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新经济论文 >

苏联国民经济改革研究1953-1964

发布时间:2021-06-09 06:04
  苏联社会主义的建立,为人类的发展打开了一条新的道路,因而其世界历史意义永远不可低估。随着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苏联社会主义对自身加以改革,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要求和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这段历史好像已经埋没于历史的滚滚尘烟之中,然而实际上,只要世界上还有社会主义的存在和发展,它本身显示的意义就不会真正消失。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在解决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之后,仍然要应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因为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时也是发展动力。所以社会主义只有以改革为常态,不断地调整两对矛盾之间的不适之处,方能稳定社会主义的发展,推动人类历史进步。从矛盾的性质和改革的逻辑上看,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体现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即低层次的生产关系压制着高水平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不可调和性。而社会主义则完全相反,是高阶生产关系与亟待提高的生产力之间的不适应性,是可调和的矛盾。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逻辑起点和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从实践上看,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以后,就以无与伦比的效率推动着苏联取得一系列伟大成就。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苏联在经济以及社会其它...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基本方法
    四、研究拟突破的重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
        一、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经典原则
    第二节 列宁对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建设的探索和规划
        一、对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计划进行总体性布局
        二、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进行理论阐述
    第三节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理论
        一、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问题
        二、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的问题
        三、社会主义制度下基本经济规律的问题
        四、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的问题
第二章 改革的社会背景和现实基础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为改革提供保障和基础
        一、改革的制度保障
        二、改革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
    第二节 改革的必然性及要解决的问题
        一、影响深远的“斯大林模式”
        二、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章 国民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
    第一节 “赶超”思想
        一、“赶超”思想的来源
        二、“赶超”思想的意义
    第二节 “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的思想
        一、对“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思想的基本定位
        二、“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的思想根源
第四章 农业改革
    第一节 苏联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过快的集体化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苏联农业面临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农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及举措
        一、改革领导体制促进农业生产的指导思想
        二、农业改革的举措
    第三节 农业改革的效果及评价
        一、农业改革的双重效果
        二、造成不利结果的其他原因分析
        三、基本评价
第五章 工业管理体制改革
    第一节 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因
        一、苏联工业化的特征及其意义
        二、五十年代苏联工业管理体制出现的弊病
    第二节 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思想及实践
        一、权力下放——指导思想的确立及评析
        二、改革的实践举措
    第三节 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结果及意义
        一、改革的三种消极结果
        二、改革受挫的原因分析
        三、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客观意义
第六章 苏联经济改革的基本评价
    第一节 改革受挫的总体性原因分析
        一、改革指导思想具有先天不足和重大缺陷
        二、混乱的指导思想对改革产生直接的消极影响
        三、重改革轻稳定且多有反复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影响
        一、为苏联后来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二、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经验教训
    第三节 对中国的启示
        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不仅要惠民,而且要更加突出人民群众的全面主体地位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和稳定的辩证统一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外文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2200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tj/32200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9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