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枢纽型城市铁路网络形态的优化
发布时间:2020-12-18 21:45
近现代铁路的建设对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引导城市空间布局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随着运输化与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当运输业发展的重点由线路通道建设,逐渐转移到枢纽节点(城市)建设后,运输业提高网络效率同时不妨碍城市发展的需要必然对城市内铁路网络提出某种相应的内在要求,因此如何协调铁路网络自身运行与城市运行之间的关系是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选取铁路枢纽型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以网络形态作为处理和协调铁路与城市发展关系的切入点,来考察提高铁路交通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论文运用交通资源配置理论和“产品-资源-网络经济”的运输经济学分析方法,对铁路网络形态优化的内涵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部分典型铁路枢纽型城市相关实践进行了实证案例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基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本文在系统总结和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作用、铁路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交通资源配置理论三个层面阐述了目前在铁路与城市发展相互作用及机制研究方面的进展和不足,为本文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奠定了理论研究的基础。其次,提出了枢纽型城市的概念...
【文章来源】: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研究的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基本概念界定与论文研究范围
1.3.1 基本概念
1.3.2 研究范畴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的创新之处
1.5 论文的逻辑思路及结构安排
2 相关基础理论与研究成果述评
2.1 交通运输对城市发展影响作用的研究
2.1.1 立足于区位理论的研究
2.1.2 立足于城市规划与城市空间理论的研究
2.2 铁路与城市发展相互关系的研究
2.2.1 铁路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2.2.2 铁路与城市布局
2.2.3 铁路与城市群发展
2.3 交通资源配置理论综述
2.3.1 关于交通资源的定义
2.3.2 交通区位视角下的交通资源配置
2.3.3 交通规划与交通资源配置
2.4 既有成果简要评述及本文研究空间
2.4.1 既有成果简要评述
2.4.2 本文研究空间
3 枢纽型城市及其铁路网络形态的发展演变分析
3.1 枢纽型城市概述
3.1.1 概念界定
3.1.2 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3.2 交通节点与城市的融合:枢纽型城市的基本功能特征
3.2.1 作为交通节点
3.2.2 作为城市
3.3 枢纽型城市铁路网络形态的演变历程
3.3.1 形成阶段:铁路引导促进城市发展
3.3.2 发展阶段:铁路促进与阻碍城市发展并存
3.3.3 成熟与完善阶段:铁路与城市协调发展
3.4 枢纽型城市铁路网络形态阶段性演化规律
3.4.1 铁路发展与城市的关系
3.4.2 一般描述性模型
3.4.3 枢纽型城市铁路网络形态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4 枢纽型城市铁路网络形态优化理论及作用机制
4.1 铁路网络形态及其特性
4.1.1 网络形态是交通资源的空间聚集形式
4.1.2 铁路网络形态在枢纽型城市中的定位
4.1.3 铁路网络形态的系统构成
4.1.4 铁路网络形态的资源属性
4.2 铁路网络形态优化的理论框架
4.2.1 网络形态与交通区位的关系
4.2.2 网络形态优化的理论框架模型
4.3 铁路网络形态优化作用机制的经济解释
4.3.1 节点设置方式与运输供求空间匹配程度
4.3.2 线路敷设方式与交通资源的空间聚集
4.3.3 系统衔接方式与运输网络经济发挥
4.4 交通规划与铁路网络形态的优化
4.4.1 影响铁路网络形态优化的主要因素
4.4.2 交通规划是实现铁路网络形态优化的主要途径
5 国外典型枢纽型城市铁路网络形态优化的案例研究
5.1 柏林中央车站建设工程考察
5.1.1 柏林及其铁路网络形态演变
5.1.2 柏林中央车站的节点设置与建设过程
5.1.3 柏林中央车站建设对铁路网络形态的优化作用
5.2 芝加哥都市区铁路改善工程考察
5.2.1 芝加哥都市区及其铁路网络形态演变
5.2.2 铁路改善工程及其实施
