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市经济增长与工资溢价影响研究 ——基于集聚经济视角
发布时间:2021-10-24 23:18
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90、2000、2010年的跨省流动规模分别为1106.5万人、4241.9万人和8587.6万人(余吉祥,2013)。要实现2020年60%常住人口城市化率的目标,1亿左右的农村人口将流动到城市生活(唐为、王媛,2015)。如此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空间集聚的根源是什么?新型城市化被视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最大的内需所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国发[2016]8号)。那么农村劳动力流动主导的新型城市化能否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新型城市化带来的经济增长是否具有“包容性”,绝大部分劳动力是否广泛受益于经济增长;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城镇劳动力、外地农村劳动力和本地农村劳动力,是否仅仅由于户籍身份的不同,在分享经济增长收益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性?本文紧紧围绕上述三个问题,以省级、副省级和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以集聚经济理论为基础,将集聚经济细分为金融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在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等假设前提下,引入“冰山”贸易成本,利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表示间接效用函数,在Puga(1998)劳动力城乡流动模型基础上建立理论模型,考察集聚经...
【文章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3-1竟租曲线与土地利用??1964年,阿隆索(Alonso,1964)以单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用中央商业区代替冯.??杜能模型中的“孤立的城市”,用通勤者(commuters)替代农民,建立了“单中心城??市模型”,最终产生了土地利用的同心圆结果,该模型直到今天依然是大量理论和实??
?样既不会抬高地租,也不会造成拥挤,所以每个城市合理的选择是选择一个或者少数??几个可以相互溢出的产业;(2)外部经济的产生和行业特征密切相关,不同行业可能??具有差异性极大的外部性。比如,一个服装生产中心的形成可能并不需要太多服装厂??的建立,但是对于高科技行业而言,更多的科技机构集聚在一起,可能会产生更多的??科技创新。因此,一个城市的最佳规模取决于自身设定的功能。然而在控制地租等其??他外部因素的情况下,最终不同类型的城市中,代表性居民的福利在理想状况下会处??于同一水平。如图3-3所示,服装类城市和科技类城市均存在最佳规模,在达到最佳??规模的情况下,城市带给居民的效用相同。??效用?效用???—―^—??.m?服装城?,??人口?人口??图3-2城市规模和效用?图3-3城市专业化??亨德尔模型存在两个难点:模型依赖于不受控制的、“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虽然??处理的实质是空间问题,但是模型本身确是非空间的。??3.1.2.3多个次中心??冯.杜能模型和亨德尔模型在解释现代大都市存在难点,原因在于现代大都市内部??有着多个相互竞争的中心。这就意味着想将现代大都市模型化,需要考虑就业分布是??如何决定的。因此需要了解外部经济的真容,必须到外部经济的黑箱中看上一眼,以??了解外部经济达到了何种程度。藤田和小川(FujitaandOgawa,?1982)将离心力和向??心力引入模型。向心力来自于生产商间的外部经济,由于外部经济的发挥伴随着距离??的减少而增加,从而将就业引向集中的向心力。离心力来自于就业人员往返工作地点??和居住区的往返费用,离心力和地租之间存在着类似冯.杜能的取舍。原因在于
?样既不会抬高地租,也不会造成拥挤,所以每个城市合理的选择是选择一个或者少数??几个可以相互溢出的产业;(2)外部经济的产生和行业特征密切相关,不同行业可能??具有差异性极大的外部性。比如,一个服装生产中心的形成可能并不需要太多服装厂??的建立,但是对于高科技行业而言,更多的科技机构集聚在一起,可能会产生更多的??科技创新。因此,一个城市的最佳规模取决于自身设定的功能。然而在控制地租等其??他外部因素的情况下,最终不同类型的城市中,代表性居民的福利在理想状况下会处??于同一水平。如图3-3所示,服装类城市和科技类城市均存在最佳规模,在达到最佳??规模的情况下,城市带给居民的效用相同。??效用?效用???—―^—??.m?服装城?,??人口?人口??图3-2城市规模和效用?图3-3城市专业化??亨德尔模型存在两个难点:模型依赖于不受控制的、“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虽然??处理的实质是空间问题,但是模型本身确是非空间的。??3.1.2.3多个次中心??冯.杜能模型和亨德尔模型在解释现代大都市存在难点,原因在于现代大都市内部??有着多个相互竞争的中心。这就意味着想将现代大都市模型化,需要考虑就业分布是??如何决定的。因此需要了解外部经济的真容,必须到外部经济的黑箱中看上一眼,以??了解外部经济达到了何种程度。藤田和小川(FujitaandOgawa,?1982)将离心力和向??心力引入模型。向心力来自于生产商间的外部经济,由于外部经济的发挥伴随着距离??的减少而增加,从而将就业引向集中的向心力。离心力来自于就业人员往返工作地点??和居住区的往返费用,离心力和地租之间存在着类似冯.杜能的取舍。原因在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经济集聚与制造业工资不平等:基于历史工具变量的研究[J]. 吴晓怡,邵军. 世界经济. 2016(04)
[2]城乡户籍歧视是否趋于止步——来自改革进程中的经验证据:1989-201[J]. 吴贾,姚先国,张俊森. 经济研究. 2015(11)
[3]行政区划调整与人口城市化:来自撤县设区的经验证据[J]. 唐为,王媛. 经济研究. 2015(09)
[4]大城市支付了更高的工资吗?[J]. 踪家峰,周亮. 经济学(季刊). 2015(04)
[5]为什么流向大城市?——基于城市集聚经济的估计[J]. 田相辉,徐小靓. 人口与经济. 2015(03)
[6]产业集聚、市场潜能与地区工资差距[J]. 程中华,刘军. 财经论丛. 2015(03)
[7]大城市的农民工工资水平高吗?[J]. 王建国,李实. 管理世界. 2015(01)
[8]人口迁移的空间抉择:本地城镇化抑或异地城镇化[J]. 汪增洋,费金金. 财贸研究. 2014(06)
[9]我国人口迁移和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J]. 蔡阳. 统计与决策. 2014(23)
[10]集聚效应、人口流动与城市增长[J]. 杜旻,刘长全. 人口与经济. 2014(06)
本文编号:3456183
【文章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3-1竟租曲线与土地利用??1964年,阿隆索(Alonso,1964)以单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用中央商业区代替冯.??杜能模型中的“孤立的城市”,用通勤者(commuters)替代农民,建立了“单中心城??市模型”,最终产生了土地利用的同心圆结果,该模型直到今天依然是大量理论和实??
