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空经济发展特征及其路径
本文选题:临空经济 切入点:发展特征 出处:《开发研究》2014年02期
【摘要】:临空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逐渐成为区域新的增长极与产业融合的集聚空间。本文通过梳理临空经济发展的现状、机场建设与其辩证关系、发展临空经济的条件和临空产业空间布局等几个方面对临空经济的发展特征进行了逐一阐述,并提出了临空经济的发展路径,以期为临空经济发展提出理论基础和可供参考的实施路径。
[Abstract]:As a new economic form, the air-front economy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agglomeration space of regional new growth poles and industrial convergence.Through comb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ir-front economy,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irport construction and its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the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ir-front economy and the spatial layout of the air-front industr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ir-front economy one by one.The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air-front economy in ord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a reference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ir-front economy.
【作者单位】: 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宁波大学旅游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01141)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Y13D010007) 宁波市学科带头人培育项目(G12-XK10)资助
【分类号】:F5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银海;;我国临空经济发展解读[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01期
2 王晓川;国际航空港近邻区域发展分析与借鉴[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3期
3 欧阳杰;我国航空城规划建设刍议[J];规划师;2005年04期
4 顾哲;夏南凯;;空港物流园区布局模式探讨——以上海浦东空港物流园区研究为例[J];规划师;2007年05期
5 曹允春;谷芸芸;席艳荣;;中国临空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J];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12期
6 李健;临空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与对策建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09期
7 孙波;金丽国;曹允春;;临空经济产生的机理研究——以首都国际机场为例[J];理论探讨;2006年06期
8 杨大海;;空港物流加工区布局规划与对策探讨——以大连为例[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9 孟建国;;我国临空经济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市场;2006年36期
10 王辉;;试析上海浦东机场临空地区产业发展战略[J];特区经济;2005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艳峰;龚昕;黄子惺;;空港经济的产生机理与空间分布模式[J];北方经济;2009年08期
2 贾蕾;;临空经济区空间演化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4期
3 王欢明;刘鹤鹤;;成都临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建议[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胡志良;王艳霞;;航空产业与城市空间布局的有机结合——以天津临空产业区总体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9年S1期
5 管驰明;;从“城市的机场”到“机场的城市”——一种新城市空间的形成[J];城市问题;2008年04期
6 洪再生;丁灵鸽;;大型空港物流园区的规划要素分析及设计实践——以天津空港国际物流园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4期
7 汤宇卿;王宝宇;张勇民;;临空经济区的发展及其功能定位[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4期
8 孙淑美;黄达海;;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J];科技和产业;2010年01期
9 张蕾;陈雯;宋正娜;薛俊菲;;机场运营与区域经济增长关联性——以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12期
10 王姣娥;莫辉辉;;航空运输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周杜辉;黄文勋;尹晓水;;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空港新城战略规划研究——以江北国际机场D1工作区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顾琼;刘治国;李晓宇;;基于产业整合的沈阳市航空城发展战略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宝宇;汤宇卿;;我国大型机场空港经济区规划探究——以杭州国际空港新城概念规划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闫永涛;吴天谋;刘云亚;李晓晖;;空港经济的空间规划对策探索——以广州空港经济区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何枫鸣;欧阳杰;;天津航空枢纽港发展对策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廖远涛;;广州空港经济区的嬗变与规划回顾:从交通枢纽区到空港都市区[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园区规划)[C];2013年
7 闫永涛;李文龙;;国内外典型空港周边地区发展分析及启示[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园区规划)[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孙淑芬;民航运输机场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2 秦灿灿;大型机场旅客集疏运体系规划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3 刘雪妮;我国临空经济的发展机理及其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4 刘艳军;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陈雪;机场企业核心能力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6 张明莉;系统视角下的临空产业集群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瑜;临空经济区发展的动力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郑松标;揭阳潮汕空港地区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林中明;花都区临空经济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罗佳;昆明空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5 杨维;国际航空港商务区规划设计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6 王晓刚;大连机场公共交通集疏运网络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7 王菲;基于空港物流的广州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张人才;临空产业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9 孙晓晴;临空经济区产业规划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10 张超;成都双流临空型服务经济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大海,肖瑜;物流园区开发建设布局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3年03期