5.2.3 铁路改善工程对铁路网络形态的优化作用
5.3 洛杉矶疏港铁路通道改造工程考察
5.3.1 洛杉矶港群及其疏港铁路系统
5.3.2 疏港铁路通道改造项目及其实施
5.3.3 疏港铁路通道地下化工程对铁路网络形态的优化作用
5.4 本章小结
6 国内部分枢纽型城市铁路网络形态优化工程最新进展
6.1 台北市铁路地下化工程考察
6.1.1 台北及其铁路系统基本概况
6.1.2 台北市铁路地下化工程及实施过程
6.1.3 铁路地下化工程对铁路网络形态的优化作用
6.2 石家庄市铁路入地工程考察
6.2.1 石家庄市基本概况
6.2.2 石家庄市铁路入地工程及进展
6.2.3 入地工程对铁路网络形态的优化作用
6.3 本章小结
7 北京铁路枢纽网络形态的优化问题
7.1 北京铁路枢纽发展演变及现状
7.1.1 北京铁路枢纽的早期基础
7.1.2 建国至80年代末北京铁路枢纽基本形成
7.1.3 90年代至2004年北京铁路枢纽快速发展
7.1.4 2004年后北京铁路枢纽进一步完善
7.2 北京铁路枢纽网络形态的分析
7.2.1 节点设置层面
7.2.2 线路敷设层面
7.2.3 系统衔接层面
7.3 北京铁路枢纽网络形态优化的相关建议
7.3.1 尽快建设主要客站间的地下直径线
7.3.2 加快铁路道口"平改立"进程
7.3.3 树立一体化衔接理念,加强综合性铁路枢纽建设
7.3.4 推动铁路枢纽规划与城市规划融合
8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8.1 论文所做的研究工作和主要结论
8.1.1 主要研究工作
8.1.2 研究结论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推进综合交通规划的方法创新[J]. 荣朝和. 综合运输. 2010(01)
[2]北京铁路发展60年[J]. 郑猛,康学东. 北京规划建设. 2009(05)
[3]德国柏林铁路客运枢纽特点分析[J]. 司耀旺,顾保南. 综合运输. 2009(08)
[4]美国芝加哥环线铁路兼并案及启示[J]. 杨秋宝,Andy Sze,荣朝和. 综合运输. 2009(06)
[5]关于交通运输资源优化配置的构想[J]. 程世东. 综合运输. 2009(06)
[6]优化结构:把握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J]. 王庆云. 综合运输. 2009(05)
[7]关于运输经济研究基础性分析框架的思考[J]. 荣朝和.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8]抓住机遇促进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J]. 王庆云. 综合运输. 2009(02)
[9]长株潭城市群公共交通资源整合发展策略研究[J]. 杨志伟.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10]美国洛杉矶疏港铁路通道项目的启示[J]. 杨秋宝,荣朝和. 综合运输. 2008(08)
博士论文
[1]城市交通拥堵与城市空间扩展的关系研究[D]. 徐东云.北京交通大学 2009
[2]论大型铁路客站对交通资源的整合作用[D]. 黄志刚.北京交通大学 2010
[3]大城市对外客运枢纽规划与设计理论研究[D]. 陈大伟.东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大芝加哥地区交通规划研究[D]. 张晨.北京交通大学 2007
[2]城市客运交通枢纽的层次化布局研究[D]. 易浩.北京交通大学 2007
[3]以北京西站为例的大型铁路客运站发展研究[D]. 陈蓁.北京工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24657
【文章来源】: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研究的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基本概念界定与论文研究范围
1.3.1 基本概念
1.3.2 研究范畴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的创新之处
1.5 论文的逻辑思路及结构安排
2 相关基础理论与研究成果述评
2.1 交通运输对城市发展影响作用的研究
2.1.1 立足于区位理论的研究
2.1.2 立足于城市规划与城市空间理论的研究
2.2 铁路与城市发展相互关系的研究
2.2.1 铁路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2.2.2 铁路与城市布局
2.2.3 铁路与城市群发展
2.3 交通资源配置理论综述
2.3.1 关于交通资源的定义
2.3.2 交通区位视角下的交通资源配置
2.3.3 交通规划与交通资源配置
2.4 既有成果简要评述及本文研究空间
2.4.1 既有成果简要评述
2.4.2 本文研究空间
3 枢纽型城市及其铁路网络形态的发展演变分析
3.1 枢纽型城市概述
3.1.1 概念界定
3.1.2 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3.2 交通节点与城市的融合:枢纽型城市的基本功能特征
3.2.1 作为交通节点
3.2.2 作为城市
3.3 枢纽型城市铁路网络形态的演变历程
3.3.1 形成阶段:铁路引导促进城市发展
3.3.2 发展阶段:铁路促进与阻碍城市发展并存
