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交通经济论文 >

长春龙嘉机场运行指挥体系流程再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4 20:43
【摘要】:改革开放40年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下,我国民航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成绩斐然,机场数量以及机场运行三大指标(货邮、旅客吞吐量、架次)逐年攀升。随着我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的逐渐稳固,民航业在我国的对外交流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党的十九大为我们绘制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延伸,几代民航人半个世纪的民航强国梦已经不再遥不可及。长春龙嘉机场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省会机场,地处东北亚腹地的核心地带,“十二五”期间发展迅速,有力促进了吉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交流,但与此同时,受运行资源紧张等诸多因素影响,长春龙嘉机场近年来饱受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困扰。因此,探索出一套符合自身实际的运行指挥体系是吉林机场集团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通过介绍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国内外学者近年来的研究、应用成果,结合国内外各大主要枢纽机场在运行指挥体系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运用管理学相关理论对长春龙嘉机场运行指挥体系进行了全方位再造。首先,从组织结构、现有的保障流程以及机场整体战略三个方面分析了长春龙嘉机场运行指挥体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指出了运行指挥体系结构与流程脱节、运行资源紧张、航班放行率低以及应急救援和日常管理水平薄弱是导致长春龙嘉机场运行效率低的主要因素。然后,以国外几个大型枢纽机场在运行指挥体系模式上的探索与实践为例,总结了三种运行指挥体系模式的优缺点,并根据其经验对长春龙嘉机场进行了适用性分析。最后对长春龙嘉机场的运行保障部门的组织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建立了以运行控制中心(OCC)负责总体控制协调、航空器活动区指挥中心(ACC)和航站区指挥中心(TACC)负责区域指挥的“1+2”三个中心模式,同时对各区域中心的职责以及保障分子流程和服务标准进行了界定和规范。本文在最后还对新运行指挥体系模式下如何做好机场运行监察工作以及机场安全服务管理委员会的运行模式提出了新的观点。本论文将业务流程再造相关理论和方法应用到长春龙嘉机场运行指挥体系的完善中,特别是在机场T2航站楼建成后,吉林机场集团重新搭建部门组织架构具有一定意义,同时也为其他同层级兄弟机场运行指挥体系的再造提供了经验。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562.8
【图文】:

体系结构图,体系结构,旅客,安检


图 3-1 长春机场运行指挥体系结构图3.1.4 长春龙嘉机场运行指挥体系的主要流程目前长春机场共有一座航站楼,由机场集团出资建设并使用,部分区域由南航吉林分公司租用,其中川航和厦航由南航代理,其他航空公司由机场集团代理。3.1.4.1 旅客流程(1)旅客流程○1 出港旅客流程南航(含代理的川航、厦航)国内旅客:值机(A 岛)—安检—候机—登机其他航空公司国内旅客:值机(B 岛)—安检—候机—登机国际旅客:联检(海关、边防、检验检疫)值机(C 岛)—安检—候机—登机

模式图,模式图,机场,国内航空运输


图 4-1 法兰克福机场的运行指挥模式图场的三个中心模式在国内机场运用相对较少。一运营成本的大背景下,国内航空运输企业很少有在机场建立枢纽控制中心(HCC),并且从职责上来合并到 AOC。另一方面,如果 HCC 的所有权归属于在指挥权的归属上将产生分歧,HCC 在机场运行指响。模式的对比来看,随着机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机场数量的不端的中小型机场也将逐渐转变为大型枢纽机场。经不适应民航业的发展趋势,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场采取的主要是两个中心和三个中心的运行指挥

体系架构,航站区,指挥中心


从工作区域角度又可以将生产划分为机坪和航站区。通过对国内大外枢纽机场典型运行指挥体系模式的综合比较,可以在长春龙嘉机场分别成运行控制中心、机坪指挥中心、航站区指挥中心。机场总体运行控制由运行制中心负责,机坪指挥中心负责机坪运行生产和航空器指挥调度,航站区指中心负责航站楼以及公共区生产运行控制,改变原有受体制影响而具有浓厚企痕迹的层级组织结构,全面提升保障效率。如图 5-1 所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莹;杨涛;;首都机场运行组织模式研究设计[J];综合运输;2015年11期

2 王景霞;代少勇;;浅析首都机场集团的管理流程再造[J];空运商务;2015年06期

3 梅广明;;基于区域管理的大型机场TOC运营模式[J];江苏航空;2015年02期

4 刁晓兰;张伟;;A医院心脏介入手术室管理流程再造研究[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5 许家珠;郝阳;叶燕萍;张文修;曹阳;;从内分泌门诊患者满意度调查情况看门诊流程再造建设成效[J];中国卫生产业;2014年26期

6 梁辰;;浅析机场运行指挥体系管理[J];科技风;2014年14期

7 杨越;王r

本文编号:27810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27810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3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