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交通经济论文 >

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发展战略的若干关键问题

发布时间:2018-09-14 14:55
【摘要】:随着城市私家车拥有量和使用量的激增,交通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快速发展的瓶颈。作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的一种有效措施,公共自行车自2008年后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公共自行车的发展受系统外部环境和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影响,本文基于中国城市的特点,对影响公共自行车发展的关键的系统内外部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到的结论对中国城市发展公共自行车项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主要的研究工作和结论包括:公共自行车对私人小汽车拥有者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公共自行车使得拥有私人小汽车的出行者面临新的出行方式选择问题,现有文献缺少对该问题机理性的研究。本文在假定出行者是有限理性的情况下,通过演化博弈理论研究了不同出行距离内,私人小汽车拥有者群体分别面临公共自行车和公共交通方式时出行方式选择的演化规律,发现出行方式选择不仅与不同出行方式的收益条件有关,还与初始状态下参与公共自行车项目的群体比例有关。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私家车出行向公共自行车和其他公共交通出行转变的措施,为公共自行车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了理论依据。公共自行车三个主要参与主体间委托代理关系的研究。公共自行车服务主要涉及到公众、政府和运营企业三个参与主体,目前相关理论主要涉及政府和运营企业不同关系下商业模式的研究,且以定性分析为主。本文分析了三者间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对公众和政府间的隐性委托代理关系进行了建模分析。重点对政府成立企业并运营模式、政府与企业合作模式、公共资源置换服务模式三种典型的公共自行车商业模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在政府成立企业并运营的模式和政府与企业合作模式下,企业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但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有助于企业抵御市场风险;在公共资源置换企业公共自行车服务的商业模式下,企业具有主动提高服务水平的动力但存在信息租金,且面临着更高的市场风险。最后对如何发挥政府作用,激励代理人努力工作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城市公共自行车运作模式的对比研究。目前针对公共自行车运作模式的理论研究比较匮乏,本文将实际项目中典型的公共自行车运作模式归纳为不收费不限制使用模式、不收费但限制使用模式、低价收费不限制使用模式、低价收费且限制使用模式、高价收费不限制使用模式5种,基于此提出了高价收费不限制使用且补贴使用者模式。从出行者个体最优和系统最优的角度对6种运作模式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从公共自行车项目的公益性和经济性,以及实际的可操作性角度来看,现阶段采取低价收费并限制使用的运作模式更适合中国城市。
[Abstract]:With the rapid increase in the number and usage of private cars in cities, traffic problems have become the bottleneck restrict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ies. A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alleviate urban traffic congestion and reduce vehicle emissions, public bicycles have developed rapidly in China since 2008.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bicycle is influenced by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system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ubsystems within the system.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iti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key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bicycle. The conclusion has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bicycle project in Chinese cities. The main research work and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the influence of public bicycle on private car owners' choice of travel mode. Public bicycles make travelers with private cars face the problem of new modes of travel, and the existing literatures lack of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this problem. In this paper, under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travelers are bounded rational, the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is used to study the evolution of the choice of travel modes for private car owners in different travel distances when they are faced with public bicycle and public transportation respectively. It is found that the choice of travel modes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income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modes of travel, but also to the proportion of groups participating in public bicycle projects in the initial state.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change of private car travel to public bicycle and other public transportation trips, 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public bicycle related policies. Research on Principal-Agent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hree main participants of Public Bicycle. The public bicycle service mainly involves the public, the government and the operation enterprise three participants, at present the related theory mainly involves the government and the operation enterprise under the different relations the business model research, and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is the main bod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ual principal-agent relationship among them and models the implicit principal-ag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ublic and the government. Three typical business models of public bicycle, such as government establishment and operation mod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 public resource replacement service model, are compared and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enterprises lack incentive to reduce cost under the mode of government establishment and oper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 is helpful for enterprises to resist market risk. Under the business model of replacing public bicycle service with public resources, enterprises have the motive power to improve the service level actively, but there is information rent, and they are facing higher market risk.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play the role of government and motivate agents to work hard are put forward.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Operation Mode of Urban Public Bicycle. At present, there is a lack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operation mode of public bicycle. In this paper, the typical operation mode of public bicycle in the actual project is summarized as no charge, no restriction, no charge, but limited use. The low price charge does not restrict the use mode, the low price charge and the limit use mode, the high price charge does not limit the use mode 5 kinds, based on this proposed the high price charge does not limit the use and subsidizes the user mode. From the angle of individual optimization and system optimization,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ix operation modes, and finds out th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welfare and economy of public bicycle projects, as well as the practical operational point of view, At this stage, it is more suitable for Chinese cities to adopt the operation mode of low price and limited use.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5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少才;;德国兴起自行车热[J];道路交通管理;2008年05期

