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维目标的城市宜居交通概念、要素与框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旭晓;王敬川;;宜居城市:精神宜居不可或缺[J];共产党员;2011年06期
2 谌丽;张文忠;李业锦;;大连居民的城市宜居性评价[J];地理学报;2008年10期
3 孔火良;;房地产项目环评中的生态宜居性分析[J];管理观察;2009年11期
4 王宏燕;孙立;;北京市通州区住宅小区宜居性评价体系研究[J];住宅产业;2009年12期
5 王娜;邓宇;;银川市宜居性水平主观评价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03期
6 高延军;;山区聚落宜居性评价研究——以7个山区聚落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7 全少莉;刘养洁;;我国主要城市的宜居性评价[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8 白林;邱少华;;淮南市宜居性评价[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9 聂春霞;孙慧;唐飞;;中国30个主要城市的宜居性及其差异[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11期
10 蓝枫;;北京城市建设应注重宜居性[J];城乡建设;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侯典安;董晓峰;;中国城市宜居性评价方法探讨[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刘秀洋;李雪铭;;城市宜居性建设初步研究——以大连市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李斌;田颖;;基于参与式评价的重庆城市宜居性实证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甄峰;郑俊;罗亚蒙;罗邵荣;;城市宜居性评价及规划建设措施——以广东清远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李文娟;尹卫红;郑林;;城市内部居住环境宜居性对比研究——以北京市东城区和南昌市西湖区为例[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王树德;姜卓丽;董洪;;基于投影寻踪模型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宜居性评价研究[A];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青岛市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张园;武永祥;黄丽平;;基于宜居性特征偏好的城市居住空间分异驱动因素研究——以哈尔滨为例[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8 蒋跃庭;甄峰;;城市尺度下的形态宜居性——以南京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段进宇;梁伟;;独立式BRT网络与改善北京市交通宜居性的关系[A];2006中国科协年会9.2分会场——人居环境与宜居城市论文集[C];2006年
10 段进宇;梁伟;;独立式BRT网络与改善北京市交通宜居性的关系[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邓佳;成都获评环境最宜居城市[N];中国环境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蔡若愚;未来城市方向:平衡商业发展和宜居性[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3 对话人:本报记者 王炜邋嘉宾: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宜居城市”课题组组长 罗亚蒙;“宜居” 城市的新理想[N];人民日报;2007年
4 岳德亮;杭州:增强保障房宜居性[N];中国建设报;2010年
5 慧文;宜居城市从何而来[N];北京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尤莼洁邋实习生 张欣;怎样建设宜居城市[N];解放日报;2007年
7 汤璇;宜居城市,城市理想重构时代的完美终结[N];广东建设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付博;基于GIS和遥感的长春市宜居性环境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曼;洛阳市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2 范业龙;县域单元宜居性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3 丁雷龙;基于无人机影像的微山湖地区宜居性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李慧慧;沈阳市铁西区转型中宜居性建设研究[D];沈阳大学;2016年
5 巨继龙;基于满意度的人居环境宜居性评价[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6 沙爽;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7 李肇琛;城市宜居性评价[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嘉菲;老工业基地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秀洋;大连城市社区人居环境宜居性分异特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建康;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171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2817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