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视角的郑州火车站西广场新兴商圈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3 00:45
【摘要】: 商圈是西方商业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商圈的定义可以总结概括为两种:一种是认为商圈一般是指单个零售商业或企业吸引顾客的所及的空间范围或一定的商业地域的微观定义。另一种则是从城市宏观角度,认为商圈的概念不但可以延伸到地区,甚至整个城市,与城市的商业辐射力等概念相近。目前学术界对中部省份新兴商圈的研究还比较缺乏,系统性探讨的文章并不多,处于中原城市群核心的郑州市已经迈入中国大中城市的行列,借助于火车站西广场商圈的规划和发展,以新兴商业中心的核心力量带动郑州西区乃至整个郑州市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突破了传统商圈定义及类型划分的思维框架,结合研究实际提出商圈是商业企业积聚的中观定义。在整合西方商圈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商圈的地位与功能理论,即商圈与推进型产业理论、涓滴效应理论、价值链理论和极化效应理论的内在关联。同时,在对已有商圈主要测定模型详细阐述和对现代商圈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从外部环境、内部成长和时间动态三个角度来指导商圈布局和发展,为探索科学合理的商圈布局方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本文在分析影响现代新兴商圈发展布局主要因素的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动态的角度较全面地探讨了商圈发展的影响因素,并以此构建了商圈布局的三维概念模型,补充了西方商圈理论模型中静态分析和简单因子分析的不足。最后,以郑州火车站西广场商圈为实证研究,从外部环境、内部成长和时间三维的视角分析火车站西广场商圈的发展现状,由此提出西广场商圈发展布局的具体思路和有关对策建议。以期在郑州不同商圈之间构筑非同质性竞争的商业环境,对商圈之间进行资源的优化整合,构建功能多元,环境宜人,品质优良,管理科学,业态互补,独具特色品牌和较高知名度的现代商圈,以促进郑州市经济健康发展。 研究表明,体制环境是影响我国现代新兴商圈发展布局的最重要因素,外部环境和内部成长是影响商圈发展的二大主要维度。应用三维概念模型,能较全面地分析商圈的发展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未来发展的具体对策。
【图文】:
主体服务配置的功能,半径在2.5公里以上,为一般开发区,一般强度开发。2.3.1.1香港九龙站:功能混合的高强度开发香港九龙站(见图2.2)主要开发理念是高强度、高混合的集约式开发,具体采取多个时期有序开发的模式,其中是以火车站为中心,向外扩展依次为:商业—商务—居住功能,其主要创新是将写字楼、住宅楼、大型酒店、高级公寓以及特色商业街等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大型的功能混合城市综合体。香港九龙站的规划是以路网发达的体系、超强的密度,将该火车站地区用地做了深入细致地划分,以小地块密集、高强度功能开发为主要模式,甚至有些地块面积还不到5公顷。
广州铁路以广州市东部的商务中心为功能定位,,对火车站周围600米区域范围进行了高强度地开发,其中主要以商务办公功能为主。目前广州火车站的中信广场(见图2.3)己经成为广州市东区的核心商务圈。图2.3广州火车站的中信广场景观2.3.1.3上海铁路南站:上海市南部地区的经济枢组新建的上海铁路南站是目前国内功能比较齐全、理念超前以及设计较有富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532;F727
本文编号:2710360
【图文】:
主体服务配置的功能,半径在2.5公里以上,为一般开发区,一般强度开发。2.3.1.1香港九龙站:功能混合的高强度开发香港九龙站(见图2.2)主要开发理念是高强度、高混合的集约式开发,具体采取多个时期有序开发的模式,其中是以火车站为中心,向外扩展依次为:商业—商务—居住功能,其主要创新是将写字楼、住宅楼、大型酒店、高级公寓以及特色商业街等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大型的功能混合城市综合体。香港九龙站的规划是以路网发达的体系、超强的密度,将该火车站地区用地做了深入细致地划分,以小地块密集、高强度功能开发为主要模式,甚至有些地块面积还不到5公顷。
广州铁路以广州市东部的商务中心为功能定位,,对火车站周围600米区域范围进行了高强度地开发,其中主要以商务办公功能为主。目前广州火车站的中信广场(见图2.3)己经成为广州市东区的核心商务圈。图2.3广州火车站的中信广场景观2.3.1.3上海铁路南站:上海市南部地区的经济枢组新建的上海铁路南站是目前国内功能比较齐全、理念超前以及设计较有富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532;F7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小丁;哈夫模型与城市商圈结构分析方法[J];财贸经济;2001年03期
2 柳思维;唐红涛;王娟;;城市商圈的时空动态性述评与分析[J];财贸经济;2007年03期
3 胡新,赵颖;城市副中心商圈定位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3年06期
4 宁越敏;上海市区商业中心区位的探讨[J];地理学报;1984年02期
5 柳思维;唐红涛;;基于AHP的城市零售企业商圈吸引力模型分析[J];系统工程;2006年03期
6 晏维龙,韩耀;我国流通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J];管理世界;2002年12期
7 吴郁文,郭映明;广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问题刍议[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2期
8 柳思维;优化城市商贸流通结构有关问题的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9 王晓玉;国外社区商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11期
10 李振泉,云光,石玉山;农业区划向何处去[J];经济地理;1989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冰;商圈建设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2 张方涛;基于武汉城市圈发展的物流服务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103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2710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