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运输结构对交通运输能源强度冲击的计量分析
[Abstract]:In order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rising transportation demand and energy crisis, it is necessary to tap the potential of structural energy saving. In this paper, the data of transportation turnover and energy consumption of each mode are selected from 1988 to 2008 to carry out an empirical stud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nsport structure, energy intensity and economic transport dependence have a long-term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and the VEC model is established. The impulse response analysis of VEC model shows that the optimization of transport structure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reducing energy intensity and economic transport dependence, but also promotes the further optimization of the model itself, and these effects are of long-term sustainability. In view of this,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of transportation structure, including system reform, mode collaboration, market segmentation and demand management.
【作者单位】: 重庆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3CGL15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研究(12YJC630224) 重庆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计划资助项目(CSTC2010BB4263) 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创新服务软科学项目(cstc2012cx-rkxA90001)
【分类号】:F512;F206;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树伟;姜克隽;刘德顺;;中国交通发展的能源消费与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年05期
2 常世彦;胡小军;欧训民;张希良;;我国城市间客运交通能源消耗趋势的分解[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3期
3 鄢琼伟;陈浩;;GDP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7期
4 赵奥;武春友;;中国碳排放强度与煤炭消耗的冲击效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立新;金汝蕾;;煤炭的碳排放研究及情景分析[J];管理学报;2012年12期
2 叶旭挺;;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模式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管理现代化;2013年01期
3 吴丹;王亚华;;中国经济发展与水环境压力脱钩态势评价与展望[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年09期
4 韩瑞玲;佟连军;佟伟铭;于建辉;;基于分解模型与VEC模型的沈阳经济区经济与环境时空关系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05期
5 沈满洪;池熊伟;;中国交通部门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分析[J];江淮论坛;2012年01期
6 周鹏;B.W.Ang;周德群;;基于指数分解分析的宏观能源效率评价[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7年05期
7 胡金东;;中国能源安全与交通节能战略[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06期
8 董会忠;薛惠锋;宋红丽;张强;;钢铁工业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因素分析[J];科研管理;2009年03期
9 杨小燕;赵兴国;崔文芳;丁生;;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生态足迹的影响——基于云南省的案例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3年01期
10 王少芬;;中国能源消费与GDP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参数与非参数回归模型[J];经济问题;201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翔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果分析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2 张明;基于指数分解的我国能源相关CO_2排放及交通能耗分析与预测[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董会忠;钢铁工业能源消费与产出关系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4 韩瑞玲;沈阳经济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5 呙小明;基于产业层次的中国能源效率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6 徐军委;基于LMDI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7 侯景鑫;太阳能明托热机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8 姜庆国;电煤供应链碳排放过程及测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9 蔡海霞;中国经济增长动因:能源效率与技术进步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10 张建华;中国石化产业碳强度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晓萍;基于能源消耗的综合运输结构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2 李志鹏;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交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预测[D];天津大学;2012年
3 金汝蕾;碳排放演化动力系统理论及演化情景分析[D];江苏大学;2011年
4 赵娴;北京市2008年交通能源需求与环境排放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5 邹娟;上海居民对私家车拥有选择偏好及其对能耗影响的实证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田建华;中国交通部门能源消费与环境排放预测[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严敏琳;西安市交通新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D];长安大学;2008年
8 杜颖;中国省际碳生产率的空间依赖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淼;我国交通运输部门低碳发展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10 万博;旋转填充床中醇胺法吸收H_2S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少飞;冯华;;中国经济增长与煤炭消费结构的关系[J];财经科学;2006年12期
2 帅通;袁雯;;上海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10期
3 邵帅;杨莉莉;曹建华;;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基于STIRPAT模型的上海分行业动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11期
4 成金华;;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矿产资源消耗现状与反思[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杜官印;蔡运龙;李双成;;1997-2007年中国分省化石能源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年05期
