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区主义与东亚经济合作
发布时间:2021-07-06 09:01
本论文选取了新地区主义作为理论框架来分析东亚经济合作并对中国构建在东亚地区的地区主义战略进行了探讨。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地区主义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的一个重要特征。新地区主义在东亚的兴起无疑为东亚经济合作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发展和丰富了地区经济合作的理念,并推动着东亚经济合作的进程。东亚经济合作也为新地区主义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东亚经济合作的未来。在新地区主义的影响下,东亚经济合作的四种结构(东盟FTA、东盟10+1FTA、中日韩FTA和10+3下的APT)开始建立或发展起来,它们都有可能成为东亚经济共同体的雏形。对这几种结构进行研究分析后,中日韩分别与东盟发展自由贸易区,待到时机成熟再将三者联合组建东亚自由贸易区,成为新地区主义框架下东亚经济合作发展的最佳途径选择。但是现阶段东亚经济合作的发展却因为东亚地区制度的缺失而面临诸多问题,本文借助国际关系理论对新地区主义发展的理解,分别从权利与利益、制度、规范与认同三个视角对东亚经济合作中的美国因素、主导国缺失和东亚认同缺乏等相关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探讨了中国的东亚地区主义战略,认为积极参...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由来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新地区主义的理论分析框架
2.1 新地区主义理论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地区
2.1.2 地区主义、新地区主义
2.2 新地区主义的特征分析
2.2.1 新地区主义内涵的扩展
2.2.2 新地区主义的行为主体趋于多样化
2.2.3 新地区主义的自我独立性和内部扩张性
2.2.4 特别强调地区意识和地区认同的发展
2.2.5 开放的地区主义
2.3 新地区主义在东亚的发展
2.3.1 新地区主义在东亚兴起的原因
2.3.2 欧洲经验的借鉴
2.3.3 凸显东亚特色
2.4 新地区主义与东亚经济合作的良性互动
2.4.1 东亚经济地区化的进程
2.4.2 新地区主义对东亚经济合作的推动
2.4.3 东亚经济合作丰富了新地区主义理论
第3章 新地区主义框架下东亚经济合作结构与发展趋势
3.1 新地区主义框架下四种结构分析
3.1.1 东盟自由贸易区:东盟模式的发展和次地区合作典范
3.1.2 “东盟10+1”:东盟模式的推广
3.1.3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新地区主义在东亚发展的关键环节
3.1.4 “东盟10+3”APT: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主要结构
3.2 新地区主义框架下东亚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
3.2.1 新地区主义框架下推进东亚经济合作的几种途径选择
3.2.2 新地区主义内涵扩展使经济合作领域和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
3.2.3 新地区主义合作观念使东亚经济合作模式转变
第4章 新地区主义对东亚经济合作制约因素的解释
4.1 权力与利益视角
4.1.1 美国对东亚经济合作的影响
4.1.2 东亚经济合作中的主导国缺失问题
4.2 制度视角
4.2.1 国内政治因素对东亚经济合作的影响
4.2.2 东亚各国缺乏共同的外部威胁观念
4.3 规范与认同视角
4.3.1 宏观地区的东亚认同比较缺乏
4.3.2 东亚次地区认同程度差异大
第5章 中国在东亚的地区主义战略选择
5.1 增强东亚经济合作:中国在东亚的地区主义战略的重要内容
5.1.1 中国推行地区主义战略的原因
5.1.2 中国积极参与东亚经济合作
5.2 中国参与东亚经济合作相关政策的建议
5.2.1 构建共同的东亚意识
5.2.2 灵活处理与美国的关系
5.2.3 加强地区协调机制建设,推动东亚经济合作进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盟的区域一体化战略与东亚经济合作[J]. 赵洪. 东南亚. 2006(02)
[2]东亚区域合作对欧盟经验的借鉴与超越——以新地区主义的视角[J]. 薛真,彭升. 社会科学战线. 2006(03)
[3]中国地区主义政策的战略效应[J]. 孙学峰,陈寒溪.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6(05)
[4]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选择的动因分析——“新地区主义”思潮的兴起[J]. 李建民. 社会科学战线. 2006(01)
[5]构筑东北亚铁三角——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J]. 刘宁. 改革与开放. 2005(03)
[6]东亚经济合作中的身份建构[J]. 姜运仓. 国际观察. 2004(04)
[7]新区域主义与中国东亚区域合作战略[J]. 马树生,刘厚俊. 金融纵横. 2004(04)
[8]地区化、地区性与地区主义——论东亚地区主义[J]. 庞中英.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3(11)
[9]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J]. 秦亚青.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3(01)
