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交通经济论文 >

跨海通道空间效益模型——以珠江口跨海通道为例

发布时间:2018-05-05 10:09

  本文选题:空间效益模型 + 经济联系强度 ; 参考:《地理研究》2015年11期


【摘要】:跨海通道建设可缩短海湾两岸城市间交通时间,提升城市间经济联系。提出跨海通道空间效益理论模型,并采用城市相互作用强度引力模型,基于GIS计算珠江口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开通前后两岸城市最短时间矩阵,定量分析两岸城市可达性、经济联系强度和空间格局,验证理论模型的科学性。基本验证了跨海通道效益理论模型,结果表明:1珠三角加权可达性水平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核心地区,跨海通道对可达性影响较大地区主要分布在南部,从南向北逐渐减小。2跨海通道显著提升区域经济联系总量,深圳与香港、中山与澳门分别成为珠江口两岸提升最高的城市。跨海通道改变城市经济联系空间格局,促进区域经济联系分布更加均衡。3大陆与港澳间的通关时间是区域城市经济联系的重要影响因素,通关时间对区域经济联系总量的影响约占四分之一,未来需建立更加便捷的通关程序。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cross-sea passage can shorten the time of transporta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gulf and promote the econom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cit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theoretical model of spatial benefit of cross-sea passage, and uses the gravity model of urban interaction intensity to calculate the shortest time matrix of cities before and after the opening of Pearl River Estuary Hong Kong, Zhuhai-Macao Bridge and Shenzhen Middle Channel based on GIS, so as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urban accessibility of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Economic connection intensity and spatial pattern, verify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the theoretical model.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cross-sea channel benefit is verif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rea with higher weighted reachability level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core area, and the area where the cross-sea passage has a greater influence on the accessibility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 From south to north, the total amount of regional economic links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2 cross-sea channels. Shenzhen, Hong Kong, Zhongshan and Macao became the highest cities on both sides of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respectively. The cross-sea passage changes the spatial pattern of urban economic links and promotes a more balanced distribu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ties. 3 the time of customs clearance between the mainland and Hong Kong and Macao is an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 of regional urban economic ties. The impact of customs time on the total amount of regional economic ties is about 1/4, and a more convenient customs clearance procedure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广州地理研究所广东省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公共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1132) 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13M530065,2014T70116)
【分类号】:F5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雪花;郭怀成;张宏伟;;区域经济联系强度的分形特征分析及其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2 蒋海兵;徐建刚;商硕;;过江通道对乡镇可达性影响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3 戴特奇,金凤君,王姣娥;空间相互作用与城市关联网络演进——以我国20世纪90年代城际铁路客流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2期

4 李平华,陆玉麒;可达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3期

5 姜海宁;陆玉麒;吕国庆;;江浙沪主要中心城市对外经济联系的测度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6期

6 孟德友;陆玉麒;;基于引力模型的江苏区域经济联系强度与方向[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5期

7 孟德友;陆玉麒;;高速铁路对河南沿线城市可达性及经济联系的影响[J];地理科学;2011年05期

8 王姣娥;莫辉辉;金凤君;;中国航空网络空间结构的复杂性[J];地理学报;2009年08期

9 蒋海兵;徐建刚;祁毅;;京沪高铁对区域中心城市陆路可达性影响[J];地理学报;2010年10期

10 孙峰华;陆大道;柳新华;顾九春;王振波;;中国物流发展对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的影响[J];地理学报;2010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双燕;钟业喜;;基于GIS的城市公园可达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8期

2 张恩广;张明斗;;成渝经济区主要城市间经济联系方向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0期

3 贺晓辉;安慧君;于靖裔;翟守敬;柳振龙;;城市绿地景观可达性分析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01期

4 王英杰;魏庆朝;杨勉;;基于分形理论的东北地区城市体系可达性等级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杨维凤;;京沪高速铁路对我国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6 钟业喜;蒋梅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交通可达性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7 钟业喜;刘影;赖格英;;江西省红色旅游景区可达性分析及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8 钟业喜;余双燕;;南昌市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可达性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9 单良;武少杰;;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对辽宁省可达性的影响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10 姜松;;高铁时代到来将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新动力——以京沪高铁开通对旅游业发展带动为例[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封殿波;韩雪培;;京沪高铁对济南可达性的影响[A];中国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闫卫阳;;第四章 城市体系分析与布局的理论模型[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3 刘静玉;王发曾;苏朝阳;赵建吉;吕金嵘;高燕哺;乔家君;夏保林;刘晓丽;方创琳;;第七章 微观尺度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4 ;Spati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Railway Passenger Network Based on Complex Network Theory[A];2011年全国电子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顾乾鹏;尹海伟;;无锡市中心城街道公园可达性与满意度分析[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谭伟;刘博敏;;城市道路交叉口地区公共空间活力研究——以南京珠江路与太平北路交叉口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徐宛笑;;基于经济联系的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分析[A];2012管理创新、智能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邹海燕;;长三角区域规划制定以来人口变动特征分析[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9 李勇;李磊;赵猛;;基于GIS的青岛市可达性分析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空间格局影响研究——以环胶州湾跨海大桥建设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10 王毅;李小帆;邓宏兵;;武汉城市圈空间关联实证研究——基于ESDA方法[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4期(总第19期)[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劲松;跨越式发展视角下的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金凤花;区域物流场的场效应测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赵新正;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徐阳;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5 侯兵;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钟业喜;基于可达性的江苏省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定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卢晓旭;基于空间视角的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测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于畅;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制度创新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9 王勇;促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10 周俊;城市火灾消防规划支持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静;青海省公路网时空演化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修志;山东省城市体系济—青双核结构空间关系演变及其影响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祝玲丽;公路交通对安徽省旅游空间结构演化影响的初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曹玮玮;福建省城市经济影响区与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俊冬;TOD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次生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葛震;区域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关联关系分析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7 全玉婷;社区休闲体育设施可达性与城市居民参与度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周洪涛;高速铁路对长三角地区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r,

本文编号:18472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18472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6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