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是城市居民出行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通勤行为日趋复杂,寻求提升城市居民通勤效率的有效路径,是当前城市政府面临的重要难题。本文通过构建通勤效率理论分析模型,剖析城市居民出行特征演变规律,结合《2015年天津市居民出行行为调查》微观数据(3000样本),针对通勤负担差异、通勤方式选择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最终提出我国城市居民通勤效率提升的有效对策,主要包含以下七部分内容:(1)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技术路线,并从通勤理论模型、通勤成本、通勤行为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城市居民通勤的相关研究,指出了关于城市居民通勤效率相关研究的主流方向与研究不足。(2)以“时间距离”概念统一通勤活动的时空维度,进而提出避免时间价值损失视角的“时间-费用”决策,以及基于通勤全过程的时间非匀质性模型,最终提出通勤时间距离最大化的通勤效率动态规划模型,并进行求解,阐述了通勤效率、时间价值、通勤负担、通勤方式选择的关系。(3)通过总结发达国家城市居民出行特征与交通发展历程,基于不同城镇化阶段对我国大城市居民出行需求、出行方式等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归纳影响居民出行特征演变的内、外部动力因素,提出智能交通、轨道交通、绿色交通等城市居民出行与交通发展趋势。(4)基于天津市中心城区交通问卷调查,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职业等个人属性对于通勤特征有较大影响;全过程通勤效率有待提升;慢行交通和公共交通发展滞后、职居失衡等问题凸显。(5)构建两种通勤负担模型,比较分析不同社会群体的通勤负担,实证结果显示: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人群通勤负担较轻;年龄和学历与通勤负担呈负相关;非天津户口、以私家车为通勤方式居民通勤负担较重;低收入、非天津市户口居民空间失配现象显著。可认为时间价值越高的群体拥有较低的通勤负担,通勤效率提升的同时,交通公平亟待关注。(6)基于天津市居民通勤特征调查,综合考虑智能手机信息化效应,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剖析影响城市居民通勤方式选择的深层次因素。结果显示:城市居民的户籍、住房类型、学生是否需接送等因素对居民通勤方式作用显著;现阶段地铁分担率较低,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覆盖不足;智能手机对居民通勤时间、路线选择影响显著,对于公共交通模式其信息化效应更为显著。(7)从完善交通体系建设、加强交通精细化管理、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统筹交通效率与公平等角度,提出我国城市居民通勤效率提升的有效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城建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24;F57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相关理论和模型
1.3.2 通勤成本、效用与效率
1.3.3 通勤行为
1.3.4 职住平衡
1.3.5 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二章 城市居民通勤效率理论框架
2.1 通勤的时间距离模型
2.2 通勤行为决策与“时间-费用”替代模型
2.2.1 重视避免损失视角的时间价值分析
2.2.2 “时间-费用”替代的等距离曲线
2.3 全过程通勤与时间价值非匀质模型
2.4 通勤效率模型
2.4.1 目标函数构建及求解
2.4.2 基本推论
第三章 城市居民出行特征演化机理
3.1 典型发达国家城市居民出行特征与交通发展历程
3.1.1 城市化阶段:小汽车出行主导
3.1.2 郊区化阶段:交通模式趋于多元化
3.1.3 逆城市化阶段:通勤铁路网络形成
3.1.4 再城市化阶段:建设高效、智能、绿色公共交通系统
3.2 我国城市居民出行特征与交通发展演变研究
3.2.1 基于不同城镇化阶段居民出行特征与交通发展演变分析
3.2.2 城市居民出行特征与交通发展演变动力因素
3.3 我国城市居民出行特征与交通发展趋势
3.3.1 智能交通系统提高全过程出行效率
3.3.2 轨道交通系统承担长距离长时耗通勤
3.3.3 “互联网+交通”创新居民出行业态
3.3.4 慢行交通系统促进低碳绿色出行
第四章 基于问卷调查的天津市居民通勤行为分析
4.1 调查方案与样本情况
4.1.1 研究区域
4.1.2 样本情况
4.2 城市居民通勤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2.1 居民通勤属性分析
4.2.2 居民通勤全过程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城市居民通勤负担差异性分析
5.1 模型构建
5.2 实证分析
5.2.1 通勤负担差异分析
5.2.2 空间失配
5.3 小结
第六章 基于结构方程的城市居民通勤方式选择研究
6.1 模型构建
6.1.1 研究假设
6.1.2 模型构建
6.2 实证分析
6.2.1 个人和家庭属性
6.2.2 智能手机的信息化效应
6.2.3 职住环境特征
6.2.4 通勤链
6.3 小结
第七章 城市居民通勤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
7.1 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保障通勤方式多元化
7.1.1 坚持公交优先战略,完善公共交通系统
7.1.2 发展城市慢行交通,提升居民通勤质量
7.2 加强交通精细化管理,助力政策精准化供给
7.2.1 注重通勤全过程,提高“接驳”效率
7.2.2 推进“互联网+交通”深度融合,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
7.3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职住有机匹配
7.4 协调政府与市场关系,统筹交通效率与公平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附录 1:2015年天津市居民出行信息调查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北京统计;2003年05期
2 魏永军;邓玉函;;转型期我国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建构[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刘希宋;李文庆;喻登科;;城市居民生活美好指数的测量及分布公平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年01期
4 马亮;谭春平;;甘肃省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研究—以兰州市为例[J];中国外资;2013年20期
5 江统城;;物价调整对我省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J];赣江经济;1987年04期
6 严先溥;;城市居民手中的钱花在何处?[J];中国商界;1995年00期
7 ;我国城市居民形成八大消费群体[J];广西经贸;1998年12期
8 ;城市居民形成八种消费群[J];中外企业文化;1998年08期
9 鞠云华;;城市居民与进城农民工之间存在的偏见与消除策略[J];大众商务;2009年18期
10 王乔君,童莹娟;宁波市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陆汉文;民国时期城市居民的生活与现代性(1928—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陈艳玲;唐代城市居民的宗教生活:以佛教为中心[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邢海燕;农民工健康状况及其卫生政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雪梅;基于绿色交通的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艾歆;我国住房体制改革的效果评价[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梅林;我国城市居民通勤效率及其提升对策研究[D];天津城建大学;2016年
4 程晔;社会学视野下的城市居民幸福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柏梅;城市居民教育获得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张金娜;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进城务工农民与城市居民间的冲突及其治理[D];苏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
27607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2760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