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交通经济论文 >

GVC视角下后发国家扶持新兴产业赶超的政策工具研究——来自中、韩高铁产业赶超案例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05 22:27

  本文选题:GVC + 后发国家 ; 参考:《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18期


【摘要】:后发国家企业为抢占新兴产业发展优势,着力推进新兴产业赶超。然而,后发国家企业在赶超过程中,面临赶超能力不强、先发企业技术阻击和市场排挤等情况,亟需国家政策扶持。以GVC(全球价值链)为视角,运用钻石模型分析了后发国家发展新兴产业的优劣势,从供给推动、需求拉动和环境支撑3个维度构建了后发国家扶持政策框架,并借助该框架对中韩两国扶持高铁产业赶超的政策工具进行了比较分析。结合理论和案例分析指出,后发国家应从供给推动、需求拉动以及环境支撑等角度,从强化技术扶持、资金支持、人才建设、制度变革、资源开发和市场突围等方面制定政策工具,以扶持后发国家新兴产业的技术赶超。
[Abstract]:In order to seize the development advantages of emerging industries, enterprises in latecomer countries are striving to catch up with and surpass emerging industries.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catching up and overtaking, the enterprises in the latecomer countries are faced with the weak ability of catching up and overtaking, the technological blocking and the market crowding out of the first-mover enterprises, and so on, which are in urgent need of national policy suppo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VC (global value chai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eveloping emerging industr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by using diamond model, and constructs the supporting policy framework of latecomer countries from three dimensions: supply promotion, demand-driven and environmental support. With the help of the framework,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policy tools of supporting the catch-up of high-speed rail industry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 Combined with theory and case analysi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developing countries should strengthen technical support, capital support, talent construction and system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upply promotion, demand-driven and environmental support. Develop policy tools for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market breakthrough to support the technological catch-up of emerging industr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商学院;南京大学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3CGL008) 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11YJC630073,11YJC790150) 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13T60512);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12M520055)
【分类号】:F532;F533.1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忠护,荣朝和;韩国铁路的改革方向与重组方案[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陈文晖;我国软件产业链:国际借鉴、存在问题与培育对策[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11期

3 余典范;干春晖;;适宜技市、制度与产业绩效——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10期

4 David Briginshaw;邹婷婷;;韩国高速铁路列车[J];国外铁道车辆;2008年02期

5 平力群;;日本政府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成本为视角[J];东北亚学刊;2013年03期

6 刘小玄;吴延兵;;企业生产率增长及来源:创新还是需求拉动[J];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7 赵筱媛;苏竣;;基于政策工具的公共科技政策分析框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年01期

8 程华;钱芬芬;;政策力度、政策稳定性、政策工具与创新绩效——基于2000-2009年产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13年10期

9 黄永春;郑江淮;张二震;;依托于NVC的新兴产业开放互补式技术突破路径——来自昆山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比较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4年04期

10 许静;李占芳;;制度协调视角下中国光伏产业政策体系构建的思考[J];辽宁经济;2012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世新;刘慷;;中国软件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与战略调整[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肖利平;郭熙保;;制度质量与追赶型增长——基于中国省域经济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周燕;蔡宏波;;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决定因素:1996-2007[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熊勇清;曾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基于传统产业的视角[J];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5 陈常;;技术选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科技和产业;2012年06期

6 张燕;罗立宇;;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及制度安排[J];党政干部学刊;2011年07期

7 刘佳刚;;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J];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8 刘毅;何炼成;;软件产业国际价值链与软件外包[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杨红云;;国内竞争环境变化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综述[J];北方经贸;2011年10期

10 程宏伟;冯茜颖;张永海;;资本与知识驱动的产业链整合研究——以攀钢钒钛产业链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符建华;周方召;仲深;尹龙;;法治水平、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基于世界银行关于中国企业层面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侯剑华;;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的主题分析[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胡赛全;詹正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工具体系研究——基于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文雁兵;张旭昆;;制度变迁、政府行为与经济空间聚集:基于Hall and Jones“社会基础设施”的C-P-I空间模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程伟礼;;科学发展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成创新[A];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胜;;知识溢出、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的证据[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4期(总第19期)[C];2012年

