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城市群交通低碳转型的发展路径
[Abstract]:The overall layout of "five-in-one" has raise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an unprecedented strategic height. Low-carbon development and green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regional requirements and national consensus. The reality shows that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the transportation sector are second only to the industrial sector, which is an important factor leading to global warming. Optimizing the transportation mode and promoting the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traffic is the mea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two-type society" should rely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low-carbon transportation transformation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traffic in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作者单位】: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
【基金】:湖南省软科学重点项目(2015ZK2020) 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09YBA096) 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项目
【分类号】:F572.8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吴壮金;周兴;左志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及其评价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3期
2 张陶新;周跃云;赵先超;;中国城市低碳交通建设的现状与途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1期
3 陈飞;诸大建;许琨;;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模型、现状问题及目标策略——以上海市实证分析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6期
4 何钢;;低碳城市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J];江淮论坛;2014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宗建;城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新茂;何宏伟;柯新利;;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湖北省钟祥市为例(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10期
2 罗新茂;何宏伟;柯新利;;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湖北省钟祥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6期
3 徐丽莉;宋成舜;;西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1期
4 孟庆香;张宏磊;曲晨晓;贺鹏飞;尹春丽;;河南省平原与丘陵区乡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淇县和商城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5 赵晓华;谈玲珑;胡敦利;;基于Sub_FCM聚类算法的交通流量段自动划分方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6 张良;郑大勇;;借鉴国际低碳交通经验 良性发展我国低碳交通[J];汽车工业研究;2011年07期
7 杨海;王洪国;侯鲁男;孙向群;;混沌蚁群算法及其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8 郑积仕;汤志康;;一种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城市道路交叉口可变相序控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9 穆利娜;李发红;;基于GIS的城市智能交通诱导系统分析[J];测绘技术装备;2007年04期
10 董琦;甄峰;;低碳城市理念对城市规划的引导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邸鑫鹏;卢姗;;城市隧道安全保障系统研究[A];科技创新 绿色交通——第十一次全国城市道路交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韩宇;曹伯虎;袁文凯;;天津津滨双城客运交通发展模式探讨[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何小东;郑元同;;“双化”联动背景下西部中小城市建设低碳城市的思考[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分会场-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军华;张伟;王良模;;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现状与分析[A];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8)[C];2009年
5 程志远;;智能交通控制中心硬件平台设计方案[A];天津市电视技术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陈岳明;萧德云;;拥堵条件下的路网交通流预测[A];2008’“先进集成技术”院士论坛暨第二届仪表、自动化与先进集成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张婧;;面向低碳目标的城市群紧凑发展策略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梁玉庆;吴敬一;关积珍;王义生;金成哲;;城市停车诱导显示牌空车位数发布的预测方法研究[A];第一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黄娟;陆建;;ATMS共用信息平台中数据处理技术研究[A];第一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娟;城市交通系统中行人交通视频检测的理论与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徐琨;交通视频监控中的车辆检测与跟踪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4 徐阳;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5 郑泽忠;基于高分辨率航空影像高速公路汽车目标检测算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6 张水舰;基于GIS-T的城市交通最优路径诱导算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7 高韬;智能交通监控中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算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刁阳;城市路网动态OD矩阵估计仿真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丁男;基于WSN的实时动态交通流数据获取相关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秦旭彦;基于仿真的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研究及实现[D];清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壮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曹更立;高速公路视频检测器优化布设方法研究及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玲玲;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潜力分析与对策建议[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4 林颢;改进的元胞自动机车辆微观行为仿真模型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5 纪玉玲;城市交通干线信号优化控制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6 刘志谦;城市低碳客运交通系统结构与土地利用综合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刘洋;交通传感器网络节点布设与传输优化[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卢会芬;大城市低碳客运交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梁万红;交通安全信息服务系统中物流竞价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汤方义;基于OpenCV和CUDA的车牌识别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齐晔;;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6期
2 陈飞;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上海实证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10期
3 张陶新;周跃云;赵先超;;中国城市低碳交通建设的现状与途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1期
4 徐建闽;;我国低碳交通分析及推进措施[J];城市观察;2010年04期
5 何韶瑶;马燕玲;夏博;;长株潭城市群交通规划整合研究[J];城市规划;2009年07期
6 朱松丽;;北京、上海城市交通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比较[J];城市交通;2010年03期
7 Pascal Poudenx;邵玲;;城市交通政策对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城市交通;2011年05期
8 姚胜永;潘海啸;;基于交通能耗的城市空间和交通模式宏观分析及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3期
9 陈飞;诸大建;许琨;;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模型、现状问题及目标策略——以上海市实证分析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6期
10 佟炳勋;交通拥堵与道路服务水平[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宽民;城市交通系统理论分析与应用[D];长安大学;2003年
2 何玉宏;城市绿色交通论[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卢会芬;大城市低碳客运交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付而康;基于用地协调的城市低碳交通体系建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唐攀;基于绿色理念的城市交通系统评价[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4 贾雪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5 吕晓云;主动停车诱导系统的相关技术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6 樊娟娟;北京市和谐交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实证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7 王珍珍;城市绿色交通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东前,姚士谋,张红;城市群形成演化的背景条件分析——以关中城市群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04期
2 申维辰;把晋中建成新型城市群和文化旅游区[J];前进;2000年08期
3 徐琴;;城市价值观和人类社会发展观的对应演进——兼论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战略[J];未来与发展;2000年06期
4 韩洁;我国形成三大城市群[J];中国建设信息;2003年01期
5 ;中国五大地区性城市群比较[J];领导决策信息;2003年41期
6 仇保兴;政府如何有效地经营城市[J];西部大开发;2003年01期
7 ;背景链接:世界五大城市群[J];中国城市经济;2003年09期
8 张文忠;第三只眼睛看中国大城市群的发展——评周牧之《鼎——托起中国的大城市群》[J];地理研究;2004年03期
9 钮德明;我为什么积极参与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的筹建[J];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04期
10 刘勇;充分发挥武汉市及武汉城市群在中部崛起中的龙头带动作用[J];学习与实践;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清平;;建设沿海城市群是广西重要的增长极[A];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2002—2004)[C];2002年
2 郭省;;精心构筑以石家庄为龙头的冀南城市群 为建设沿海强省发力领跑[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3 饶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协调发展[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周琳;魏溯华;姜迎;;城市群推动辽宁城乡经济中的发展[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5 朱丽萌;陈雁云;;基于省级行政区域城市群构建的思考——以江西为例[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潘伟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空间分布发展变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贺素莲;;紧凑理念下的长株潭城市群交通网络布局[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吴忠才;;长株潭两型社会城市群商圈品牌营销影响因素分析[A];湖南省市场学会2009年会暨“两型社会与营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鞠立新;;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机制的构建——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机制建设为例[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10 余瑞林;余斌;刘承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郁鸿胜;城市群制度创新之重点[N];国际金融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阴雪;“反竞争”的城市群[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3 郁鸿胜;城市群竞争力决定中国发展未来[N];文汇报;2006年
4 佚名;对美国城市规划的认识与思考[N];建筑时报;2008年
5 程小旭 胡亮;城市群如何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增长极[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6 记者 徐和平;三市长展望“宜荆荆”城市群[N];湖北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宋广玉;城市新“型态”的五大突破口[N];南京日报;2010年
8 宋时飞;在城市中发现美创造美[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9 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郁鸿胜;科学规划上海市域城市群[N];解放日报;2010年
10 实习记者 张烨;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本文编号:24995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2499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