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适应Agent的地铁站台乘客集散仿真研究
本文选题:城市交通 切入点:地铁 出处:《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作为提高地铁运行效率与服务水平的基础研究,地铁乘客集散仿真应综合考虑建筑环境、设施配置、运输组织三方面对乘客集散效率的影响.本文构建了乘客自适应Agent模型,从环境感知、行为决策、动作执行三方面建立基于神经元模型的环境拥挤感知模型,考虑拥挤的运动行为启发规则、运动状态离散更新规则.在构建乘客微观行为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以典型的地铁岛式站台乘客集散为研究对象,建立地铁站台乘客集散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在地铁站台建筑空间环境和设施设备配置确定的情况下,乘降客流需求和列车发车间隔对地铁站台最大乘客数及乘客集散效率影响显著.
[Abstract]:As a basic research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service level of subway, the simulation of subway passenger distribution should consider the influence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facility configur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organization on the efficiency of passenger distribution. In this paper, the passenger adaptive Agent model is constructed. A congestion perception model based on neuron model is establish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environment perception, behavior decision making and action execution, and the heuristic rules of crowded motion behavior are considered. On the basis of constructing the dynamic model of passengers' microscopic behavior, taking the typical island platform passenger distribu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simulation model of subway platform passenger distribution is establish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space environment of subway platform building and the configuration of facilities are determined, the demand for passenger flow and the train departure interval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maximum number of passengers and the efficiency of passenger distribution on the subway platform.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城市复杂系统理论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综合交通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13100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2CB72540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12YJS053)
【分类号】:U29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绍宽;李思悦;李雪;洪婧;赖瑾璇;蔡培;;地铁车站内乘客疏散时间计算方法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8年04期
2 张蕊;杨静;韩冬;雷熙文;;基于NOMAD模型的交通枢纽行人仿真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1年02期
3 许奇;毛保华;钱X;朱宇婷;梁肖;;基于认知启发式规则的行人动力学建模[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利英;;中庭式地铁车站火灾安全疏散仿真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2 许文超;周磊山;;基于GEM算法的地铁车站乘客疏散能力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13年01期
3 金瑞俊;陈京荣;尉陇亮;崔笑川;;基于M/G/C排队模型的地铁人行通道宽度设置[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3年04期
4 张碧纯;卢弋;;城市轨道交通停站时间建模研究[J];交通与运输(学术版);2011年02期
5 许斌;蒋文嘉;;上海芳华路地铁站紧急疏散时间研究[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1年01期
6 赵宇刚;毛保华;杨远舟;何韬;;城市轨道交通站台最高聚集人数计算方法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1年02期
7 王爱丽;董宝田;尹彪;陈栓;冯萍萍;;大型铁路客运枢纽的乘客行为仿真模型[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2年05期
8 李珊珊;钱大琳;罗艺;;Microscopic dynamic simulation model for pedestrian at signalized intersection[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2012年11期
9 王菲;孙全欣;毛保华;冯旭杰;;基于时刻表协调的同台换乘聚集人数计算模型[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3年03期
10 孙年友;;基于M/M/s模型的高速铁路车站售票窗数量分析[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黄希发;大型场馆人员疏散仿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赵宇刚;考虑服务水平的城市轨道交通换乘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刘梦婷;应急疏散标识的有效应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4 卢文龙;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疏散的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2年
5 王静虹;非常规突发情况下大规模人群疏散的不确定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6 菅肖霞;基于数学和物理机理分析的行人流费用势场元胞自动机模型[D];上海大学;2013年
7 周侃;高铁客运枢纽换乘行为分析与设施配置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8 杨立兵;建筑火灾人员疏散行为及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朝峰;地铁换乘站行人流特性和疏散时间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杨雪;大型铁路客运枢纽站应急疏散评价模型与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丁丹丹;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枢纽疏散能力评估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赵满姣;城市轨道交通站台聚集人数与列车运行间隔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张盛;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行人设施规模和布局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王会会;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内部客流拥堵机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李茂鹏;高速铁路长大桥梁在突发事件中人员逃生模式、逃生效率及抗震能力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蔡云;突发事件下的群体行为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李文通;群体仿真算法研究及疏散仿真系统开发[D];浙江大学;2012年
