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港、营口港与腹地经济协同发展比较分析
本文选题:港口-腹地 + 经济协同比较 ; 参考:《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年05期
【摘要】:以辽宁港口群内大连港与营口港为研究对象,选择2000—2010年港口与腹地经济协同度为切入点,测度两港的发展水平并分析未来发展态势。大连港、营口港与腹地经济协同度虽然略有差异,但总体上均呈现逐年提升的态势;两港与腹地经济高协同区域由沈大交通线向沿海地区转移;大连港与腹地经济中心沈阳市的协同度高于营口港;营口港与腹地经济协同度有提升态势,大连港、营口港与沈阳市的经济协同度相对于其他地级市出现逐年弱化现象。进一步探究双港驱动腹地经济协同发展的内部机制,发现在不同阶段自然条件与区位条件展开博弈;出现由市场需求和地方政府共同推动的主导港地位之争;港口与腹地经济的协同度受腹地中心城市的影响较大;外部环境及地方政策导向作用明显。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Dalian Port and Yingkou Port in Liaoning Port Group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hooses the economic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port and hinterland from 2000 to 2010 as the starting point, measures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two ports and analyz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lthough the degree of economic coordination between Dalian Port, Yingkou Port and hinterland is slightly different, the economic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the two ports and hinterlands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nd the high economic synergy between the two ports and hinterlands is transferred from Shenzhen-Da traffic line to coastal areas. The degree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Dalian Port and Shenyang, the economic center of hinterland, is higher than that of Yingkou port, and the degree of economic coordination between Yingkou port and hinterland is increasing, and the degree of economic coordination between Dalian port, Yingkou port and Shenyang city is weakening year by year compared with other prefecture-level cities. The paper further explore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hinterland economy driven by the two ports, and finds that the natural conditions and the location conditions play a game in different stages, and that there is a struggle for the leading port status promoted by the market demand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The degree of economic synergy between port and hinterland is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central city of hinterland,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local policy guidance are obvious.
【作者单位】: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省情研究所;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1CJL045)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4M551117)
【分类号】:F127;F5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雷培莉;李亚静;周绪尧;;南北沿海城市港口物流系统比较分析——以北部湾港区和天津港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S2期
2 周炳中;曹晓玲;;上海市与国际港口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的比较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司增绰;;港口竞争中连云港港口发展格局研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张久铭;平顶山市城郊农业发展初探[J];平顶山师专学报;1997年02期
3 张馨;;大连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品牌(理论版);2010年10期
4 赵敏华;李国平;;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方法的分析[J];求索;2006年11期
5 涂新军,孙贤国;从化市PREE协调发展的初步研究[J];热带地理;1998年04期
6 楼旭逵;黄海峰;;“九五-十五”期间珠三角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热带地理;2008年05期
7 周阳品;王雪娜;黄光庆;;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的广州城市环境发展趋势探讨[J];热带地理;2010年05期
8 颜伟;唐德善;;辽宁防洪体系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协调度研究[J];人民长江;2007年11期
9 徐永健,阎小培,许学强;西方现代港口与城市、区域发展研究述评[J];人文地理;2001年04期
10 赵建军;青岛物流产业发展的空间竞争研究[J];人文地理;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展安;查冬冬;;第四代港口与现代港城都市互动发展战略探讨[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阿拉腾图娅;金阿丽;包玉海;包刚;;内蒙古旱灾系统风险诊断性评价研究[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陈洪进;胡宝清;周游游;;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系统优化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4 邓华灿;陈松林;;福建省区域发展与耕地资源协调度研究[A];“科学合理用地,推进海西建设”——福建省土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列辉;;上海与宁波两港空间关系研究[A];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创新·发展·安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6年
6 寇晓东;薛惠锋;;1992—2004年西安市环境经济发展协调度分析[A];“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申玉铭;毛汉英;;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A];首都师范大学五十周年校庆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论文集[C];2004年
8 张锋;林善浪;;西方港口体系化发展研究述评[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蓝伯雄;张跃;;物流配送中的优化问题[A];全国第七届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李利锋;郑度;;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进展与展望[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丹;制度变迁背景下上海居住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周龙;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与绿色GDP的建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廖荣华;南山牧场区域生态文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4 赵媛;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港口群系统演化机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5 庄佩君;全球海运物流网络中的港口城市—区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金萍;基于IANN的县域农业可持续性预警模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王云龙;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D];复旦大学;2010年
9 武强;近代上海港城关系研究(1843-1937)[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朱长征;国际陆港作用机理与布局规划理论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雨航;哈尔滨市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阳;营口港集装箱码头堆场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栾秀芝;基于海洋环境容量的临海产业布局优化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张文慧;港口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张勇;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青海PRED系统分析[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卉;J港发展规划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叶峰;长沙霞凝港口物流系统构建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汤海弋;广东省紫金县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9 宋镝;辽宁省经济—能源—环境系统协调性评价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蒋鸣;沿海港口、临港产业和临港城市发展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亚;刘娜;;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港口物流发展条件评价中的应用[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年02期
2 周绍杰;王有强;殷存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功能界定与机制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年02期
4 徐永健,阎小培,许学强;西方现代港口与城市、区域发展研究述评[J];人文地理;2001年04期
5 杨家文,周一星;虚拟腹地:中国大陆口岸地位的度量与解释[J];人文地理;2001年06期
6 李燕茹,胡兆量;中国历史战场地域分布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J];人文地理;2001年06期
7 郭镭,张华,袁去病;区域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定量分析方法研究[J];四川环境;2003年05期
8 张艳;赵刚;;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港口物流竞争力综合评价系统[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年04期
9 刘英奎,刘文波;产业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论[J];山东经济;1997年04期
10 孔庆峰;李秀娥;;港口发展对腹地经济的带动效应——基于日照港的实证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工经所 陈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白煜超;基于吸引力模型的港口腹地划分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960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1996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