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内建设用地空间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3 22:3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加剧、增长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正在发生深刻改变,经济和人口进一步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集聚,建设用地资源作为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空间载体,其空间配置能否与经济、人口形成协调布局将影响中国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样地,在以城市为核心的省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建设用地资源在省域内各城市间的空间配置差异也势必会影响到整个省域的经济增长。本文旨在系统探讨省域内建设用地空间配置对其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并试图从不同城市规模(类型)分布体系的视角探寻省域内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的优化思路。这将拓展区域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领域的研究视角和内容,并为优化建设用地资源的空间配置、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本文首先梳理了区域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的相关理论,回顾了中国建设用地配置管理的制度演进历程。然后,从理论层面提出了省域内建设用地空间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利用2005-2016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对省域建设用地的规模分布和空间配置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构建面板数...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省域内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的基本框架
达地区也会由于发展空间受限无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对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最终不利于全省的经济增长。建设用地资源配置方式资源分布市场竞争政府分配空间集聚空间均衡省域经济增长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下缩小地区发展差距①②①中心城市或发达城市的建设用地资源的集聚配置来源于增长竞争的行政手段,“一家独大”导致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下;②省内城市建设用地资源均衡配置,而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自身的开发建设能力有限导致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下。规模经济外溢带动发展图3-2省域内建设用地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以上分析了省域内建设用地空间配置影响经济增长的一般路径,接下来将结合中国省域内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的现实状况进一步理解这种影响机制。中国的省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单核和双核经济模式:受惠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先行,东部地区省份普遍呈现出双核驱动的发展格局,如辽宁的沈阳市与大连市、江苏的南京市与苏州市、广东的广州市与深圳市等;而中西部地区往往呈现出省会城市一股独大的发展格局,如河南的郑州市、湖北的武汉市、四川的成都市等。现实的发展情况显示,各省原本的经济发展模式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并未实现理想中的从集聚发展到均衡发展的转变,区域协调仍然面临很大的困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省域内建设用地的空间配置模式。在东部地区,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各省的经济中心往往不是省会城市,这些城市的建设用地配置甚至要多于省会城市,但近年来各省在将建设用地资源继续向省内的双中心城市甚至是多核心城市配置的同时,省会城市也纷纷发力经济发展,建设用地的空间配置也出现了向省会城市倾斜的趋势,这使得各省的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更加趋向均衡化,?
2020年硕士学位论文33达到了28.61%,25.76%和22.52%;年均增长率最高的三个省份也是湖南、重庆和云南,湖南的年均增长率为8.75%,黑龙江的年均增长率最低为0.70%,年均增长率超过同期全国总体水平(3.93%)的省市共有15个。2009-2016年间,河南、广东和湖北为建设用地增长规模最大的三个省,河南的建设用地增长规模达到0.16万km2;而在增加幅度方面,贵州的增长幅度最大达到了98.68%,其次分别为重庆和宁夏的56.89%和52.83%,天津、上海和北京三个直辖市增加幅度最小;建设用地规模年均增长率最高的省份也是贵州,达到10.31%,其次为重庆和宁夏,年均增长率超过同期全国总体水平(3.83%)的省市共有16个,整体上建设用地规模扩张的形势更为严峻。(a)2005年(b)2008年(c)2009年(d)2016年图4-2中国省域建设用地规模分布注:本图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16)2923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本文编号:3211374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省域内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的基本框架
达地区也会由于发展空间受限无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对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最终不利于全省的经济增长。建设用地资源配置方式资源分布市场竞争政府分配空间集聚空间均衡省域经济增长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下缩小地区发展差距①②①中心城市或发达城市的建设用地资源的集聚配置来源于增长竞争的行政手段,“一家独大”导致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下;②省内城市建设用地资源均衡配置,而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自身的开发建设能力有限导致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下。规模经济外溢带动发展图3-2省域内建设用地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以上分析了省域内建设用地空间配置影响经济增长的一般路径,接下来将结合中国省域内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的现实状况进一步理解这种影响机制。中国的省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单核和双核经济模式:受惠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先行,东部地区省份普遍呈现出双核驱动的发展格局,如辽宁的沈阳市与大连市、江苏的南京市与苏州市、广东的广州市与深圳市等;而中西部地区往往呈现出省会城市一股独大的发展格局,如河南的郑州市、湖北的武汉市、四川的成都市等。现实的发展情况显示,各省原本的经济发展模式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并未实现理想中的从集聚发展到均衡发展的转变,区域协调仍然面临很大的困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省域内建设用地的空间配置模式。在东部地区,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各省的经济中心往往不是省会城市,这些城市的建设用地配置甚至要多于省会城市,但近年来各省在将建设用地资源继续向省内的双中心城市甚至是多核心城市配置的同时,省会城市也纷纷发力经济发展,建设用地的空间配置也出现了向省会城市倾斜的趋势,这使得各省的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更加趋向均衡化,?
2020年硕士学位论文33达到了28.61%,25.76%和22.52%;年均增长率最高的三个省份也是湖南、重庆和云南,湖南的年均增长率为8.75%,黑龙江的年均增长率最低为0.70%,年均增长率超过同期全国总体水平(3.93%)的省市共有15个。2009-2016年间,河南、广东和湖北为建设用地增长规模最大的三个省,河南的建设用地增长规模达到0.16万km2;而在增加幅度方面,贵州的增长幅度最大达到了98.68%,其次分别为重庆和宁夏的56.89%和52.83%,天津、上海和北京三个直辖市增加幅度最小;建设用地规模年均增长率最高的省份也是贵州,达到10.31%,其次为重庆和宁夏,年均增长率超过同期全国总体水平(3.83%)的省市共有16个,整体上建设用地规模扩张的形势更为严峻。(a)2005年(b)2008年(c)2009年(d)2016年图4-2中国省域建设用地规模分布注:本图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16)2923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本文编号:32113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tj/3211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