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交通经济论文 >

中国区域工业化与交通资源配置协调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29 12:59
【摘要】:目前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极大地影响了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发挥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交通资源配置力度。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差距仍然未能消除,交通资源配置的增长与区域经济增长没有显现出强正相关,因此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交通资源配置合理性问题以及与地区工业化水平的协调性问题应该重新思考。 本文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对工业化与交通资源配置的演化进行分析,对工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显现出了交通资源配置的特征进行研究,并根据对美国和日本的工业化与交通资源配置的发展过程,确定了中国目前的工业化阶段及其对交通资源配置的基本要求。在以农业和小手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前工业化阶段,显现出前运输化阶段的交通资源配置特征。以纺织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化初期,显现出初步运输化阶段的交通资源配置特征。在以冶金原材料重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化中期,显现出初步运输化阶段的交通资源配置特征。在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化后期,显现出完善运输化阶段的交通资源配置特征。在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后工业化时期,显现出后运输化阶段的交通资源配置特征。 其次,从区域的角度对中国区域工业化与交通资源配置的关系进行阐述。根据现阶段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要素禀赋、产业结构和工业化相关指标与第三章中工业化不同阶段的指标值进行比对,确定东部地区现阶段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中部地区现阶段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西部地区属于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根据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差异因素和交通网络的密度和指数分析,可以知道,中国区域工业化差异虽然影响了区域交通资源配置的差异,但是区域交通资源配置差异具体表现出的特征与区域工业化差异特征并不一致。 再次,构建了运输对象结构指标、运输量指标以及运输网指标,通过对这三种指标定性和定量分析,深入研究中国区域工业化与交通资源配置的协调关系。通过对运输对象结构指标的定性分析,得到现阶段中国整体以及其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交通资源配置特征。从运输对象结构的角度,我国的交通资源配置表现出初步运输化后期阶段的特征;从运输对象结构的角度,我国东部地区交通资源配置表现出完善运输化阶段的特征;从运输对象结构的角度,我国中部地区交通资源配置表现出初步运输化阶段后半期的特征;从运输对象结构的角度,我国西部地区交通资源配置表现出初步运输化阶段前半期的特征。通过对运输量指标的定性分析,得到现阶段中国整体以及其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交通资源配置特征。从运输量指标的角度,我国交通资源配置表现出初步运输化后期阶段的特征;从运输量指标的角度,我国东部地区交通资源配置没有表现出完善运输化时期的特征;因为无法排除现阶段我国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货物周转量增加的主要因素是运输线路的增加,所以中部和西部地区无法进一步利用运输量指标来确定交通资源配置状态。通过对运输网指标的定性分析,得到现阶段中国整体以及其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交通资源配置特征。从运输网指标的角度,我国交通资源配置没有表现出初步运输化后期阶段的特征;从运输网指标的角度,我国东部地区交通资源配置表现出完善运输化时期的特征;从运输网指标角度,我国中部地区交通资源配置没有表现出初步运输化后半阶段的特征;从运输网指标角度,我国西部地区交通资源配置没有表现出初步运输化前半阶段的特征。通过对以上三种衡量指标的定量分析,得出现阶段中国区域工业化与交通资源配置的协调度。从协调度的角度,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化与交通资源配置之间越来越协调;从协调度的角度,我国中部地区工业化与交通资源配置是不太协调的;从协调度的角度,我国西部地区工业化与交通资源配置处于极不协调的状态中。 最后,对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工业化与交通资源配置协调性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对分析结论在区域经济差异要素——要素禀赋中的影响作用进行了研究。综合基于运输对象结构指标、运输量指标、运输网指标的定性分析和协调度模型、相关性模型的定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现阶段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化发展与交通资源配置呈现协调性特征;现阶段我国中部地区的工业化发展与交通资源配置呈现非协调性特征;现阶段我国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发展与交通资源配置呈现非协调性特征。这一结论对要素禀赋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交通资源配置与区域工业化需求的不协调,不仅影响了东部地区要素禀赋结构效率优势的发挥,也影响了中部和西部地区资源优势的发挥;这一结论对要素禀赋动态流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源的浪费增加了要素交易成本,使得要素投入结构扭曲,降低了要素的配置效率;二是造成了区际分工和贸易结构的不合理,阻碍了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形成了生产体系的落后。 因此,根据对中国区域交通资源配置与工业化关系的分析以及影响,作出中国区域交通资源配置的改进安排:一是东部地区的交通资源配置只需随着工业结构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二是中部地区应着重发展铁路运输的资源配置,但不能盲目的发展,应该以提高铁路运输资源的利用率为出发点;三是西部地区也应该着重发展铁路运输的资源配置,应该将铁路资源配置到利用率高的地区。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424;F5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鑫,白云;我国工业化发展中区域差距问题分析[J];北方经济;1999年04期

