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交通经济论文 >

基于LMDI方法的中国民航业碳排放因素的指数分解

发布时间:2018-06-15 23:24

  本文选题:民航业 + 碳排放 ; 参考:《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摘要】:2008年欧盟通过的将航空业纳入EU-ETS的提议草案,使得民航业的碳排放问题成为碳减排中的热点问题之一。中国民航业在CO2总排放量占比虽小但是增长迅速,而欧盟的这一政策如果付诸实施将给中国民航业带来一定的冲击。文章采用对数平均Divisia分解法建立中国民航业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1985—2010年间民航业运输总收入、航线结构、单位运输收入周转量、能源强度、CO2排放系数等五个因素对民航业CO2排放量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民航业CO2排放量上升主要由运输总收入的增长引起,单位运输收入周转量和能源强度的下降则遏制了CO2排放量的上升。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中国民航业实现碳减排的应对策略和建议。
[Abstract]:In 2008, the European Union approved a draft proposal to include the aviation industry in the EU-ETS, making the issue of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civil aviation industry one of the hot issues in carbon reduction. Although China's civil aviation industry accounts for a small proportion of total CO2 emissions, it is growing rapidly, and the EU policy, if put into practice, will have a certain impact on China's civil aviation industry. In this paper, the logarithmic average Divisia decomposition method is used to establish the decomposition model of carbon emission factors in China's civil aviation industry. The total revenue, route structure and turnover of unit transport income of the civil aviation industry during the period 1985-2010 a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five factors, such as energy intensity and CO _ 2 emission coefficient, on CO _ 2 emission from civil aviation industry. The results of empirical analysis show that the increase of CO2 emissions in civil aviation industry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increase of total transport income, and the decrease of unit transport income turnover and energy intensity has restrained the increase of CO2 emissions.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China's civil aviation industry to achieve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作者单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071346)
【分类号】:X322;F5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明;穆海林;;基于LMDI分解方法的中国特大城市客运能源消耗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2 李国璋;王双;;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分解分析——基于LMDI分解方法[J];财经研究;2008年08期

3 狄琳娜;;中国航空业应对欧盟“碳贸易壁垒”的对策建议[J];国际经贸探索;2011年11期

4 孙志威;廖红英;宋雨燕;;基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的天津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解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年01期

5 王泪娟;;我国航空业如何应对国际碳减排压力——基于碳排放数据质量的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0年12期

6 秦悦铭;陈其霆;;欧盟航空业碳排放交易新规则研究综述[J];科学管理研究;2011年03期

7 纪建悦;孔胶胶;;中国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基于中国远洋集团的实证分析[J];海洋经济;2011年06期

8 唐建荣;张白羽;王育红;;基于LMDI的中国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年11期

9 郭朝先;;中国碳排放因素分解:基于LMDI分解技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12期

10 汪宏韬;;基于LMDI的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S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亚;张立;;中国成品油需求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11期

2 宋旭光;席玮;;中国能源生产率增长中的结构变动——基于Shift-Share方法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10期

3 王丹枫;;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特征——基于1995-2007年31个省域数据的分位点回归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07期

4 张约翰;张平宇;;长春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测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5 王班班;;东部沿海制造业内部结构调整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机制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周恒;石时;刘洪涛;;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能源强度演变区域影响因素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2年03期

7 田云;李波;张俊飚;;武汉市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解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5期

8 顾成军;龚新蜀;;1999—2009年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及实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3期

9 王强;伍世代;李婷婷;;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变动关联特征及其Tapio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工业经济转型的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白万平;;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对能源强度影响的实证研究——以贵州为例[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白万平;;贵州区域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A];新机遇·新台阶·新跨越——数量经济学视野下贵州自我发展能力回顾与展望:2010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年会数量经济学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杨立中;梅昌艮;贺玉龙;熊春梅;;绿色高速铁路理论与评价体系的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3 贾敦新;金贤锋;邓仕虎;;基于GIS技术的控规方案预含碳排放量估算及评估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绿色生态与低碳规划)[C];2013年

4 狄琳娜;;新型环境贸易壁垒——碳边境调节措施的选择与评价[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3年

5 庞军;徐梦艺;张浚哲;闫玉楠;;中美、中欧及中日间贸易隐含碳变化的结构分解分析[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三章)[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胜利;世界能源问题与中国能源安全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孙宁;气候变化对制造业的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3 彭远新;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多尺度分析和反演[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向睿;交通能耗在城市绿色交通规划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黄建;煤炭清单与减排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6 贺红兵;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侯建朝;中国能源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模型及实证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8 张明;基于指数分解的我国能源相关CO_2排放及交通能耗分析与预测[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9 杨冕;生产要素/能源品种替代对中国节能减排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10 肖海平;区域产业结构低碳转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莉莉;化学工业节能减排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刘长信;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减排潜力及预测[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孙浩;城市交通能源消耗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王卉;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能源消费[D];暨南大学;2011年

5 李怡欣;基于终端消费的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分析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汪宏韬;主要耗能行业能源效率及节能潜力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7 陈建华;重庆市碳排放特征分析与减排对策[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胡成卉;西部经济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发展[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9 慈强;基于碳减排视角的中部六省低碳经济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韦严;基于碳排放视角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明;穆海林;;基于LMDI分解方法的中国特大城市客运能源消耗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2 NICOLAS LORIS;;An Inconvenient Tariff[J];Beijing Review;2009年30期

3 王俊松;贺灿飞;;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中国CO_2排放量变化——基于LMDI方法的分解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1期

4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6期

5 黄建中;1980年代以来我国特大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03期

6 田云;李波;张俊飚;;我国农地利用碳排放的阶段特征及因素分解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刘红光;刘卫东;;中国工业燃烧能源导致碳排放的因素分解[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8 朱永彬;王铮;庞丽;王丽娟;邹秀萍;;基于经济模拟的中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高峰预测[J];地理学报;2009年08期

9 潘佳佳;李廉水;;中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04期

10 马超群,储慧斌,李科,周四清;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与误差校正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2004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邓晓;基于LMDI方法的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博时;;民航连续安全飞行49个月 “五抓手”确保持续安全[J];现代职业安全;2009年03期

2 ;伊春空难原因探寻[J];安全与健康;2010年19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国家民航总局:中国民航业面临四大问题[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85—95期(2005年)[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月光;中国民航业大重组[N];中国贸易报;2000年

2 吴天一;中国民航业:压力与机遇并存[N];国际金融报;2004年

3 (日本)中本强博士;中国民航业仍有路要走[N];国际商报;2002年

4 肖可;平淡背后不平静[N];国际经贸消息;2002年

5 整理 胡勤;中国民航业在希望与挑战中前行[N];中国航空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万斯琴;体制改革的力量[N];中国企业报;2012年

7 ;中国民航融资14亿 加快信息化进程[N];东方航空报;2000年

8 记者钱春弦、冯亦珍;中国民航业值得信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9 泽华;民航服务:“以客为尊”基因不足[N];国际商报;2006年

10 方言;空姐梦想 从这里起航[N];中国教育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献勇;中国民航业规制改革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2 于嘉;中国民航业市场结构、竞争行为与绩效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岳海;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民航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曹梓珞;中国民航业政府规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欣;中国民航业成本控制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谌夏;中国民航业的产业组织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5 刘敬民;中国民航业营销问题初探[D];吉林大学;2004年

6 钟智辉;中国民航业的市场行为与绩效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7 郑显伟;中国民航业进入壁垒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姜洋;论中国民航业的市场化改革[D];四川大学;2007年

9 崔涛;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民航业的影响和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10 唐娟;降低中国民航业碳排放数量的政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241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20241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e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