2 王晓川;国际航空港近邻区域发展分析与借鉴[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3期
3 吴凤飞;浦东国际航空港地区产业发展构想[J];党政论坛;1998年06期
4 萨本淳;福州航空城规划构想[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S1期
5 刘浦泉;把脉“临空经济”[J];记者观察;2004年09期
6 李晓江,王缉宪;航空港地区经济发展特征[J];国外城市规划;2001年02期
7 曹允春;中枢机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经济地理;2001年02期
8 韩增林;李晓娜;;东北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与对策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9 黄天元;宁波航空港的区位优势及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人文地理;1999年02期
10 吴显扬,吴远开;运用AHP方法研究上海浦东空港的亚太竞争力[J];物流技术;2005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志毅;彭语冰;彭峥;;机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J];国际金融;2007年02期
2 张玮;朱金福;;从枢纽机场建设谈“临空经济”发展[J];商业时代;2008年25期
3 李慧;;城阳:“临空”拐点[J];商周刊;2009年25期
4 杨文捷;;中国机场建设与发展趋势[J];建筑机械;2007年19期
5 陈学刚;杨兆萍;;建立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的战略思考[J];干旱区地理;2008年02期
6 宋怀祖;;大型枢纽机场与区域经济城市圈统筹发展的现状和对策[J];中国民用航空;2008年03期
7 谢泗薪;王文峰;苏志霞;;枢纽机场:发展临空经济的战略之核[J];空运商务;2009年11期
8 宋怀祖;;大型枢纽机场与区域经济城市圈统筹发展的现状和对策(二)[J];空运商务;2008年10期
9 周少华;韦辉朕;;临空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J];中国国情国力;2009年11期
10 李栋梁;曹允春;;行业发展与区域经济振兴——基于航空运输业效应的分析[J];求是学刊;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国家民航总局:加快推进新疆民航机场建设和民航事业发展[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85—95期(2005年)[C];2005年
2 武卫;罗昭俊;;关于设立机场建设环境理论的思考[A];系统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 王义德;;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发展优势分析[A];学习“十六大精神”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鞠姝妹;许俐;;基于GSAA的停机位指派优化问题的研究[A];2007第三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左军;;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移动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A];信息让生活更美好——江苏省通信行业信息化案例选编[C];2010年
6 王健;魏显威;;高寒地区机场建设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恢复[A];全国公路生态绿化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葛伟;许俐;;蛛网式航线网络特点的综合分析[A];2007第三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曾顺福;;推进文化创新 构建和谐企业[A];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典型文集[C];2007年
9 付令;;西南地区航空枢纽竞合联动的思考[A];《环球人文地理·理论版》2011.08下[C];2010年
10 王智勇;;尊重国情 理性决策 循序渐进发展支线航空运输——支线航空运输发展战略之我见[A];陕西装备制造业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曾晓新;筑梦世界空港城的易与难[N];中国民航报;2011年
2 吴满珠;顺义构筑临空经济区 大力发展首都临空产业[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3 郑文鹏 崔志勇;发展临空经济民航要主动作为[N];中国民航报;2011年
4 开锐咨询 黄嵩 吴磊;京沪穗深发展临空经济占据先机[N];中国民航报;2011年
5 张军扩 刘云中 侯永志;临空经济的内涵及发展中国临空经济的重要性[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6 记者 陈姗姗;争取在北疆开展试点低空空域开放[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7 记者 曾晓新;临空经济区成北京东部最具活力增长极[N];中国民航报;2011年
8 记者周应涛;湖北机场集团公司来孝考察临空经济[N];孝感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高远;我国航空事业发展迎来“黄金时期”[N];中国信息报;2006年
10 刘仁杰;打造核心能力 助力枢纽建设[N];中国民航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雪妮;我国临空经济的发展机理及其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2 姜涛;航空公司中枢辐射航线网络鲁棒优化设计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3 葛伟;不确定性枢纽航线网络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4 陈欣;机场空侧容量评估与优化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5 熊杰;枢纽机场近机位分配及其容量计算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6 方贵金;民航支线机场旅游航线布局及管理体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7 芮宏;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秦灿灿;大型机场旅客集疏运体系规划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9 王志清;民航旅客运输便捷工程及其流程优化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10 柏明国;航空公司航线网络优化设计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雯;枢纽机场航班波构建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2 房萍;枢纽机场旅客航站综合体设计理论浅析[D];天津大学;2007年
3 李娟;我国枢纽机场行李中转系统流程优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4 孟宪军;内蒙古支线航空运输的现状与发展[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成;上海浦东机场物流发展规划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李娅;我国地方政府对民用机场的规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成黎江;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航空枢纽建设战略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董娟;航空港经济区产业特征与空间布局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9 马建;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临空经济综合开发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10 胡小波;北京首都机场发展战略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278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1727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