7 王程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可选择的吗?[A];2012年全国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暨科学技术学两委联合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张杰;李克;刘志彪;;市场化转型与企业生产效率——中国的经验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2期[C];2011年

9 闫凌州;;科技政策执行力之边界界定——一个基本分析框架的构建[A];第十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分1:科技和创新体制改革[C];2014年

10 武敏;冯琼;;大都市信息产业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以南京市软件产业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弛;基于产业链治理的集群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李伶俐;公司治理对企业效率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王玉玲;茶叶企业核心能力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4 闫海洲;转型期中国金融发展的生产率效应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5 刘威;我国原料奶生产演变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6 王聪;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D];西北大学;2011年

7 高丽娜;产业空间集聚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严正;国有企业退出方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刘毅;软件资本论:价值来源与制度内涵[D];西北大学;2006年

10 任红波;模块化体系中的产业链整合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文博;软件产业链构建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易伟;产业链视角下中国造纸产业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赵丽莉;政策工具视角的中国光伏产业政策文本内容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5 施丽萍;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中国科技创新政策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程啸天;政策工具视角下的中国风电产业政策文本内容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7 陈海静;中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王大伟;中国软件业产业技术政策绩效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9 陈秋华;福建省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模式的比较和选择[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10 曾丹;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决策理论及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宇玮;熊宇;;市场需求与中国制造业代工超越——基于GVC与NVC的比较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2期

2 刘美平;;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路径的共生模式研究[J];当代财经;2011年11期

3 沈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亟待理清几个问题[J];中国发展观察;2010年05期

4 刘志彪;张杰;;全球代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俘获型网络的形成、突破与对策——基于GVC与NVC的比较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5期

5 卓越;张珉;;全球价值链中的收益分配与“悲惨增长”——基于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7期

6 吴义爽;蔡宁;;我国集群跨越式升级的“跳板”战略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10期

7 邱斌;叶龙凤;孙少勤;;参与全球生产网络对我国制造业价值链提升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出口复杂度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1期

8 李小平;朱钟棣;;中国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基于分行业面板数据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5年04期

9 殷华方;潘镇;鲁明泓;;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产业政策测量和有效性研究:1979~2003[J];管理世界;2006年07期

10 ;A Winner and A Loser[J];Beijing Review;2012年3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副研究员 赵志凌;[N];新华日报;2010年

2 黄军英;[N];学习时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别坤;[N];计算机世界;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俊秀;刘双桂;齐欧;;中国高科技标准战略研究报告[J];世界标准信息;2004年09期

2 李f3;赵爱玲;;零部件决胜汽车市场[J];中国对外贸易;2005年12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耿德伟;;政府管制与后发国家企业技术能力提升——以中国汽车产业为例[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陈争平;云妍;;外资企业在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作用再分析——以近代开滦煤矿为案例[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王子先;;全球化背景下后发国家服务业跨越式升级的路径与我国开放战略选择[A];加快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C];2011年

4 陈章亮;;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中国模式研究[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程亚文;后发国家军事转型路径选择[N];中国国防报;2007年

2 资深媒体人、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 赵灵敏;后发国家的无奈[N];华夏时报;2013年

3 秋风;发展的迷信[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4 郭玉闪;比较优势理论站不住脚[N];经济观察报;2008年

5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后发国家究竟是有优势还是劣势[N];中国经营报;2002年

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刘培林;后发国家的“追赶周期”[N];经济日报;2014年

7 陈媛 复旦大学公共事务与国际关系学院;现代化的中国难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李梁;“不文明”是后发国家的必经阶段?[N];南方周末;2006年

9 北京某机构研究人员 程亚文;人口和能源改变世界[N];中国经营报;2008年

10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吴忠民;发挥现有优势构建和谐社会[N];人民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邹东颖;后发优势与后发国家发展路径研究[D];辽宁大学;2006年

2 洪勇;追赶战略下后发国家制造业技术能力提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卢新波;论学习型体制转型[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欧阳景根;政治发展理论的序列观评析[D];中国人民大学;1999年

2 宋加艳;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企业技术追赶路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495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18495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6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