[10]论地区主义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 王学玉. 现代国际关系. 2002(08)
博士论文
[1]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 姜运仓.中共中央党校 2005
[2]新区域主义的兴起及其在东亚的发展研究[D]. 张超.华中科技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东亚地区主义的结构、特点与前景[D]. 卢春光.华东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67944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由来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新地区主义的理论分析框架
2.1 新地区主义理论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地区
2.1.2 地区主义、新地区主义
2.2 新地区主义的特征分析
2.2.1 新地区主义内涵的扩展
2.2.2 新地区主义的行为主体趋于多样化
2.2.3 新地区主义的自我独立性和内部扩张性
2.2.4 特别强调地区意识和地区认同的发展
2.2.5 开放的地区主义
2.3 新地区主义在东亚的发展
2.3.1 新地区主义在东亚兴起的原因
2.3.2 欧洲经验的借鉴
2.3.3 凸显东亚特色
2.4 新地区主义与东亚经济合作的良性互动
2.4.1 东亚经济地区化的进程
2.4.2 新地区主义对东亚经济合作的推动
2.4.3 东亚经济合作丰富了新地区主义理论
第3章 新地区主义框架下东亚经济合作结构与发展趋势
3.1 新地区主义框架下四种结构分析
3.1.1 东盟自由贸易区:东盟模式的发展和次地区合作典范
3.1.2 “东盟10+1”:东盟模式的推广
3.1.3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新地区主义在东亚发展的关键环节
3.1.4 “东盟10+3”APT: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主要结构
3.2 新地区主义框架下东亚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
3.2.1 新地区主义框架下推进东亚经济合作的几种途径选择
3.2.2 新地区主义内涵扩展使经济合作领域和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
3.2.3 新地区主义合作观念使东亚经济合作模式转变
第4章 新地区主义对东亚经济合作制约因素的解释
4.1 权力与利益视角
4.1.1 美国对东亚经济合作的影响
4.1.2 东亚经济合作中的主导国缺失问题
4.2 制度视角
4.2.1 国内政治因素对东亚经济合作的影响
4.2.2 东亚各国缺乏共同的外部威胁观念
4.3 规范与认同视角
4.3.1 宏观地区的东亚认同比较缺乏
4.3.2 东亚次地区认同程度差异大
第5章 中国在东亚的地区主义战略选择
5.1 增强东亚经济合作:中国在东亚的地区主义战略的重要内容
5.1.1 中国推行地区主义战略的原因
5.1.2 中国积极参与东亚经济合作
5.2 中国参与东亚经济合作相关政策的建议
5.2.1 构建共同的东亚意识
5.2.2 灵活处理与美国的关系
5.2.3 加强地区协调机制建设,推动东亚经济合作进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盟的区域一体化战略与东亚经济合作[J]. 赵洪. 东南亚. 2006(02)
[2]东亚区域合作对欧盟经验的借鉴与超越——以新地区主义的视角[J]. 薛真,彭升. 社会科学战线. 2006(03)
[3]中国地区主义政策的战略效应[J]. 孙学峰,陈寒溪.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6(05)
[4]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选择的动因分析——“新地区主义”思潮的兴起[J]. 李建民. 社会科学战线. 2006(01)
[5]构筑东北亚铁三角——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J]. 刘宁. 改革与开放. 2005(03)
[6]东亚经济合作中的身份建构[J]. 姜运仓. 国际观察. 2004(04)
[7]新区域主义与中国东亚区域合作战略[J]. 马树生,刘厚俊. 金融纵横. 2004(04)
[8]地区化、地区性与地区主义——论东亚地区主义[J]. 庞中英.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3(11)
[9]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J]. 秦亚青.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3(01)
[10]论地区主义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 王学玉. 现代国际关系. 2002(08)
博士论文
[1]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 姜运仓.中共中央党校 2005
[2]新区域主义的兴起及其在东亚的发展研究[D]. 张超.华中科技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东亚地区主义的结构、特点与前景[D]. 卢春光.华东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679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tj/3267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