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交通模式与规划方法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570
【图文】:
道路的生态平衡,并大力开发协和式交通运输体系;可持续性最终目标是确保自然资源的可再生复原。因此,可以说生态交通以可持续性为最终目标,具有先进性、超前性、综合性、进化性的系统。三者关系如图2.1图 2.1 可持续交通、绿色交通和生态交通之间的关系2.3 生态交通特性交通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实现人和物在空间上的转移,而现在的交通活动在实现其转移的过程中正在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总括为四大方面:时间的过度浪费和消耗;频繁的交通事故;各种难以解决的污染问题;能源的巨大消耗。传统的城市都在深受其害。而生态城市是高效、文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在生态城市下消除这些灾难性的后果是生态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的首要着力点。生态城市在解决传统城市交通不可解决的问题的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生态性特点,即交通的生态性。城市交通作为城市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发展的生态性是支持生态城市发展的前提。交通的生态化也是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1)真正的以人为本生态交通是完全人性化的设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它应当充分考虑非机动者的交通权利,把人的需要放在首位,给人以安全舒适的交通空间环境,充分体现生态城市下的生态交通的特性。交通不只具有通达的作用,而且交通的过程中还是一种惬意的享
图 5.1 伯克利高架自行车道的城市中心商业区。高架街道表面的纵坡与横坡设计使雨水沿着边缘—不需要另外浇水。许多建筑,能享受到朝南的日照。一条地铁线在。城市的南面边缘和森林紧密相接,这座高架街道与 2 至 3 公里的远心相连,骑车或步行前往,一会儿走在树丛之上,枝叶之间;一会儿是一段美妙的行程。
图 5.1 伯克利高架自行车道在紧凑的城市中心商业区。高架街道表面的纵坡与横坡设计使雨水沿着边缘流向物——不需要另外浇水。许多建筑,能享受到朝南的日照。一条地铁线在地面通过。城市的南面边缘和森林紧密相接,这座高架街道与 2 至 3 公里的远的一市中心相连,骑车或步行前往,一会儿走在树丛之上,枝叶之间;一会儿又回的确是一段美妙的行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子玉,赵领娣,张忠奎;生态城市建设对策研究[J];海岸工程;2002年02期
2 孟娜,伍纯;论现代生态环境的培育与可持续发展[J];新疆财经;2002年03期
3 程伟,陈强;上海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4 魏雪梅;;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城市[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年07期
5 蔺晓彬;万旭梅;;从国外生态城市看国内生态城市建设[J];现代商业;2010年27期
6 吴国玺;论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建设[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7 王合成;;生态城市的春天——构建仿生生态循环经济战略导论[J];科技经济市场;2002年10期
8 叶飞琴;;城市发展的理想模式——生态城市[J];资源再生;2007年06期
9 陈之泉;;向生态城市迈进[J];广东经济;2009年11期
10 朱桂香;樊新雯;;低碳生态城市的基本要求与发展路径[J];城乡建设;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锦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原华君;;生态城市的概念及发展回顾[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刘玉海;;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生态日照[A];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全国首届产业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4 王勇;张琳;;迈向和谐:生态城市的管理策略[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5 周杰;;生态城市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苏泽群;;扬州——建设生态城市,崇尚生态文明[A];中国科协2001年学术年会分会场特邀报告汇编[C];2001年
7 胡荣桂;曹治平;宋能文;;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A];武汉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谢永霞;黄晓海;王兵;;加快安阳生态城市建设步伐实现可持续发展[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9 张力;陆君;;“两型社会”背景下长株潭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10 黄光宇;;生态城市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共岳阳市委副书记、岳阳市市长 黄兰香;建设金融生态城市 促进经济金融共赢[N];湖南日报;2009年
2 记者 刘海涛;许昌平顶山获“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称号[N];河南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董乐平 于莉;“生态城市”入画来[N];延边日报;2009年
4 本报通讯员 马雷云;渭南创建生态城市[N];中国环境报;2009年
5 李冰漪;打造天津生态城市 让人民享受良好生活环境[N];中国企业报;2009年
6 唐海燕 本报记者 吴岳福;双鸭山绿化造林打造生态城市[N];黑龙江日报;2009年
7 记者 刘彦章;建设绿水绕城的生态城市[N];周口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张艾阳 侯永锋;沈北新区 生态城市的幸福读本[N];辽宁日报;2009年
9 记者 朱哲;我市与西门子共建生态城市[N];咸宁日报;2009年
10 记者 董超文 通讯员 虞海霞;深圳将全面建设低碳生态城市[N];深圳商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宪军;生态城市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王飞儿;生态城市理论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曹福存;葫芦岛市生态城市规划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4 彭贤则;荆州优势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5 毕凌岚;生态城市物质空间系统结构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6 徐琳瑜;城市生态系统复合承载力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哲;生态城市美学的理论建构与应用性前景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8 李广军;中国城市资源占用及应用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9 姚德利;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低碳建筑管理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蔺雪峰;生态城市治理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玲;生态城市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王云玲;生态城市交通模式与规划方法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8年
3 胡颜霞;西安生态城市的格局、评价及发展对策[D];西北大学;2004年
4 郑洋;生态城市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途径[D];北京大学;2005年
5 邓清华;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兼析广州未来空间结构优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文信;洛阳市生态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协调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7 周海燕;长沙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方满莲;生态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探析及岛城的理论初探[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磊;福州市社区生态性现状调查及评价[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吴金星;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477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2747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