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论和演化的交通运输方式低碳协同研究
[Abstract]:At present, people are concerned about the degree of coordination of various modes of transportation and how to better coordinate. 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the concept of low carbon synergy in transport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ordination and evolution,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low carbon synergy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 and the evolution equation of low carbon synergy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 are constructed in this paper. The empirical data from 2006 to 2012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main theory is that there is one in one. The low carbon coordination degree of China's transportation system is very low and tends to zero. 2. Internal driving forces such as technology management policies and so on should be explored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ion of various modes of transport on low carbon which can lead to good quality change.
【作者单位】: 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320107006,71273037,71403034)
【分类号】:F512;X7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徐建闽;;我国低碳交通分析及推进措施[J];城市观察;2010年04期
2 马晓珂,王慈光;三次指数平滑法在大秦铁路运量预测中的应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3 刘小明;;北京市低碳交通体系发展战略[J];建设科技;2010年17期
4 崔强;武春友;匡海波;;基于RBF-DEMATEL的交通运输低碳化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13年10期
5 孟庆松,韩文秀;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6 刘丽亚;;走低碳交通之路 促城市可持续发展[J];综合运输;2010年01期
7 宿凤鸣;;低碳交通的概念和实现途径[J];综合运输;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海林;祁茹涛;;西宁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演变趋势评价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2 秦海燕;丁绍刚;金芸;;都市生态主义——基于可持续的低碳城市营建理念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3 张正勇;刘琳;唐湘玲;尹国耀;;乌鲁木齐市3E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4 宋加升;;制造企业动态管理模式及其运行管理研究[J];商业研究;2009年03期
5 张良;郑大勇;;借鉴国际低碳交通经验 良性发展我国低碳交通[J];汽车工业研究;2011年07期
6 韩书成;濮励杰;;江苏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空间分异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6期
7 王鑫;何娟;;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五个重庆”建设[J];西部论坛;2011年03期
8 任力;倪玲;李响;;厦门低碳交通发展研究[J];城市观察;2010年04期
9 王光荣;;城市居民低碳出行研究[J];城市观察;2011年02期
10 马小毅;;广州市综合交通发展战略(2010─2020)[J];城市交通;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晔;邹迪明;;低碳交通的内涵、体系构成及特征[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金琳;宋聚生;;深圳华侨城低碳建设与发展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寇晓东;薛惠锋;;1992—2004年西安市环境经济发展协调度分析[A];“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周勇;许倍慎;刘训芹;;基于协调度理论的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A];生态文明中的土地问题研究[C];2008年
5 肖展欣;周永章;崔洁;;对我国发展低碳交通的探讨[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6 尹洪英;徐丽群;黄晶;;动态交通控制分区探讨[A];2007第三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楚瑶;张燕;;环洞庭湖城市群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A];2011洞庭湖发展论坛文集[C];2011年
8 吕东旭;丛喜静;赵玉清;;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交通规划策略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C];2013年
9 景丽娜;彭君;周宝同;;城市土地储备经营效益分析——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A];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C];2008年
10 崔强;匡海波;李烨;;基于协同论和演化的交通运输方式低碳协同研究[A];第十六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小峰;面向船舶制造协同物流网络的资源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2 石钦文;综合运输系统结构协调发展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王卫平;“需要体系”视角下企业协同满意战略模式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4 尹明;汽车产业成长影响变量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刘晓东;基于绿色理念的港城协调关系评价模型及算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6 陈海涛;基于供应链的中国石油资源安全保障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7 敖宏;资源型企业技术创新贡献度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杨志梁;我国能源、经济和环境(3E)系统协调发展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齐一鸣;综合交通枢纽站点协调规划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苏娜;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洪磊;群优化BP网在交通事故预测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靳春晓;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园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3 臧卫强;银川平原城镇区域PREE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王春杰;基于低碳经济的西安城市发展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刘t,
本文编号:22070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2207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