6 韩智勇,魏一鸣,焦建玲,范英,张九天;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4年12期
7 吴巧生,成金华,王华;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变动——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4期
8 林伯强;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生产函数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年11期
9 李X;“十一五”我国综合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J];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08期
10 杨冠琼;;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来自山东省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2006年2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霞;我国铁路行业外部资本进入壁垒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桦;;交通运输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分析[J];综合运输;2006年11期
2 郭善莉;;辽宁省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年01期
3 罗仁坚;;我国都市综合运输系统存在的问题、挑战和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09年04期
4 郭龙;朱为群;;我国税基结构优化综合分析[J];财政研究;2009年03期
5 潘文达;潘思延;;长江水运物流对区域经济贡献的量化分析[J];水运工程;2011年05期
6 韩勇;;如何应对低碳经济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0年12期
7 周万钧;商品流通体制改革与交通运输业体制改革必须同步进行[J];江淮论坛;1983年05期
8 朱昊;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分析[J];交通与运输;2000年03期
9 范厚明,王延章;加入WTO与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策[J];中国港口;2001年03期
10 ;新世纪中国交通运输业财务与会计学术研讨会综述[J];交通财会;200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娄菁;;低碳交通-未来交通运输业发展战略[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夏沁芳;冯艳;;北京经济增长动力的量化分析研究[A];北京市第十四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8年
3 张继军;;浅谈农村人饮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的量化分析[A];“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黄利平;;定性决策的量化分析[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1卷)[C];1991年
5 刘飞虎;;稳妥发展云南亚麻产业促进冬季农业结构优化[A];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科技进步与农业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03年
6 王壹楠;;交通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的对策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中部地区物流产业体系建设论坛专辑[C];2008年
7 高峰记;程静;;武器装备体系方案评估研究[A];决策科学与评价——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杨涛;;交通运输业绿色投入产出模型的理论研究[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上册)[C];2005年
9 濮洪九;;煤炭工业要实现高效、安全、洁净、结构优化[A];构建新型煤炭工业体系文集[C];2007年
10 郭剑英;杨财根;;浅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结构优化[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荣;交通运输业成交活跃[N];中国企业报;2008年
2 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 唐冠军 珠江航务管理局局长 梁建伟 上海海事局局长 徐国毅 长江航道局局长 熊学斌 广州打捞局党组书记 副局长 王振亮 招商局集团副总裁 苏新刚 青岛港集团总裁 常德传;坚定信心 明确目标 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N];中国水运报;2010年
3 海南省交通运输厅厅长 董宪曾;海南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战略思考[N];海南日报;2010年
4 本报评论员;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要在科学发展上出实招[N];中国水运报;2011年
5 崔振华;全市42亿元投入交通运输业[N];鄂尔多斯日报;2006年
6 单升元;悦达投资挺进交通运输业[N];证券日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李玉梅 陈国裕;转变发展方式 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N];学习时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刘布阳 滕学蓓 通讯员 韦曙光;为现代交通运输业输送高质量技能人才[N];中国交通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陆娅楠;给“甜头”,也要吃“苦头”[N];人民日报;2010年
10 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 杨洪义;把握信息化发展规律 助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N];中国交通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金鹏;货物运输发展方式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2 郭明伟;我国交通运输业要素投入和生产率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许林;基于可靠度的结构优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4 杨栋;桥梁健康监测信号的递归特性分析[D];中南大学;2012年
5 王军生;中国金融市场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任迎新;国有森工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7 房加志;铁道车辆碰撞以及结构优化的仿真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张周堂;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9 宫晓琳;量化分析中国宏观金融风险及其演变机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魏虹;五大牧区草畜业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成芳;我国交通运输业上市公司竞争力评价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2 汤志荣;我国运输业发展及管理体制改革初探[D];大连海事大学;2001年
3 于丽颖;交通运输对青岛市吸引FDI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4 周亚芹;信息技术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5 张孟陶;基于投入产出的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对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6 刘勋;交通基础设施融资方式比较分析[D];长安大学;2008年
7 李小刚;吉林省交通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蔺琳;公路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影响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9 甄姗姗;都市圈旅客运输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10 杜红勇;双锥型油水分离器的CFD仿真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本文编号:21628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2162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