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就业形态下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适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6 10:53
由于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革命的推进,我国的就业形态发生深刻变化,新就业形态成为就业增长的重要源泉。由新经济所衍生出的新就业形态,是在组织方式、就业观念、就业领域及技术方式等方面区别于传统标准雇佣模式的非典型雇佣或灵活就业模式。2015年后新就业形态在我国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劳动者数量迅速增加,而新就业形态不同于以往的雇佣形式使劳动关系的认定变得更加复杂,凸现出劳动关系责任主体模糊不清的状况,从而在社会保险参与等方面引发较多争议,给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带来诸多的问题与挑战。本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基于CLDS数据库进行统计数据的研究,构建以劳动关系和职业特征为核心解释变量的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中存在较多漏保或错位参保的情况;其次,劳动关系和职业特征是影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选择的主要原因;再次,以传统劳动合同作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依据的制度设计,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具有明显的挤出效应;最后,灵活多变的职业特征加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漏保或错位参保。基于实证结论,本文从四个角度论述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新就业形态的不适应:...
【文章来源】: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近五年来发文数量分布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图1-1近五年来发文数量分布Figure1-1.Distributionofpostsinthepastfiveyears文章主题作为一篇文章中心思想的体现,反映的是学者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了掌握研究主题,我们可以通过搜索关键词的做法,因为关键词的出现频次最能够反映该研究领域所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从文献计量的视角出发,作者对从CNKI上选取的100篇论文进行了关键词共现网络的统计,如图1-2所示。总的来看,当前关于新就业形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图1-2关键词共现网络Figure1-2.Keywordsco-occurrencenetwork(一)新就业形态的特点与模式新兴技术催生就业的三大变化:组织方式平台化、雇佣方式弹性化以及就业边界扩大化、全球化①。而新就业形态作为互联网时代下传统就业形态的扩展延伸,不仅体现在四个方面:新的就业观念,新的就业领域,新的技术手段和新的组织方式②,更是将虚拟与现实相结合,采用私人订制式的雇佣模式,更凸显共享的特征③。相较于传统就业形态来说,新就业形态更加多元、更加灵活、更加分散。而服务技术升级、供求双方互动性更强和就业模式灵活这三大共性,以及工作任务①郝建彬.数字经济下新就业形态顶层设计的思考[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7-08-23(003).②中国促进就业会.新就业形态[J].中国就业,2017(11):26-27.③朱松岭.新就业形态:概念、模式与前景[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37(03):8-1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业态背景下就业模式变革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冲击及思考[J]. 曹乘凤. 中国经贸导刊(中). 2020(05)
[2]新就业形态及其潜能释放[J]. 方长春. 群众. 2020(04)
[3]新就业形态群体的社会保险制度设计[J]. 娄宇. 中国医疗保险. 2020(01)
[4]武汉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思考[J]. 徐良俊. 长江论坛. 2019(06)
[5]工会视角下新就业形态的劳动关系问题及对策[J]. 张成刚,冯丽君.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9(06)
[6]人工智能经济学:对劳动世界的未来产生的影响[J]. Ekkehardt Ernst,Rossana Merola,Daniel Samaan. 中国劳动. 2019(11)
[7]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现实困境及纾困之道[J]. 孙小琳. 劳动保障世界. 2019(24)
[8]新就业形态下灵活就业人员研究综述[J]. 朱婉芬. 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19(04)
[9]新业态从业人员养老保险问题与对策探析[J]. 薛惠元,舒怡. 决策与信息. 2019(08)
[10]吉林省新就业形态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 刘小平. 劳动保障世界. 2019(19)
硕士论文
[1]平台型受雇就业群体参与社会养老保险推进路径研究[D]. 刘思彤.吉林大学 2019
[2]灵活就业者养老保险参保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 丁玲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268104
【文章来源】: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近五年来发文数量分布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图1-1近五年来发文数量分布Figure1-1.Distributionofpostsinthepastfiveyears文章主题作为一篇文章中心思想的体现,反映的是学者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了掌握研究主题,我们可以通过搜索关键词的做法,因为关键词的出现频次最能够反映该研究领域所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从文献计量的视角出发,作者对从CNKI上选取的100篇论文进行了关键词共现网络的统计,如图1-2所示。总的来看,当前关于新就业形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图1-2关键词共现网络Figure1-2.Keywordsco-occurrencenetwork(一)新就业形态的特点与模式新兴技术催生就业的三大变化:组织方式平台化、雇佣方式弹性化以及就业边界扩大化、全球化①。而新就业形态作为互联网时代下传统就业形态的扩展延伸,不仅体现在四个方面:新的就业观念,新的就业领域,新的技术手段和新的组织方式②,更是将虚拟与现实相结合,采用私人订制式的雇佣模式,更凸显共享的特征③。相较于传统就业形态来说,新就业形态更加多元、更加灵活、更加分散。而服务技术升级、供求双方互动性更强和就业模式灵活这三大共性,以及工作任务①郝建彬.数字经济下新就业形态顶层设计的思考[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7-08-23(003).②中国促进就业会.新就业形态[J].中国就业,2017(11):26-27.③朱松岭.新就业形态:概念、模式与前景[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37(03):8-1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业态背景下就业模式变革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冲击及思考[J]. 曹乘凤. 中国经贸导刊(中). 2020(05)
[2]新就业形态及其潜能释放[J]. 方长春. 群众. 2020(04)
[3]新就业形态群体的社会保险制度设计[J]. 娄宇. 中国医疗保险. 2020(01)
[4]武汉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思考[J]. 徐良俊. 长江论坛. 2019(06)
[5]工会视角下新就业形态的劳动关系问题及对策[J]. 张成刚,冯丽君.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9(06)
[6]人工智能经济学:对劳动世界的未来产生的影响[J]. Ekkehardt Ernst,Rossana Merola,Daniel Samaan. 中国劳动. 2019(11)
[7]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现实困境及纾困之道[J]. 孙小琳. 劳动保障世界. 2019(24)
[8]新就业形态下灵活就业人员研究综述[J]. 朱婉芬. 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19(04)
[9]新业态从业人员养老保险问题与对策探析[J]. 薛惠元,舒怡. 决策与信息. 2019(08)
[10]吉林省新就业形态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 刘小平. 劳动保障世界. 2019(19)
硕士论文
[1]平台型受雇就业群体参与社会养老保险推进路径研究[D]. 刘思彤.吉林大学 2019
[2]灵活就业者养老保险参保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 丁玲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2681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tj/3268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