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交通经济论文 >

成都地铁1号线对城市通勤者出行方式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7 16:11
   成都经济迅猛的发展,为人民提供优越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严竣的交通问题。2005年开始,政府开始了规模浩大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地铁1号线也在2010年9月27日实现全线通车。这项投资巨大的工程能否有效缓解成都的交通?对周边地域早晚高峰的影响程度如何?能够吸引更多的客流转向公共交通?作为上下班高峰期主导力量,城市通勤者在交通方式选择上出现了怎样的转变?这些问题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交通行为研究是交通管理和控制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进行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本研究从成都地铁1号线的作用出发,一方面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系统梳理了交通行为研究相关的理论,建立了基于Nested Logit的交通分担模型;另一方面从实证研究的角度,以成都高新区为采样点,利用出行出行意向(SP)调查和实际行为(RP)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采集通勤者出行数据,用统计数据分析和非集计模型求解等方法深入研究了地铁对通勤者出行方式影响。 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从交通行为理论、交通行为建模方法和调查理论的角度,系统梳理了出行行为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并对各种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 2、在系统研究非集计模型基础上,改进了效用函数形式,建立了基于Nested Logit的通勤者出行方式分担模型,并利用SAS 9.2进行编程求解; 3、设计基于SP和RP相结合的调查问卷,利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共采集642份通勤者出行样本,实证分析了成都地铁1号线对通勤者出行方式影响; 4、结合地铁1号线的现状,通过对通勤者出行分担模型的参数调整,对地铁票价、地铁站距公司步行时间等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较系统考查了各因素对通勤者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 本文广泛研究了国内外关于交通行为的重要成果,建立了基于SP和RP调查的通勤者交通分担模型,通过实地数据的考察,系统研究了成都地铁1号线对城市通勤者出行方式影响。成都地铁1-7号线全线贯通后,可将模型扩展,深入研究轨道交通对通勤者出行行为产生的影响,并通过对票价和地铁站距离等因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为今后成都市交通管理和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学位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F572.88;F224
【部分图文】:

比例数据,气候分析,世界资源,温室气体排放


使用的气候模式看,全球平均温度上升超过2摄氏度的几率至少是75%。然而,2008年4月,斯特恩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报告中低估全球变暖风险。根据报告中的数据(图1一l)显示,交通方式排放的温室气体量占所有气体排放量的14%,根据目前城市交通的现状,这个比例有增无减。尤其在私人汽车与日俱增的今

地铁,成都,来源,路线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调整》(2005一2015),到2015年成都市轨道建成104.1公里。目前已建成通车的地铁1和2012年准备通车的2号,其他新线筹备工作也在有序推进[2]。己建成通车的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为成都地铁1号线初期建设线路,是络中的南北向骨干线。根据目前地铁开通情况,1号线北起升仙湖站,全长18.skm,全部为地下线,共建设升仙湖一火车北站一人民北路一文殊广场一锦江宾馆一华西坝一省体育馆一倪家桥一桐梓林一火车南站一高新一金洋公园(暂未开放)一世纪城等17座地下车站,并分别与地铁2、3、及6号线支线分别在天府广场、火车南站、火车北站、省体育馆站、马市站及行政中心站换乘。地铁1号线全线长18.5千米,工程估算总元,地铁一期技术经济指标每正线公里为4.37亿元。全线建成后,大客运能力为全日客流29万人次,从而减少地面交通压力,较大程度交通紧张矛盾,改善居民出行条件和乘车环境[v0]。

地图,高新区,地铁,地图


技术开发区南部园区。目前开通了三个出口,其中A号口在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一侧,C号口在高新区一侧,高新区入驻的企事业员工下楼即可乘坐地铁返城。图3一3地铁1号线高新站及高新区所在区域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是91年国家首批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综合实力在全国55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排第四位,各项经济指标以年均25%以上的速度增长。目前在高新区内登记注册的企业有2000余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有577家,世界五百强44家,高新技术产业499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鹏,藤原章正,杉惠赖宁;SP调查方法在交通预测中的应用[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2 关宏志;王山川;姚丽亚;易洪;;基于SP和RP数据融合的城市轨道交通选择模型[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3 左利兴;;多层LOGIT模型的理论分析研究[J];道路交通与安全;2010年02期

4 刘望保;闫小培;方远平;曹小曙;;广州市过剩通勤的相关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地理学报;2008年10期

5 过秀成,王炜;基于居民出行决策的轻轨客流预测方法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6 戴洁;张宁;何铁军;陈晖;;步行环境对轨道交通站点接驳范围的影响[J];都市快轨交通;2009年05期

7 贾洪飞;宗芳;乔路;;综合客运枢纽换乘量预测方法[J];系统工程;2009年01期

8 王文红;关宏志;王山川;;Nested-Logit模型在轨道交通衔接方式选择中的应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8年07期

9 梁丽娟;吴娇蓉;王昊;;道路公交与轨道交通竞争选择模型研究——基于上海轨道交通6号线客运走廊[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9年09期

10 黄海军;城市交通网络动态建模与交通行为研究[J];管理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学尽;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协调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2 方吉祥;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及运输组织方案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3 富晓艳;基于活动的出行预测模型集计方法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金琰;成绵峨城际客运专线客运量预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5 黄杉;城市轨道交通衔接客流预测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6 乔路;综合交通客运枢纽换乘量预测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209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28209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5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