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桂黔高铁人口异质性流动网络研究
【学位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F532.8;C924.2
【部分图文】:
已开通30余个站点,鉴于对站点一一调研工作量大,调研组依据设站??城市的代表性,选取3个省会城市及10个主要地级市的15个站点进行实地调研??(详见图3-1高亮站点)。为确保调研质量和效度,调研分为不同小组,在同一??时间段内对各站点的候车室和列车旅客同时进行随机抽样,充分采用一对一个案??调研。同一时间不同站点获得的问卷数量,客观上反映站点流量的大小。??其次,关于调研时间的分层。在髙铁开通两年之际,调查组于2017年4月??28-29日,6月1-4日,7月3-4日,8月9-10日,9月11-13日分五次,兼顾大??型节假日前后、工作日、双休日,历时半年对南广、贵广高铁沿线城市进行调研,??在各城市高铁站点及列车上展开抽样调查。??3.3统计分析??3.3.1调查数据原始分布??调研共发放1535份问卷,全部为纸质版,收回有效问卷1411份,有效率为??92%。包括南广高速铁路666份
??图3-4五次调研对象性别分布??Figure?3-4?the?number?of?targets'?gender?in?five?surveys??性别对出行目的的影响如表3-4交叉列联表所示:第一,列百分比表示男性??与女性在同一种旅游目的中所占百分比,其中男性在因公出差、商务活动、外出??务工、上班为目的的四项出行中比例远高于女性,占比在四项中分别达到79.8%、??84_2%、71.0%和63.0%;而女性在旅游、上学和购物为目的的出行中比例却高于??男性。第二,行百分比表示不同类型的出行目的在同一性别中所占的比例,从中??显示,男性客流中规模最大的是因公出差人群,占到男性旅客总人数的三成以上;??而女性客流中规模最大的是以探亲访友/回家为目的的人群,占女性旅客总人数??的37%,其次是以旅游为目的的人群占女性出行的31.4%。所以,高铁客流出行??目的因性别而产生明显不同
?w? ̄ ̄^一-??18?及以下?19-25?26-35?36-55?56-65?65?以上??图3-5五次调研对象年龄结构??Figure?3-5?the?number?of?targets9?age?structure?in?five?surveys??高铁旅客出行目的也因年龄阶段的不同表现出差异性分布,如表3-5所示。??第一,从列百分比可知,在因公出差、商务活动和上班三类中,26-35岁段群体??的中流砥柱作用明显,占到该类出行目的客流半数左右,并呈现出由该年龄段向??左右两端年龄段人数比例递减的分布;外出务工客流年轻化,以19-25岁年龄段??人数最多,行程往返于两广之间的务工流;同时,在以旅游为目的客流中,19-25??岁年龄段人群也是一家独大,占五成左右,且最常见的是一人独自出行旅游,无??同伴陪同;乘坐高铁探亲访友或回家的人群最为庞大,以19-35岁中青年为主,??大多常年在外学习或务工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艾松;;我国人口流动和城镇化研究的力作──评《当代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2 盛广耀;;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网络的演化及其解释[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年11期
3 苗丽;;城市化进程中辽宁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影响研究[J];满族研究;2017年01期
4 汤夺先;;解析与审视: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对民族地区的影响[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5 晓梅;;关于牧区劳动人口流动的研究——以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为例[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7年03期
6 索金清;苏宪国;张海旺;邓秀武;梁志强;;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人口流动对生育率影响的统计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26期
7 张兆裕;;对明代人口流动的若干认识[J];中国史研究;2014年04期
8 龚胜生;丁明磊;龚冲亚;李家成;敖荣军;;中国区域人口流动能力测度及其应用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5期
9 ;周天勇:中国传统经济面临严峻考验[J];全球商业经典;2016年08期
10 吴芳;;春运回家路——一个摄影师的12年春运影像[J];山东画报;201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萌;基于可持续“流空间”理论的珠江三角洲城际人口吸引力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6年
2 高洪;当代中国人口流动问题[D];复旦大学;2003年
3 许世存;吉林省人口流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刘岱宁;传统农区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模式研究[D];河南大学;2014年
5 张盛仁;基于人口流动的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杨文杰;适应中国人口流动的财政政策优化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杨传林;市场经济进程中的中国人口流动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8 叶凡;中国人口流动的社会福利效应分析[D];中央财经大学;2016年
9 杨传开;中国多尺度城镇化的人口集聚与动力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10 何鑫;人口流动视角下的房地产价格空间差异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刁斐;“下东北”:集体化时期的人口流动与政治控制[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2 魏逸玭;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口流动的影响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7年
3 张珺;粤桂黔高铁人口异质性流动网络研究[D];广西大学;2018年
4 马宏兴;人口流动对吉林省生育水平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8年
5 姬明曦;人口流动对居民社会信任水平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7年
6 夏伶凤;农村养老及其面临的双重压力研究[D];南京大学;2018年
7 李明霞;吉林省省际间人口流动的特征分析[D];吉林大学;2017年
8 刘芯怡;吉林省内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D];吉林财经大学;2016年
9 孔扬鑫;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人口流动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10 佟钰;中国省级人口流动的主导动因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526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2852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