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交通经济论文 >

铁路客运站客流组织及优化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6 09:23
   旅客运输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人们对出行中安全性、便捷性和舒适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我国客运业尤其是铁路旅客运输提出了新的挑战。在铁路旅客运输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的现状下,改善客运站工作组织方式、优化客运站流线布局、提高客运设备的服务能力,是全面提高铁路旅客运输效率和运输能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以铁路客运站为研究对象,针对我国铁路客运站普遍存在旅客组织程序复杂、方式落后、车站流线设计不够合理、客运设备配置不当等问题,从客流组织的角度出发,对客运站空间布局、旅客组织过程、客流流线布置、客运设备的配置和服务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客运站客流组织的优化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对铁路客运站客流组织过程和关键环节及客流组织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客运站客流组织中存在的问题。 (2)从流线设计和布局的角度对铁路客运站客流组织工作做了分析。对客运站流线做了分类,提出了客运站流线组织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和客运站流线的疏解方法,并通过研究客运站流线布局发展的各个阶段,对典型流线布局形式的特点进行了系统分析。 (3)对利用排队系统有关理论解决客流组织中设备配置问题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由两级服务系统串联起来的流线中旅客的平均等待时间模型,并对各级服务设备配置数量对平均等待时间影响的灵敏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用微观仿真软件模拟客运站客流组织过程,寻找客流组织中的主要限制因素,从而针对关键环节对客流组织进行优化。 (4)以北京南站为案例,针对客流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对地面层南北两个进出口的出入流线进行了调整优化。利用二阶排队网络模型对高架层的安检设备、:人工售票窗口和自动检票机的配置合理性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提出了优化方案,结果显示,在南北进口处各增设1处安检,旅客平均等待时间可降低41.76%。运用Anylogic仿真软件对高架层的客流组织情况进行了模拟仿真,发现南北两个进口安检处是最大的限制因素,自动检票机数量也有所不足,提出优化方案并再次仿真,结果表明:对关键设备进行调整后,客流大量聚集的现象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学位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U293.1
【部分图文】:

流程图,旅客,流程,车票


…站“…}站“!卫园图2一1旅客进站流程FigureZ一 1TheProeessofPassengersenteringstation而出站流程如图2一2所示,客流组织过程一般为:1、提示下车的旅客通过地道、天桥等跨线设备离开站台,至出站口;2、出站处设置检票口,对旅客车票进行查验,持磁介质车票的旅客通过出站自动检票闸机出站;3、疏导旅客离开车站,并向旅客提供换乘出租车、公交、地铁等交通方式的信息。

示意图,流线,平面,示意图


②流线在空间上错开这种方式一般为上层是进站流线,下层是出站流线,适用于大型的多层客运站,如图3一3所示。图3一3空间分流示意图Figure3一 3SchematiediagramofsPaeediversion③流线在立体空间错开流线同时在平面上和空间上错开,这种方式通常为进站流线入口在站房右侧下层,旅客由此上至上层候车,然后由高架层检票上车。出站流线出口则在左侧下层。这种方式可以缩短流线距离,大型的多层客运站通常采用这种方式如图3一4所示。

示意图,空间,流线,示意图


ù笱绌妒垦绗宦畚目驮苏玖飨咦橹狁翱驮松璞覆贾梅治?图3一2平面分流示意图Fi罗re3一 2Schematiedia『amofPlanediVersion②流线在空间上错开这种方式一般为上层是进站流线,下层是出站流线,适用于大型的多层客运站,如图3一3所示。图3一3空间分流示意图Figure3一 3SchematiediagramofsPaeediversion③流线在立体空间错开流线同时在平面上和空间上错开,这种方式通常为进站流线入口在站房右侧下层,旅客由此上至上层候车,然后由高架层检票上车。出站流线出口则在左侧下层。这种方式可以缩短流线距离,大型的多层客运站通常采用这种方式如图3一4所示。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夏菁;高丽;;北京南站客流流线的分析与优化组织[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3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于学军;城市轨道交通枢纽流线费用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2 邓唯思;成都东站运营组织及设备能力评估[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3 陈少芳;综合客运枢纽内部换乘组织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刘黎明;客运站行人交通行为及客流组织的仿真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196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28196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3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