?样既不会抬高地租,也不会造成拥挤,所以每个城市合理的选择是选择一个或者少数??几个可以相互溢出的产业;(2)外部经济的产生和行业特征密切相关,不同行业可能??具有差异性极大的外部性。比如,一个服装生产中心的形成可能并不需要太多服装厂??的建立,但是对于高科技行业而言,更多的科技机构集聚在一起,可能会产生更多的??科技创新。因此,一个城市的最佳规模取决于自身设定的功能。然而在控制地租等其??他外部因素的情况下,最终不同类型的城市中,代表性居民的福利在理想状况下会处??于同一水平。如图3-3所示,服装类城市和科技类城市均存在最佳规模,在达到最佳??规模的情况下,城市带给居民的效用相同。??效用?效用???—―^—??.m?服装城?,??人口?人口??图3-2城市规模和效用?图3-3城市专业化??亨德尔模型存在两个难点:模型依赖于不受控制的、“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虽然??处理的实质是空间问题,但是模型本身确是非空间的。??3.1.2.3多个次中心??冯.杜能模型和亨德尔模型在解释现代大都市存在难点,原因在于现代大都市内部??有着多个相互竞争的中心。这就意味着想将现代大都市模型化,需要考虑就业分布是??如何决定的。因此需要了解外部经济的真容,必须到外部经济的黑箱中看上一眼,以??了解外部经济达到了何种程度。藤田和小川(FujitaandOgawa,?1982)将离心力和向??心力引入模型。向心力来自于生产商间的外部经济,由于外部经济的发挥伴随着距离??的减少而增加,从而将就业引向集中的向心力。离心力来自于就业人员往返工作地点??和居住区的往返费用,离心力和地租之间存在着类似冯.杜能的取舍。原因在于
?样既不会抬高地租,也不会造成拥挤,所以每个城市合理的选择是选择一个或者少数??几个可以相互溢出的产业;(2)外部经济的产生和行业特征密切相关,不同行业可能??具有差异性极大的外部性。比如,一个服装生产中心的形成可能并不需要太多服装厂??的建立,但是对于高科技行业而言,更多的科技机构集聚在一起,可能会产生更多的??科技创新。因此,一个城市的最佳规模取决于自身设定的功能。然而在控制地租等其??他外部因素的情况下,最终不同类型的城市中,代表性居民的福利在理想状况下会处??于同一水平。如图3-3所示,服装类城市和科技类城市均存在最佳规模,在达到最佳??规模的情况下,城市带给居民的效用相同。??效用?效用???—―^—??.m?服装城?,??人口?人口??图3-2城市规模和效用?图3-3城市专业化??亨德尔模型存在两个难点:模型依赖于不受控制的、“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虽然??处理的实质是空间问题,但是模型本身确是非空间的。??3.1.2.3多个次中心??冯.杜能模型和亨德尔模型在解释现代大都市存在难点,原因在于现代大都市内部??有着多个相互竞争的中心。这就意味着想将现代大都市模型化,需要考虑就业分布是??如何决定的。因此需要了解外部经济的真容,必须到外部经济的黑箱中看上一眼,以??了解外部经济达到了何种程度。藤田和小川(FujitaandOgawa,?1982)将离心力和向??心力引入模型。向心力来自于生产商间的外部经济,由于外部经济的发挥伴随着距离??的减少而增加,从而将就业引向集中的向心力。离心力来自于就业人员往返工作地点??和居住区的往返费用,离心力和地租之间存在着类似冯.杜能的取舍。原因在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经济集聚与制造业工资不平等:基于历史工具变量的研究[J]. 吴晓怡,邵军. 世界经济. 2016(04)
[2]城乡户籍歧视是否趋于止步——来自改革进程中的经验证据:1989-201[J]. 吴贾,姚先国,张俊森. 经济研究. 2015(11)
[3]行政区划调整与人口城市化:来自撤县设区的经验证据[J]. 唐为,王媛. 经济研究. 2015(09)
[4]大城市支付了更高的工资吗?[J]. 踪家峰,周亮. 经济学(季刊). 2015(04)
[5]为什么流向大城市?——基于城市集聚经济的估计[J]. 田相辉,徐小靓. 人口与经济. 2015(03)
[6]产业集聚、市场潜能与地区工资差距[J]. 程中华,刘军. 财经论丛. 2015(03)
[7]大城市的农民工工资水平高吗?[J]. 王建国,李实. 管理世界. 2015(01)
[8]人口迁移的空间抉择:本地城镇化抑或异地城镇化[J]. 汪增洋,费金金. 财贸研究. 2014(06)
[9]我国人口迁移和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J]. 蔡阳. 统计与决策. 2014(23)
[10]集聚效应、人口流动与城市增长[J]. 杜旻,刘长全. 人口与经济. 2014(06)
本文编号:34561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tj/3456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