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交通经济论文 >

铁路运营碳排放测算及低碳效应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20 22:04

  本文关键词: 铁路运营 碳排放测算 低碳交通 能效 评价指标 出处:《铁道工程学报》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研究目的:在揭示铁路节能与碳减排相关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碳排放计算模型,测算我国铁路运营近年来碳排放量的变化;通过确定铁路运营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及权重,建立低碳效应评价体系,为铁路节能减排提供评价工具。研究结论:(1)铁路运营中能耗量直接决定碳排放量,通过引入相关系数即可将能耗量转换成对应的碳排放量;(2)由于铁路运营中大量使用清洁能源电能,从严格的意义上看,电能本身并不直接产生碳排放,因此,铁路能耗又不完全等同于碳排放,需要在碳排放量计算时加以明确说明;(3)技术评价和管理评价构成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可以确定各层次权重;(4)本文提出的碳排放量测算方法和低碳效应评价体系,可应用于铁路行业的碳排放统计、监测及评价等项工作。
[Abstract]:Research objectives: on the basis of revea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ailway energy saving and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carbon emission calculation model,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railway operation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are measured,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weights of railway operation carbon emissions are determined. A low carbon effect evaluation system is established to provide an evaluation tool for railway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Energy consumption can be converted into corresponding carbon emissions by introducing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Since clean energy energy is used heavily in railway operation, electricity itself does not produce carbon emissions directly in the strict sense. Railway energy consumption is not exactly equivalent to carbon emission, so it is necessary to explain clearly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composed of technical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evaluation in the calcula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is made up of AHP and expert scoring method. The method of carbon emission measurement and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low carbon effect proposed in this paper can be applied to the statistics,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in railway industry.
【作者单位】: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基金】: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生态环境保护应用技术研究——铁路建设与运营减排低碳考核、监测、评价技术研究”(2011Z001-A)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F5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周新军;;铁路节能环保效应评价体系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2 夏德建;任玉珑;史乐峰;;中国煤电能源链的生命周期碳排放系数计量[J];统计研究;2010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德建;;煤电链边际碳排放的演化情景估算[J];科技和产业;2012年09期

2 廖夏伟;谭清良;张雯;马晓明;计军平;;中国发电行业生命周期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及成本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3 叶斌;陆强;李继;常凯;;煤电GHG排放强度模型及其应用[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4 信春华;丁日佳;刘峰;;井工矿低碳生态矿山建设多阶段综合评价模型[J];煤炭学报;2012年06期

5 赵建宁;张贵龙;杨殿林;;中国粮食作物秸秆焚烧释放碳量的估算[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6 吕荣胜;孙扬;;我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11期

7 周新军;;高速铁路行车低碳环保效应分析[J];电力与能源;2013年03期

8 肖欣;周渝慧;唐鑫;陈晓双;潘登;尹立;;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的配电变压器可靠性和节能减排综合评估方法[J];华东电力;2013年08期

9 刘静静;王传生;;煤炭企业的碳排放测算及评价[J];煤矿开采;2013年06期

10 方刚;;环境成本计量的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丽;;山西电网普及非晶合金变压器阶段性综合效益分析[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欢;李旭宁;毛子龙;赖梅东;梅立永;杨小毛;;污水处理领域的能量消耗与低碳发展——以“人工快速渗滤污水处理系统装置”碳核算为例[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3年

3 刘欢;李旭宁;骆灵喜;梅立永;王波;毛子龙;;人工快渗污水处理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对比[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黄建;煤炭清单与减排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2 王飞;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3 史乐峰;需求侧管理视角下的电动汽车充放电定价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4 姜庆国;电煤供应链碳排放过程及测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5 王丙文;保护性耕作农田碳循环规律和调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超;基于煤炭生命周期的电煤供应链废气排放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张志;辽宁省电力行业碳排放评价体系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2年

3 高慧洁;价值工程在机械制造企业低碳生产中的应用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2年

4 李琛;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翁金祖;山东省新兴产业低碳技术发展路线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袁丽铭;基于生命周期法和情景分析法的保定市电力碳排放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7 李娜;龙门吊“油改电”碳排放量核算及其效益分析模型[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8 马国东;碳化硅产品碳足迹评估与低碳措施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9 曾宪芳;西北干旱区县域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3年

10 周军;生猪养殖规模与主产地移动、温室气体排放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冯金柱;世界电气化铁路的发展[J];电气化铁道;2001年04期

2 康重庆;周天睿;陈启鑫;葛俊;;电网低碳效益评估模型及其应用[J];电网技术;2009年17期

3 任建兴,翟晓敏,傅坚刚,陈群华,吴志忠;火电厂氮氧化物的生成和控制[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4 潘自强,马忠海,李旭彤,毋涛,修炳林;我国煤电链和核电链对健康、环境和气候影响的比较[J];辐射防护;2001年03期

