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交通经济论文 >

“新丝绸之路”交通基础设施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发布时间:2016-11-30 07:51

  本文关键词:“新丝绸之路”交通基础设施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12年5月

第32卷第3期(总113期)

Journal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ofXi’fillJiaotongUniversity(SocialScienees)

May2012

V01.32(SumNo.113)

“新丝绸之路"交通基础设施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刘育红1,王新安2

(1.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陕西西安710062;2.西安财经学院商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采用基于面板数据的空闻计量分析方法.实证了“新丝绸之路”交通基础设施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阎的关系。结果显示:“新丝绸之路”交通基础设施对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显署的正向影响;铁路与等级较高的公路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为74.77%;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份额为59.0704%;铁路、高速公路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着显著持续的正向促进作用。[关键词】

新丝绸之路;交通基础设施;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溢出效应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8-245X(2012)03-.005443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国家对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也在稳步提高。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个经济体如果能在长期发展中

分析研究嵋j。随后,霍尔茨一埃金(Holtz—Eakin)等使用生产函数法,将基础设施从总投资中分离出来,单

独估计了基础设施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p“J。不过,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得出了基础设施的产出弹性相当大的结论,并且,,有些结论超出了人们的常识性

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其必定伴随有全要素生产率(协

talFactor

Productivity,TFP)Ⅲ的快速提高。那么,“新

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有多大?不同类型交通基础设施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程度如何?不断加快发展的交通基础

设施对于促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崛起”价

预期,因此,一些学者转向面板数据研究。然而,芒内

尔(Munnell)运用C—D生产函数,选取美国48个州1970—1986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得出基础设施的产出弹性只有0.07—0.36”1;穆奥(Moonaw)

值几何?在当前复兴“丝绸之路”、打造新的亚欧大陆桥以及区域合作愿望不断加强的形势下,本文拟就上述问题作以探讨。一、文献综述

20世纪40年代,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引起了发展经济学家们的普遍关注,他们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989年,在世界银行的推动下,阿肖尔(Aschauer)首先对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的实证

[收稿日期】2011一08—25

等对美国48个州1959—1976年的Ⅱ甲增长研究结果为基础设施的产出弹性为0.1716’;还有的研究甚至得出了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不显著的结论,这又与人们

关于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的普遍认识产生了出入。事实上,使用时间序列数据与面板数据所得

出的结论差异大,其原因可能是使用的生产函数所包含的数据结构较简单,基础设施在空间上的溢出效应被忽略了。进而,霍尔茨一埃金(Holtz—Eakin)等首创了空间权重矩阵,将邻近区域的基础设施变量引入到了传统的生产函数中,研究了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BJYOl2),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E033)[作者简介】刘育红(1977一

),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新安(1965一),男,陕西西安

人。西安财经学院商学院教授。

q)全要素生产率又称“索罗余值。,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有助于进行经济增长源泉分析,即分析投入要素增长。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各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识别经济是投入型增长还是效率型增长,确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与要素投人贡献的比较,可以确定经济政策是应以增加总需求为主还是咀词整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为主。本文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劳动、资本等各

要索投入之外的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导致的产出增加,是剔除要素投入贡献后所得到的残差【“。

万方数据


  本文关键词:“新丝绸之路”交通基础设施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87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1987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c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