3.3.3 成熟与完善阶段:铁路与城市协调发展
3.4 枢纽型城市铁路网络形态阶段性演化规律
3.4.1 铁路发展与城市的关系
3.4.2 一般描述性模型
3.4.3 枢纽型城市铁路网络形态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4 枢纽型城市铁路网络形态优化理论及作用机制
4.1 铁路网络形态及其特性
4.1.1 网络形态是交通资源的空间聚集形式
4.1.2 铁路网络形态在枢纽型城市中的定位
4.1.3 铁路网络形态的系统构成
4.1.4 铁路网络形态的资源属性
4.2 铁路网络形态优化的理论框架
4.2.1 网络形态与交通区位的关系
4.2.2 网络形态优化的理论框架模型
4.3 铁路网络形态优化作用机制的经济解释
4.3.1 节点设置方式与运输供求空间匹配程度
4.3.2 线路敷设方式与交通资源的空间聚集
4.3.3 系统衔接方式与运输网络经济发挥
4.4 交通规划与铁路网络形态的优化
4.4.1 影响铁路网络形态优化的主要因素
4.4.2 交通规划是实现铁路网络形态优化的主要途径
5 国外典型枢纽型城市铁路网络形态优化的案例研究
5.1 柏林中央车站建设工程考察
5.1.1 柏林及其铁路网络形态演变
5.1.2 柏林中央车站的节点设置与建设过程
5.1.3 柏林中央车站建设对铁路网络形态的优化作用
5.2 芝加哥都市区铁路改善工程考察
5.2.1 芝加哥都市区及其铁路网络形态演变
5.2.2 铁路改善工程及其实施
5.2.3 铁路改善工程对铁路网络形态的优化作用
5.3 洛杉矶疏港铁路通道改造工程考察
5.3.1 洛杉矶港群及其疏港铁路系统
5.3.2 疏港铁路通道改造项目及其实施
5.3.3 疏港铁路通道地下化工程对铁路网络形态的优化作用
5.4 本章小结
6 国内部分枢纽型城市铁路网络形态优化工程最新进展
6.1 台北市铁路地下化工程考察
6.1.1 台北及其铁路系统基本概况
6.1.2 台北市铁路地下化工程及实施过程
6.1.3 铁路地下化工程对铁路网络形态的优化作用
6.2 石家庄市铁路入地工程考察
6.2.1 石家庄市基本概况
6.2.2 石家庄市铁路入地工程及进展
6.2.3 入地工程对铁路网络形态的优化作用
6.3 本章小结
7 北京铁路枢纽网络形态的优化问题
7.1 北京铁路枢纽发展演变及现状
7.1.1 北京铁路枢纽的早期基础
7.1.2 建国至80年代末北京铁路枢纽基本形成
7.1.3 90年代至2004年北京铁路枢纽快速发展
7.1.4 2004年后北京铁路枢纽进一步完善
7.2 北京铁路枢纽网络形态的分析
7.2.1 节点设置层面
7.2.2 线路敷设层面
7.2.3 系统衔接层面
7.3 北京铁路枢纽网络形态优化的相关建议
7.3.1 尽快建设主要客站间的地下直径线
7.3.2 加快铁路道口"平改立"进程
7.3.3 树立一体化衔接理念,加强综合性铁路枢纽建设
7.3.4 推动铁路枢纽规划与城市规划融合
8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8.1 论文所做的研究工作和主要结论
8.1.1 主要研究工作
8.1.2 研究结论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推进综合交通规划的方法创新[J]. 荣朝和. 综合运输. 2010(01)
[2]北京铁路发展60年[J]. 郑猛,康学东. 北京规划建设. 2009(05)
[3]德国柏林铁路客运枢纽特点分析[J]. 司耀旺,顾保南. 综合运输. 2009(08)
[4]美国芝加哥环线铁路兼并案及启示[J]. 杨秋宝,Andy Sze,荣朝和. 综合运输. 2009(06)
[5]关于交通运输资源优化配置的构想[J]. 程世东. 综合运输. 2009(06)
[6]优化结构:把握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J]. 王庆云. 综合运输. 2009(05)
[7]关于运输经济研究基础性分析框架的思考[J]. 荣朝和.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8]抓住机遇促进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J]. 王庆云. 综合运输. 2009(02)
[9]长株潭城市群公共交通资源整合发展策略研究[J]. 杨志伟.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10]美国洛杉矶疏港铁路通道项目的启示[J]. 杨秋宝,荣朝和. 综合运输. 2008(08)
博士论文
[1]城市交通拥堵与城市空间扩展的关系研究[D]. 徐东云.北京交通大学 2009
[2]论大型铁路客站对交通资源的整合作用[D]. 黄志刚.北京交通大学 2010
[3]大城市对外客运枢纽规划与设计理论研究[D]. 陈大伟.东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大芝加哥地区交通规划研究[D]. 张晨.北京交通大学 2007
[2]城市客运交通枢纽的层次化布局研究[D]. 易浩.北京交通大学 2007
[3]以北京西站为例的大型铁路客运站发展研究[D]. 陈蓁.北京工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246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2924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