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交通经济论文 >

城市居民气候变化风险认知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基于620位城市居民的调查分析

发布时间:2019-01-20 19:07
【摘要】:城市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发展"低碳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需要居民广泛参与和行动。气候变化风险的认知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前提,城市居民气候变化风险认知是否会影响其出行方式,促进其低碳出行呢?基于620位城市居民的调查数据,利用Binary Logistic模型,探讨了城市居民气候变化风险认知对其出行方式的影响。研究表明:(1)城市居民气候变化风险认知对出行方式没有积极影响;(2)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主要受性别(X1)、年龄(X3)、家庭平均月收入(X5)、居住地距最近公共交通设施的距离(X9)、居住地与目的地的距离(X10)因素影响,其中居住地距最近公共交通设施的距离(X9)影响最大。此研究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城市、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Abstract]:Cities are the main sources of greenhouse gas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cities"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deal with climate change, and needs extensive participation and action of residents. Climate change risk cognition is the premise to deal with climate change effectively. Will urban residents' climate change risk cognition affect their travel mode and promote their low-carbon travel?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620 urban residents,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risk cognition on the travel patterns of urban resid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Binary Logistic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Urban residents' climate change risk awareness has no positive effect on travel patterns; (2) the choice of travel mode for urban residents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sex (X1), age (X3), average monthly household income (X5), distance between residence and nearest public transport facilities (X9), distance between residence and destination (X10). The distance between residence and nearest public transport facilities (X 9)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s study has some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government to deal with climate change, to develop low-carbon cities, to do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作者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分类号】:F572;P4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陈启新 ,潘家鸿;关于公交车站服务面积的覆盖率[J];城市公共交通;2002年02期

2 曹小曙;林强;;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广州城市社区居民出行行为[J];地理学报;2011年02期

3 罗静;潘家华;李恩平;Geir Inge Orderud;;大学生应对气候变化的伦理取向探讨[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9年03期

4 周银香;;杭州市居民低碳出行状况分析[J];绿色科技;2012年08期

5 陈涛;谢宏佐;;大学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6643份问卷的调查[J];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01期

6 谢宏佐;陈涛;;中国公众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国内网民3489份的调查问卷[J];中国软科学;2012年03期

7 许芳;肖前;徐国虎;;基于SPSS的城市居民绿色出行方式选择的因子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07期

8 谢宏佐;;农村人口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苏、鲁、皖的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2011年06期

9 吕亚荣;陈淑芬;;农民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及适应性行为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韬;李文军;李艳波;;干旱半干旱区牧民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及应对行为分析——基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的案例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2 李平;任卫波;侯向阳;王育青;李西良;丁勇;;沙地草原牧户对气候变化适应性调查分析[J];草地学报;2012年02期

3 王海;侯向阳;秦艳;那日苏;;阿拉善荒漠区牧民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及应对措施初探——以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为例[J];草业科学;2011年09期

4 常跟应;李曼;黄夫朋;;陇中和鲁西南乡村居民对当地气候变化感知研究[J];地理科学;2011年06期

5 侯向阳;韩颖;;内蒙古典型地区牧户气候变化感知与适应的实证研究[J];地理研究;2011年10期

6 邓茂芝;王英巍;毛炜峄;刘寿东;;阿克苏河流域公众气候变化感知及适应措施选择的差异分析[J];干旱区研究;2012年01期

7 张海滨;;气候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J];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04期

8 石红霄;吴新宏;李鹏;杨婷婷;;牧民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及应对措施——以镶黄旗为例[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年S1期

9 史兴民;刘春霞;;煤矿区居民对环境问题的感知——以陕西省彬长矿区为例[J];干旱区地理;2012年04期

10 杨帆;;广州香港两地绿色交通出行情况的比较研究——以居民的行为与认知为视角[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海滨;;气候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2 孙姗珊;朱琛;陈川;杨东援;;不同区位大型居住社区居民出行特征对比分析[A];新型城镇化与交通发展——2013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暨第27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彭黎明;气候变化公众风险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2 马丽君;中国典型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及其与客流量相关性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米松华;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姚治国;低碳旅游生态效率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5 杨露萍;小汽车通勤出行方式向公共交通转移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华;城市公交服务质量与可靠性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2 刘霞霞;太原市公交网络优化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3 周望东;公交停靠站线路容量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4 颜琳;中国气候谈判立场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5 吕红桥;三种模式气候变化及安全影响解析[D];外交学院;2010年