2 李燕燕;;关于农业区工业化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J];生产力研究;2006年03期

3 张文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J];现代情报;2006年08期

4 吴磊;顾桥;;现代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年30期

5 刘云忠;王印华;杜春丽;张意翔;;中国工业化与资源环境问题研究[J];特区经济;2006年09期

6 陈小红;;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关系及控制[J];统计与决策;2007年19期

7 胡伟;;重建后美国南部工业的有限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3期

8 乔诗莹;;走中原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4期

9 祝新;;工业化背景下复合型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2011年12期

10 查世双;中国西部工业化发展道路研究(上)[J];管理科学文摘;199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银;;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及融合方法[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尹卫东;;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理论及应用研究[A];两化融合与物联网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陈才兴;;二战后巴西和智利应对西方危机之路的比较[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17届年会暨“纪念拉美独立20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海龙;黄明;;辽宁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孔刚;谭力文;张生太;;产业发展视角下中国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程必定;;21世纪初期安徽工业化发展道路的转变[A];十六大后安徽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张殿军;;沈阳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应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之路[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8 黄德林;李向阳;;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般均衡分析及其政策取向[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郑大永;;加快推进“两化”融合的举措[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崔巍;;再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与工业化促进信息化[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方遒;76个项目获省资金支持[N];哈尔滨日报;2007年

2 马丽;群策群力推进官渡区工业化发展[N];云南政协报;2003年

3 柴成旺 谢东芹;会宁“农”字号工业化发展[N];甘肃经济日报;2007年

4 经济视点报记者 李阳 张永强;王保存:农业大市的工业化之路[N];经济视点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孟祥华;全州新型工业化发展势头强劲[N];博尔塔拉报;2007年

6 经济教研室 白凤莉 沈海龙;对乌苏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思考[N];塔城报;2007年

7 记者 郑薇;市政协十二届三十次常委会召开[N];徐州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姜新宇;金徽“生态酿酒”引领陇酒风尚[N];华夏酒报;2010年

9 陈飞 陈连忠;强力激活城镇化工业化“新引擎”[N];贵州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朱晓 通讯员 马伟铖;掀起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新高潮[N];阿克苏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洋;中国区域工业化与交通资源配置协调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2 董建锴;陕西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谢春;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水平测度及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陈亮;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肖翔;中国工业化中的政府作用研究(1949~2010)[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6 萧一啸;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郑艾林;社会资本形成及其变迁的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潘塞梅;老挝工业化进程中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9 颜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D];云南大学;2012年

10 张雷;资源环境技术约束下我国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梅;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D];贵州财经学院;2011年

2 尹睿智;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理论及其测评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李玉芬;广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2年

4 李婷;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测度研究[D];西安邮电学院;2012年

5 汪婧;湖南省工业化对环境影响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6 朱艳硕;山东省城市化与工业化耦合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逸;产业集聚对工业化的影响[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8 贾娜;广东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量化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2年

9 郁世怡;上海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10 高佳燕;1949-2009年中国工业化的演进轨迹及趋势分析[D];西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495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24495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e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