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新经济论文 >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区域合作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30 18:43
  从国际上看,全球经济格局都面临着重构,全球的经济中心在逐渐回归亚洲。整个世界经济现在是朝着全球化发展,中国也不能落后于时代,所以要推动内外开放格局的建设,并且要使他们互相促进。欧亚大陆一直以来的地理枢纽是中亚地区,中国与中亚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建立区域合作,对中国和中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背景,从中国和中亚五国建立区域合作切入,对中国和中亚区域合作进行系统分析。首先,是理论分析,然后根据前人学者们研究引力模型时的基本思想,再结合基本公式,建立理论模型,通过对数据回归来分析解释变量,是怎样对中国和中亚五国的经贸合作产生了影响。其次,是用大量的数据进行现状分析,包括中国和中亚五国的经济现状、贸易现状和投资现状。再次,在理论研究和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计量软件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本文首先从进出口贸易总额上来看,中国和中亚五国的地理距离,对双方的对外贸易发展是有反向作用的。但是这种反向作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交通基础设施以及物流发展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这种影响的强度就会变弱。GDP对进出口贸易是正向作用的。关于基础设施的水平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大,本文用数据进行... 

【文章来源】:南京财经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区域合作的研究


哈萨克斯坦2004-2013年各产业占比

吉尔吉斯斯坦,占比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图 3.1 哈萨克斯坦 2004-2013 年各产业占比由上图 3.1 可知,哈萨克斯坦农业占比从 2004 年到 2013 年占比一直,从 2012 年开始将至 5%以下,在三次产业中占比最低,且有递降的从 2004 年到 2010 年呈上升趋势,最高时达到了 43.3%,但是在 201现下降趋势,到 2014 年由最高水平将至 36.9%。服务行业增加值一。从 2004 年到 2013 年一直是在 50%以上。在 2008 年出现低潮后,升,至 2013 年达到了 58.2%。这是因为处于欧洲与亚洲的十字路口储备高于美国和中国,国民总收入是中亚五国之首,在基础设施和能引了大量的海外投资。从 2012 年开始宣布实施新丝绸之路,提出要特的桥梁。

塔吉克斯坦,丝绸之路,社会稳定,国民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图 3.3 塔吉克斯坦 2004-2013 年各产业占比该国民众对社会稳定极其的渴望,期待丝绸之路的复兴能重新焕发活,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经济发展依赖棉花的生产,农业现代欧亚发展银行的支持。这一点可以由上图 3.3 得知,总体来看该国农国中是最高的。从 2004 年到 2013 年一直在 20%以上,而且 2010 年至间有个明显的上升,到 2013 年达到了 27.4%。服务业相对来说依然是中占比最高的。最高时达到了 55.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区域差异化研究——基于可变交易成本的区域均衡模型[J]. 冯宗宪,王珏,王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2]推动对中亚五国投资上新台阶[J]. 金瑞庭.  宏观经济管理. 2015(05)
[3]“新丝绸之路”对中国与中亚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艾赛提江·艾拜都拉.  价格月刊. 2015(01)
[4]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J]. 董锁成,黄永斌,李泽红,石广义,毛琦梁,李俊,于会录.  资源科学. 2014(12)
[5]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与道路交通辐射的关系[J]. 李红艳.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4(19)
[6]新兴经济体参与新丝绸之路建设的策略研究[J]. 蔡春林.  国际贸易. 2014(05)
[7]“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J]. 胡鞍钢,马伟,鄢一龙.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2)
[8]“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本与收益研究[J]. 李宁.  当代经济管理. 2014(05)
[9]“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能源与贸易互联互通研究构想[J]. 高志刚.  开发研究. 2014(01)
[10]“新丝绸之路”的经贸金融战略意义[J]. 郭田勇,李琼.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4(04)

博士论文
[1]“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D]. 刘育红.陕西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4672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tj/34672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f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