实证分析: 以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对比为例
    5.1 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选取原因
    5.2 信息产业在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空间分布现状
        5.2.1 京津冀地区信息产业空间分布情况
        5.2.2 长三角地区信息产业空间分布情况
        5.2.3 两地区信息产业空间分布的比较
    5.3 市场潜能对两地区信息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
        5.3.1 两地区信息产业综合市场潜能概况
        5.3.2 来自中心城市综合市场潜能对两地区信息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
        5.3.3 自身综合市场潜能对两地区信息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
        5.3.4 市场潜能对两地区信息产业空间分布影响总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国家层面
        6.2.2 地方层面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分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来自省级经济数据的实证分析[J]. 惠宁,周晓唯.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
[2]京津冀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特征研究[J]. 王振坡,翟婧彤,张颖,游斌.  上海经济研究. 2015(07)
[3]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 高新才,牛丽娟.  兰州学刊. 2014(11)
[4]我国金融集聚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分析[J]. 李静,马丽娟,李丹.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4)
[5]基于投入产出表的省间贸易估算研究[J]. 吴兆丹,赵敏,Upmanu LALL,马超.  统计与决策. 2014(12)
[6]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效应研究——以浙江为例[J]. 章盛堃.  商. 2014(15)
[7]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研究——基于金融集聚的视角[J]. 陈姝.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13(01)
[8]金融集聚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基于2003-2007年省际经济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 孙晶,蒋伏心.  产经评论. 2013(01)
[9]技术外部性、货币外部性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高技术产业的空间面板计量研究[J]. 张旭华.  投资研究. 2012(10)
[10]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特征、路径与实施方略[J]. 谭晶荣.  企业经济. 2012(09)

博士论文
[1]城市集聚、外部性与劳动力流动研究[D]. 余运江.华东师范大学 2015
[2]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 司桂霞.华东师范大学 2015
[3]知识溢出、科技创新与区域竞争力关系的统计研究[D]. 陈玉娟.浙江工商大学 2013
[4]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D]. 王建峰.北京交通大学 2013
[5]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研究[D]. 杜鹏.武汉大学 2012
[6]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D]. 陈国亮.浙江大学 2010
[7]经济集聚、空间外部性与地区差距[D]. 刘修岩.复旦大学 2008
[8]知识溢出、吸收能力对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的影响研究[D]. 朱秀梅.吉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及影响因素研究[D]. 祁晶.北京物资学院 2014
[2]京津冀中心城市的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 于静涵.河北大学 2014
[3]天津市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D]. 李娜.天津财经大学 2013
[4]产业集聚的区域差异分析[D]. 闫倩倩.南京财经大学 2013
[5]美国近年对外直接投资特点及其对美国经济影响研究[D]. 冯晓莹.西南财经大学 2011
[6]市场潜能与我国制造业的空间集聚[D]. 林琳.复旦大学 2010
[7]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跨国企业选址影响因素研究[D]. 徐荣丽.山东大学 2010
[8]京津冀产业集聚效应分析[D]. 许志芳.北京交通大学 2009
[9]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D]. 骆火明.暨南大学 2008
[10]区域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竞争力与政策研究[D]. 熊晶晶.上海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471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tj/31471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0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