2 ;自行车的故事[J];道路交通管理;2011年02期

3 王亚;;自行车的辉煌与无奈[J];道路交通管理;2011年05期

4 李忠东;;伦敦打造自行车高速公路[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年05期

5 张军;张立红;段征宇;;中国典型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现状与发展——商业模式与服务设计的案例对比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4年02期

6 ;自行车的兴起[J];少年科学;2010年09期

7 马海民;我国自行车为什么不能打入荷兰市场?[J];中国自行车;2000年04期

8 武云甫;荷兰的自行车道[J];道路交通管理;2002年10期

9 曾令令;日本交通中自行车兴衰的启示[J];环境经济;2004年05期

10 胡晓丰;;当自行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J];中国自行车;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龚翔;李娅;;无锡中心城公共自行车租赁点规划布局探索[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钟红梅;熊瑶;;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建设探讨——以株洲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C];2012年

3 郑嘉盈;田珍绮;苏振维;邱显明;高锡钲;;东部自行车路网示范计划经验移转应用在西部地区之探讨[A];构建生态人文交通 促进经济跨越发展——第十九届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2011年

4 李康;;国内外城市公共自行车建设比较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简海云;邓正芳;;基于湖滨城市特征的自行车专用道规划设计——以昆明环湖自行车专用道设计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C];2012年

6 程文;王宇飞;;哈尔滨市自行车道路系统设计初探[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C];2013年

7 陈学台;畲吉昌;赖仁宗;何承谕;陈诗韵;;台北市生活化自行车道[A];构建生态人文交通 促进经济跨越发展——第十九届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2011年

8 甘靖中;吴世江;;北京市延庆县自行车发展规划初探[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石晓凤;;集约型城市中公共自行车系统发展构想[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C];2012年

10 张昱;王正;刘学敏;;对北京市建立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调研与思考[A];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下)[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津英;法国自行车“挤”上马路[N];发展导报;2005年

2 辛华;荷兰自行车管理[N];人民公安报;2002年

3 冯坚;荷兰自行车管理令人刮目相看[N];中国建设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牛建宏;自行车道:要保留而不是取消[N];中国建设报;2005年

5 邓海建;假如城市没有自行车[N];中国改革报;2007年

6 王纳 肖欢欢 鲍文娟 李天鸿 李少威 邱伟荣;自行车道正逐步回归珠三角[N];广东建设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易运文 通讯员  汤燕琴;城市该不该恢复自行车道[N];光明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李欣瑶;自行车:与城市渐行渐远[N];甘肃日报;2007年

9 记者 刘畅邋通讯员 崔嵩 徐升;深圳“第一路”首增自行车道[N];广州日报;2007年

10 撰文 本报记者 崔志强;别拿自行车不当回事儿[N];哈尔滨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在涛;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发展战略的若干关键问题[D];天津大学;2014年

2 梁肖;自行车微观行为动力学建模及仿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3 张华;低碳交通方式创新的消费者采纳行为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梁春岩;自行车交通流特性及其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景春光;平面交叉口机非冲突机理及其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国;城市公共自行车车辆调配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2 黄建德;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宋明珠;公共自行车调度模型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4 王东锋;公共产品视角下的广州公共自行车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秦孝敏;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布局及配置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6 夏超;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成本效益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7 钱进;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借还需求预测与分析[D];长安大学;2015年

8 张译文;城市公交专用道及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9 成忠荟;公共自行车运营管理和优化技术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10 余修平;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研究与应用[D];安徽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2430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22430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d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