5 马忠海,潘自强,贺惠民;中国煤电链温室气体排放系数及其与核电链的比较[J];核科学与工程;1999年03期

6 姚美红;刘建霞;林红旗;;柴油机NO_X排放控制技术[J];农机化研究;2008年11期

7 董尧清,纪丽伟,周岳康;我国中重型车用柴油机实现欧Ⅲ排放法规的技术路径[J];汽车技术;2005年05期

8 周新军;;我国能源安全的内涵界定——基于“十五”期间统计数据的分析[J];中外能源;2008年02期

9 庄幸;姜克隽;;煤炭产品从矿井到用户的能源含量分析[J];中国能源;2009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文俐;澳大利亚国家铁路总裁建议改善铁路运营措施[J];铁道运输与经济;1992年04期

2 王惠久;;铁路运输成本核算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探究[J];财经界;2010年12期

3 孟文丽;朱双莉;;多媒体通信技术在铁路运营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1年16期

4 王斌;;现阶段我国铁路《反垄断法》适用除外研究[J];铁道经济研究;2008年04期

5 李强;刘高峰;;提高设备质量 预防弓网故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34期

6 孙延福;刘卫;;铁路运营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工程支撑环境[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1988年02期

7 陈锡生;我国铁路运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铁路;1994年04期

8 武晓明;改革我国铁路运营维修生产体制的思考[J];理论学习与探索;1998年02期

9 王慧英;杨永恒;;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与困境摆脱:铁路行业例证[J];改革;2011年08期

10 魏然;我国高速铁路运营管理的两种模式[J];综合运输;2004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艳冰;王烈;任民;;铁路运营安全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及评价初探[A];第二届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及安全技术装备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冠军;张志刚;;高速铁路运营监测内容与方法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2分会场-测绘服务灾害与应急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义甫;;充分发挥统计作用,为完善铁路运营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服务[A];山西省第七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4 金颖;;铁路运营支出定额的编制与应用[A];铁道科学技术新进展——铁道科学研究院五十五周年论文集[C];2005年

5 ■志远;;致辞[A];中国电气化铁路两万公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卢春房;;序言[A];中国电气化铁路两万公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贾国平;;提速重载发展高速与铁路专用钢材的技术创新[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8 徐则民;黄润秋;杨立中;;高路基边坡动水压力及稳定性计算的离散化方法[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李志强;赵隆茂;;铁道车辆/轨道系统冲击动态响应过程的计算机模拟[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10 谢汉生;辜小安;刘宪章;赵尊宇;马龙;李波;;干线铁路环境振动源强特性试验分析[A];第十届全国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见习记者 李娴;安全忧虑升级 高铁建设恐降温[N];证券时报;2011年

2 记者 姜月波 梁晓莹 通讯员 郭金富;第一时速的背后[N];湖北日报;2009年

3 记者 王铭辉 通讯员 章华平;中国高铁建设已占据六项世界第一[N];建筑时报;2010年

4 蒋晓芬 胡集贤;车轮滚滚换新颜 汽笛声声话发展[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7年

5 何君邋李晓东;青藏铁路运营卫生保障实现阶段目标[N];健康报;2007年

6 田野;神朔铁路 崇山峻岭中的一条巨龙[N];中国企业报;2006年

7 仲欣;我国人均拥有铁路仅为6厘米[N];中国改革报;2008年

8 曹志恒;新疆六条铁路同时建设[N];中华建筑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李妍 于敢勇 通讯员 梁宇;罗定铁路产权昨100%转让[N];广州日报;2006年

10 记者  焦红霞;我国铁路创造四个世界第一[N];中国改革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巴博;双线铁路列车运行图缓冲时间优化分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2 罗峗;机车驱动装置悬挂结构及参数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3 邢科家;基于遗传算法和多Agent协同的调度指挥系统研究[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4年

4 张秀敏;我国铁路客票折扣销售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5 黄华平;国民政府铁道部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殷红军;我国铁路项目融资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7 姜琪;中国铁路运输业的有效竞争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华;铁路运营安全投资效益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2 陈小君;铁路运营服务外包的综合决策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佟鑫;困难艰险山区高速铁路运营安全预警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4 袁旭冉;高速铁路运营安全评价与预警对策分析[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2年

5 赵莉莉;基于物联网的铁路运营安全数字化管理系统运作机制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3年

6 李刚;合资铁路运营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7 张思帅;基于耗散结构的高速铁路运营事故演化机理[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王海春;收益管理理论在铁路旅客运输中的应用探讨[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9 李磊;铁路运营安全经济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10 李宛玉;极值理论在高速铁路运营安全风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3年



本文编号:15201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15201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c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