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交通经济论文 >

兰州市公路集约用地评价

发布时间:2020-05-07 17:10
【摘要】: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后备土地资源不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土地粗放利用现象愈加严重。在各类建设用地中公路建设用地增速较其它建设用地增速明显加快,占用了大量的优质耕地。在国家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规划中,对公路、铁路、机场、城乡电网投入18000亿。可预知公路用地面积仍然会快速增长。因此对公路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研究,提高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有利于实现区域土地集约利用,保护耕地,加强土地管理的指导性和调控性,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对公路集约利用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归纳了常用的公路集约用地评价的方法。在综合研究兰州市经济社会状况、土地利用状况、公路交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将公路建设置于经济社会、土地利用的系统中进行考虑。定性的分析了兰州市公路用地集约利用的发展阶段,并从公路用地利用状况、公路用地效益和公路用地集约利用趋势三个方面入手,构建了区域公路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对兰州、西部、全国范围的公路用地进行了集约利用评价。从研究结果看兰州市公路建设用地增速较快,还处于粗放利用的阶段,但集约利用水平有向上的趋势。通过与西部和全国公路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对比,兰州市公路用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西部和全国,但在集约利用趋势子目标上低于西部和全国,说明兰州市公路集约利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接着引入农用地分等成果,并对遥感图和DEM影像图进行分析,通过叠加兰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兰州市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汇总图,运用ArcGis软件对盐场堡至皋兰县二级公路不同路线的占地情况进行了分析,预测了路线选择的两种情况。 区域公路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对公路建设规划、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和科学合理的制定土地利用政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用地分等成果可以帮助公路设计人员从占用耕地数量和质量的角度对不同的公路建设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做出有利于节约耕地资源的正确判断。在路线的选择时,可以借助于遥感影像和DEM影像进行判断,在更深一步的研究中,可以通过提取DEM影像中的坡度值来进行更加准确的路线选择分析。
【图文】:

拓扑结构图,神经网,相对效率


图 3-1 BP 神经网拓扑结构图数据包括分析法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 A.Charnes 和 W.W.co提出的一种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以凸分析和线性规划为依据,对的具有多输入多输出的决策单元进行相对效率比较的系统分析与评价来说,DEA 是使用数学规划模型比较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对决ision Making Units,简记为 DMU)做出评价。公路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输入输出的复杂系统,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是多方位法可以从宏观角度相对地予以表述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D主要的模型有 C2R 模型、C2GS2模型、C2WH 模型、Gobb-Doug1asD。DEA 中最常用的是 C2R,C2R 模型可以用来评价公路建设与社会经土地资源利用的协调度。[51-53]其模型及其对偶规划如下。

遥感影像,区域遥感,影像图,兰州


图 3-3 兰州区域遥感影像图3.4.2.2 DEM 影像数据处理DEM(数字高程模型)是空间型数据库。它是按照一定的格网间隔采集地面高程而建立的规则格网高程数据库,简称 DEM。它可以利用已采集的矢量地貌要素(等高线、高程点)和部分水系要素作为原始数据,进行数学内插获得。也可以利用数字摄影测量方法,直接从航空摄影影像采集。本文所使用为 90 米 DEM 数据。处理同遥感影像数据。通过校正并按兰州市区域裁剪。按照上文投影方式进行一致化与标准化处理。并与公路数据库进行叠加,如下图。其中 DEM 影响中白色区域为海拔相对高的区域,黑色区域的海拔低于附近白色区域的海拔。从图中可以看出,公路基本沿着黑色区域的纹理分布,图中粉红色区域为兰州市区,是图中海拔较低的区域,,其周围公路网也比较密集。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301;F542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宋宜存;;公路用地与经济增长——基于山东省的实证分析[J];广东土地科学;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汤怀志;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韩延丰;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用地控制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2 高洁君;科学发展观下公路工程占地价值评估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532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26532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7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