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区经济增长趋同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9 06:18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和前提,关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历来是经济学的研究主题之一,其中经济学家尤为关注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和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的趋同假说,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提出了富有吸引力的预期。围绕着趋同存在与否、趋同速度的快慢以及引致趋同的原因等问题,经济增长趋同便成为西方区域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首先,本文在分析各种经济增长收敛假说的基础上,选取我国人均GDP的年度数据,利用σ-趋同系数和泰尔指数,对我国省际间以及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内部经济增长的σ-趋同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本文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U型轨迹,即我国经济地区差距在20世纪90年代先缩小,后扩大。同时,地区之间的差异在总差异中占了主导地位,而且地区之间的差异在总的差异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地区内部各省份之间的差异则在缩小,表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其次,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β-趋同模型,分析了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β-趋同现象。通过分析发现,在1985-1991年期间,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出现了绝对β-趋同现象,趋...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经济差距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2.2 经济趋同理论研究综述
1.2.3 对相关理论研究动态的评价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经济趋同的理论基础
2.1 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2.1.1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2.1.2 新经济增长理论
2.1.3 新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AK 模型
2.2 经济趋同的相关理论
2.2.1 经济趋同假说的相关概念
2.2.2 俱乐部趋同
2.3 经济趋同假说的模型介绍
2.3.1 新古典经济趋同的过渡过程
2.3.2 经济趋同均衡状态的说明
2.4 经济趋同的直接经验检验
第三章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及差距分析
3.1 我国地区经济区域划分
3.2 我国地区差距的历史沿革
3.3 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现状
3.4 我国地区经济差距形成的历史原因
3.4.1 区位条件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3.4.2 国家制定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
3.4.3 投融资体制影响
3.4.4 转移支付制度
3.5 对我国经济发展地区差距趋同现象的纷争
第四章 我国地区经济增长σ趋同及检验
4.1 地区经济趋同检验方法概述
4.2 区域差距的衡量指标
4.3 地区经济增长σ-趋同的检验方程
4.4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σ-趋同的检验
4.4.1 研究区域选择
4.4.2 数据说明
4.5 结果分析
4.6 基本结论
第五章 我国地区经济增长β-趋同的检验
5.1 绝对β-趋同检验的方法
5.2 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绝对β-趋同性分析
5.2.1 研究区域选择、时段划分和数据选择
5.2.2 结果及分析
5.3 影响地区经济增长β-趋同的条件因素
5.3.1 地区间人力资本的差异
5.3.2 外国投资及效率的地区差异
5.3.3 各地区体制变革变量的差异
5.3.4 人口特征的地区差异
5.3.5 东西部地区地理区位的影响
5.4 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条件β-趋同性分析
5.4.1 条件β-趋同检验的方法
5.4.2 变量与数据选择
5.4.3 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基本结论
6.2 主要启示及政策性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220111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经济差距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2.2 经济趋同理论研究综述
1.2.3 对相关理论研究动态的评价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经济趋同的理论基础
2.1 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2.1.1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2.1.2 新经济增长理论
2.1.3 新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AK 模型
2.2 经济趋同的相关理论
2.2.1 经济趋同假说的相关概念
2.2.2 俱乐部趋同
2.3 经济趋同假说的模型介绍
2.3.1 新古典经济趋同的过渡过程
2.3.2 经济趋同均衡状态的说明
2.4 经济趋同的直接经验检验
第三章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及差距分析
3.1 我国地区经济区域划分
3.2 我国地区差距的历史沿革
3.3 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现状
3.4 我国地区经济差距形成的历史原因
3.4.1 区位条件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3.4.2 国家制定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
3.4.3 投融资体制影响
3.4.4 转移支付制度
3.5 对我国经济发展地区差距趋同现象的纷争
第四章 我国地区经济增长σ趋同及检验
4.1 地区经济趋同检验方法概述
4.2 区域差距的衡量指标
4.3 地区经济增长σ-趋同的检验方程
4.4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σ-趋同的检验
4.4.1 研究区域选择
4.4.2 数据说明
4.5 结果分析
4.6 基本结论
第五章 我国地区经济增长β-趋同的检验
5.1 绝对β-趋同检验的方法
5.2 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绝对β-趋同性分析
5.2.1 研究区域选择、时段划分和数据选择
5.2.2 结果及分析
5.3 影响地区经济增长β-趋同的条件因素
5.3.1 地区间人力资本的差异
5.3.2 外国投资及效率的地区差异
5.3.3 各地区体制变革变量的差异
5.3.4 人口特征的地区差异
5.3.5 东西部地区地理区位的影响
5.4 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条件β-趋同性分析
5.4.1 条件β-趋同检验的方法
5.4.2 变量与数据选择
5.4.3 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基本结论
6.2 主要启示及政策性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2201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tj/3220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