10 吴波;地铁站厅流线设计与空间营造探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立;赵林度;;基于群集动力学模型的密集场所人群疏散问题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年05期
2 吴正;王昀;沈俊彦;;地铁候车厅客流疏散时间的数学模型研究[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3 胡效雷,刘朝,陈秀环;高层建筑中人员安全疏散时间的计算机模拟[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10期
4 祝佳琰;张和平;;一种模拟疏散流程的疏散时间计算方法[J];中国工程科学;2006年08期
5 张青松;刘茂;赵国敏;;改进的疏散时间计算模型在奥运赛场中的应用[J];中国工程科学;2007年04期
6 宋卫国,于彦飞,陈涛;出口条件对人员疏散的影响及其分析[J];火灾科学;2003年02期
7 宋卫国,于彦飞,范维澄,张和平;一种考虑摩擦与排斥的人员疏散元胞自动机模型[J];中国科学E辑:工程科学 材料科学;2005年07期
8 曹守华;袁振洲;赵丹;;城市轨道交通出站楼梯处乘客排队机理[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年06期
9 李伏京;方卫宁;胡清梅;邓野;;地铁车辆安全疏散性能的仿真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6年04期
10 郭谨一;刘爽;陈绍宽;毛保华;;行人运动仿真研究综述[J];系统仿真学报;2008年0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丁娟;上海市徐家汇地铁商城群集流动规律研究及其疏散评估[D];同济大学;2007年
2 王理达;地铁车站人群疏散行为仿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3 王驰;某地铁站火灾情况下人员安全疏散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熙颖;大城市为何钟情轨道交通[J];了望;2000年09期
2 罗文峰;;1986年将在北京举办国际铁路、城市交通和地铁展览会[J];国外铁道车辆;1986年02期
3 范黎平;上海市轨道交通3号线工程及沿线地区开发规划介绍[J];上海建设科技;1997年04期
4 夏丽新;;地铁应该驶入快行道[J];北京观察;1994年08期
5 杨玲;上海市地铁2号线人民公园车站建筑设计浅谈[J];地下工程与隧道;2002年03期
6 ;本刊动态[J];铁路采购与物流;2006年02期
7 丁洪东;;浅谈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J];科技信息;2011年07期
8 王普勇;向大城市进军——中国铁路的机遇[J];交通与运输;1997年03期
9 ;京港城市交通研讨会在京举行[J];都市快轨交通;1988年03期
10 郭涛;杨涛;;城市轨道交通与可持续发展[J];交通标准化;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钟;;ITS的发展以及在上海地铁的应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与地下工程学会地铁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8年
2 魏云生;;北京地铁直流高速开关性能浅析[A];第七届北京青年科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3年
3 马建良;;GPS技术在地铁控制网测量中的应用[A];中国测绘学会九届四次理事会暨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田德水;褚敬止;袁修干;;地铁环控系统主要设计标准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5 姚应征;唐健;;PC机在北京地铁人防门控制中的应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史惟直;;上海地铁一号线杂散电流防护及监测[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与地下工程学会地铁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8年
7 朱培根;朱颖心;李晓峰;;地铁环控模拟与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资料摘要集(2)[C];2004年
8 张天伟;刘树森;刘芳;;天津市地铁内空气质量的调查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8年
9 张立琦;;地铁通风空调集成闭式系统风道布置浅析[A];2008铁路暖通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谢量瀛;傅强;都海江;;地铁西单车站粉细砂地层注浆固结技术[A];中国锚固与注浆工程实录选[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杨莉;大连城市交通驶向地铁时代[N];中国交通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胡然;地铁如何与我们“走”得更近[N];天津日报;2009年
3 记者 冯海波 通讯员 谌文锋;广州将建地铁生产基地[N];广东科技报;2010年
4 记者 顾今;吸取杭州地铁教训 采取地毯式“搜查”[N];建筑时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王若懿;6条地铁明年开建 北京交通网日趋完善[N];现代物流报;2008年
6 记者 沐滟;八年“地铁梦”今朝梦圆[N];无锡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王茜;工程保证担保:让杭州地铁之殇不再来[N];中华建筑报;2008年
8 记者 于海;地铁重点标段将设应急抢险队[N];沈阳日报;2008年
9 记者 于海;地铁北站站进入主体施工[N];沈阳日报;2008年
10 记者 于海;沈阳地铁“体检”用上探地雷达[N];沈阳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正宇;地铁邻近既有桥梁施工影响分析及主动防护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2 孔令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型式选择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3 那艳玲;地铁车站通风与火灾的CFD仿真模拟与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4 何叶从;地铁专用间接蒸发冷却器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5 王禹桥;地铁杂散电流分布规律及腐蚀智能监测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6 丁德云;地铁列车振动环境响应低频特征的分析与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7 杜彬;地铁车站浅埋暗挖法施工对邻近桩基的影响及控制措施[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8 孙晓静;地铁列车振动对环境影响的预测研究及减振措施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9 王田友;地铁运行所致环境振动与建筑物隔振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10 李克飞;基于变速及曲线车轨耦合频域解析模型的地铁减振轨道动力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铖;地铁用轴流风机的CFD模拟及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2 杨东旭;地铁空调通风节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王俊宏;德黑兰地铁环境控制软件EnCs的研究与改进[D];清华大学;2004年
4 吴辉;地铁机电设备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广东工业大学;2005年
5 樊玲;基于遗传算法的地铁通风模式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6 闫荣巧;站台屏蔽门系统在我国地下铁道中的适用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7 张双;地铁乘客满意度评价体系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8 杜文平;杂散电流的防治与检测方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9 黄启友;基于群集流动特性的地铁人员疏散模型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10 王科;城际客运专线与城市交通换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850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1585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