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港口群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图文】:
1997年一2000年2001年一2005年2006年一2007年港口群系统协调性指数7.65应用乘数模型求解的辽宁省港口群综合发展水平如图4.1所示图4.1辽宁省港口群综合发展指数Fig.4.1ThecomPrebensivedeveloPmentindexofLiaoningportgrouP从图4.1可以看出,辽宁省港口群经历了成长期(1997年一2000年)、稳步发展期(2001年一2004年)、快速增长期(2005年一2007年)。随着《辽宁省沿海港口群布局规划》的进一步执行,辽宁省港口群将在优化港口布局和结构的基础上,适度加快港口建设步伐,逐步建成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备、信息畅通、优质安全、便捷高效、文明环保的现代化沿海港口群。
为了下文研究的需要,将港口群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归一化后,为了更好的反映港口群综合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特别将二者放到同一坐标系下比较,,如图4.2所示。图4.2显示出1997年一2007年辽宁省港口群与生态环境存在很大的矛盾关系,辽宁省港口群综合发展实力的持续增强以牺牲生态环境质量为代价。在今后的辽宁省,港口群的发展不能继续沿袭“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也不能像发达国家或地区那样实施“通过大规模投入和高技术支撑,治理生态环境”的模式。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港口群发展的过程中,实施“生产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开发与治理相结合”、“开发治理协调共进”的总体战略模式。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港口群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并非绝对对立,它们之间有协调发展的可能性。个别年份的情况可以说明,港口群实力处于很强的同时,也能保持很好的生态环境质量。这种协调发展的可能性也正是“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等概念以及本文选题能够成立的重要前提。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552;X321;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文慧;谢可贵;陶建军;余光辉;;苏南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与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年03期
2 陈晓毅;;基于熵值法的广西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协调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3 蔡俊;郑华伟;刘友兆;欧名豪;;中国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1年03期
4 王俊霞;王晓峰;;基于生态城市的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8期
5 冯建京;;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江苏省文化与OFDI关系的实证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聂春霞;何伦志;;我国主要城市经济与宜居性协调发展研究[J];商业时代;2011年18期
7 许宏;周应恒;;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规律及协调发展研究——基于云南省的实证[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8 周晓平;吴宏;;县域科技与经济协调性评价研究——以江苏省泗阳县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14期
9 聂春霞;刘晏良;何伦志;;区域城市化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评价——以新疆为例[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尹凡;单莹洁;苏传华;崔研;;河北省区域创新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1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赵海江;景元书;刘杰;;南京市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陈凤桂;张虹鸥;陈伟莲;;广州市宏观经济与人民生活水平协调发展度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王冬艳;李月芬;魏娜;尚媛;徐倩;;长春市城市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鹿晨昱;陈兴鹏;黄艳;;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董家华;陆雍森;;中小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度评价[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6 班春峰;;江苏省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7 杨宇;刘毅;张小雷;董雯;;塔里木河流域绿洲城镇发展与水土资源效益的时空格局演化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苗红;“高等教育—经济”复合系统的复杂性及其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2 姜钰;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3 李秀娟;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4 邹海波;综合运输体系协调发展的机理分析与状态评价[D];长安大学;2007年
5 王江炜;山东半岛中小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6 于忠军;企业孵化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7 张晓慧;我国油气资源——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8 李湘梅;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环境评价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王峰;区域环境与产业协调发展多目标优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10 汪玲;基于绿色理念的港城发展协调关系评价模型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婕;辽宁省港口群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2 魏立锋;城市综合交通协调发展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3 刘凤雏;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索漫;中国省级区域环境、能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5 方丽;江西省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6 刘国华;基于区域协调发展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伺服机制[D];同济大学;2007年
7 杨金红;湖南省区域自主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曾小梅;金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9 王富世;城市水务现代化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10 姬冬梅;吉林省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922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2592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