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与1920年北五省旱灾救助
本文关键词:铁路与1920年北五省旱灾救助
【摘要】:1920年,中国北方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灾区波及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五省,灾情酷烈,旱灾之外,多地还深受蝗灾、兵灾、匪灾的多重折磨,百姓苦不堪言。北洋政府各铁路局之间、铁路局与政府其他部门之间,以及与社会慈善团体之间相互合作,以期速救灾民。铁路局免费运送赈灾米粮及其他物资;鼓励商粜,相应减少运往灾区的物资运费,符合条件的灾民可免费乘车。以工代赈为救灾标本兼治之策,交通部商定兴办直隶沧县至石家庄、山东烟台至潍县两处工赈铁路,因时间及资金所限,决定招集灾民先修筑土路路基;为筹集工赈款项,各铁路局对客、货运票等附收赈款,引起社会各界的质疑与反对,交通部最后采取将所收赈款的一半交赈务处办理急赈、一半留办工赈的办法。在此次旱灾救助中,铁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近代救灾方式的改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铁路 北五省 旱灾 救灾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532.9;D632.5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7
- 一、选题价值8-9
- 二、学术史回顾9-15
- 三、研究方法与框架设计15
- 四、创新与不足15-17
- 第一章 1920年北五省旱灾灾情和成因17-32
- 第一节 旱灾面相与影响17-27
- 一、旱灾面相17-25
- 二、旱灾影响25-27
- 第二节 灾害成因27-32
- 一、自然原因:降雨不足,水分流失27-29
- 二、社会原因:内争不断,人口增加29-32
- 第二章 急赈:铁路部门的赈灾努力32-44
- 第一节 组织救灾力量32-36
- 一、内部整合32-34
- 二、外部协作34-36
- 第二节 落实救灾措施36-41
- 一、减免运费,输送物资36-40
- 二、免费专车,移民就食40-41
- 第三节 急赈的问题与善后41-44
- 第三章 缓赈:铁路部门的工赈新探索44-61
- 第一节 中国的工赈传统与近代的变化44-46
- 第二节 工赈的新探索:工赈铁路的兴办46-52
- 一、工赈铁路线路的筹划46-48
- 二、沧石、烟潍工赈的实施48-52
- 第三节 探索的艰难:工赈铁路的筹款风波52-61
- 一、借鉴与尝试:附收赈款,自筹资金52-54
- 二、反对与妥协:赈款分半,办理工赈54-61
- 余论 近代救灾方式的新动向61-65
- 参考文献65-71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71-72
- 附录72-79
- 后记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自立;《大公报》百年感怀[J];红岩春秋;2002年03期
2 曹辛;《大公报》的两个50年[J];南风窗;2002年13期
3 徐树芝;;关于旧《大公报》的评价及对我们的启示[J];理论学刊;2006年04期
4 柳林独客;;《大公报》故里——津门寻宗[J];两岸关系;2006年10期
5 肜新春;;毛泽东与《大公报》二三事[J];党的文献;2008年06期
6 孙姣;;近十年来国内《大公报》研究综述[J];传承;2010年33期
7 王芝琛;;记抗战期间《大公报》的一段往事[J];民主;1998年10期
8 李满星;;毛泽东为何给《大公报》题“为人民服务”[J];天津政协;2013年05期
9 郭若平;《大公报》编辑理念与“文人论政”[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08期
10 董锦瑞;抗战时期《大公报》与蒋介石的四次摩擦[J];党史纵览;2005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继忠;;建构与争议:新记《大公报》“小骂大帮忙”历史标签研究[A];新闻学论集第29辑[C];2013年
2 杨柳;;从《大公报》征婚广告看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与时代特色[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3 骆萍;;试论重庆版《大公报》的抗战诗歌翻译[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葆;《大公报》保存经过[N];光明日报;2001年
2 刘鲁宁 中国国家图书馆典阅部;《大公报》史话(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胡邦定;毛泽东拍板《大公报》进京[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4 记者吴长生、刘光金;《大公报》举行创刊百年庆祝酒会[N];人民日报;2002年
5 ;诞生于天津的《大公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6 侯杰 秦方;杨刚的阳刚之气[N];人民政协报;2003年
7 王鹏;《大公报》的“星期论文”[N];团结报;2001年
8 王鹏;1943年豫灾报道与《大公报》停刊[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9 周之懋;《大公报》不可缺少的一次停刊[N];中国商报;2003年
10 张祝山;关于《大公报》停刊的补充[N];中国商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吴斌;《大公报》宪政言论分析(1902-1949)[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陈建新;《大公报》与抗战宣传[D];浙江大学;2006年
3 孙会;《大公报》广告与近代社会(1902~1936年)[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洪芳;《大公报》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D];苏州大学;2010年
5 喻春梅;长沙《大公报》(1915-1927)与湖南社会思潮[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汪前军;《大公报》(1902-1916)与中国广告近代化[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陈志强;胡政之新闻职业观及其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李文健;记忆与想象:近代媒体的都市叙事[D];南开大学;2012年
9 贺碧霄;新闻范式更替:从民间报人到党的干部[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习惠;“五四”时期湖南《大公报》副刊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孟军;新记《大公报》的用人策略和启示[D];广西大学;2008年
3 杨洁;从《大公报》舆论看民初京津地方对西俗的反应[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敏;新记《大公报》政治立场的历史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5 赵云龙;新记《大公报》的特色及方法论意义[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田拥军;新记《大公报》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D];中南大学;2009年
7 位娜;浅析抗战前十年《大公报》与西北开发[D];河南大学;2010年
8 韩晓;新记《大公报》的职业化理念与实践[D];武汉大学;2005年
9 葛凤;《大公报》与近代灾荒救济[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赵颖峰;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湖南《大公报》[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064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1106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