6 郑丽敏;北京城市居民职住分离影响因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7 邓丽君;城市规模和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尹静;北京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意向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9 孙钰涵;企业应对气候变化[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10 周忠惠;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陕西段的农业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闵凤奎;关于解决我国城市自行车交通问题的意见[J];城市规划;1985年05期

2 黄建中;1980年代以来我国特大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03期

3 云雅如;方修琦;田青;张学珍;;黑龙江省漠河县乡村人群对气候变化的感知方式与认知结果[J];地理科学;2009年05期

4 周素红,闫小培;广州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需求关系[J];地理学报;2005年01期

5 柴彦威,李昌霞;中国城市老年人日常购物行为的空间特征——以北京、深圳和上海为例[J];地理学报;2005年03期

6 周素红;闫小培;;基于居民通勤行为分析的城市空间解读——以广州市典型街区为案例[J];地理学报;2006年02期

7 张文佳;柴彦威;;基于家庭的城市居民出行需求理论与验证模型[J];地理学报;2008年12期

8 柴彦威,尚嫣然;深圳居民夜间消费活动的时空特征[J];地理研究;2005年05期

9 周旗;郁耀闯;;关中地区公众气候变化感知的时空变异[J];地理研究;2009年01期

10 张纯;柴彦威;李昌霞;;北京城市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路径及其时空特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钟燕平;[N];农民日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卓;城市居民对外出行方式选择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2 陈俊励;城市居民公交出行特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气候变化的影响以负面为主[J];安全与健康;2003年05期

2 王伟中,王文远;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05期

3 张称意;罗勇;刘洪滨;王长科;张海东;巢清尘;王邦中;;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动向[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年04期

4 李明;迟秀丽;;减缓气候变化的若干建议[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12期

5 赵宗慈;;全球气候变化预估最新研究进展[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年02期

6 苗秋菊;沈永平;;美国皮尤全球气候变化中心“气候行动议程”[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年02期

7 林而达;;从国家安全角度看待气候变化问题[J];中国减灾;2006年02期

8 齐晔;马丽;;走向更为积极的气候变化政策与管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02期

9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简本)[J];中国科技产业;2007年07期

10 符淙斌;;科学应对气候变化[J];科技导报;2007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小春;白冰;魏宁;方志明;;应对气候变化的岩土工程:挑战、机遇与应对[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特邀报告[C];2007年

2 张立峰;;杭州气候变化与影响及其适应与减缓措施浅述[A];第五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张百战;许良银;朱萍;贾红;;气候变化对秋熟作物产量的影响及对策[A];第六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程鹏;;关于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主要途径的探讨[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5 陶生才;马姗姗;杨荣国;杨红龙;刘珂;肖晶晶;;气候变化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6 丁海芳;潘正林;;试论气候变化引发的标准化工作新课题[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7 孙磊石;申延美;;关于齐齐哈尔市气候变化对发展生态农业的影响及对策[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8 郭媛;王艳君;;气候变化与淮河流域自然生态系统:影响、脆弱性和适应性[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9 刘骊光;;探索城市气候变化治理模式:以美国迈阿密戴德县为例[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10 姜姝;;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印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博弈分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潘俊杰;中国颁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N];中国气象报;2007年

2 吕守奇邋丁灵红 桑剑;四川:面向党政领导宣讲气候变化[N];中国气象报;2007年

3 尤志宇;宁夏:探索适应气候变化的新途径[N];中国气象报;2007年

4 黄卫华;应对气候变化财税扶持政策正在落实中[N];中国税务报;2007年

5 高建锋;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出台[N];中国证券报;2007年

6 吕蓁;我国推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N];中国证券报;2007年

7 ;我代表阐述应对气候变化主张[N];人民日报;2007年

8 晨光;联合国发布最新气候变化报告[N];人民政协报;2007年

9 何鹏;科技风投将引入气候变化领域[N];上海证券报;2007年

10 胡芳;中国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应坚持的原则[N];人民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t熺,

本文编号:24123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24123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e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