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通应用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3 02:12
交通出行是民生不可或缺的方面,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经济发展带来的车辆增加,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已经不能满足公众的出行需求,智慧交通应用是应对我国交通问题的关键举措。但我国智慧交通起步较晚,智慧交通应用的使用率普及率还不够高,只有深入了解用户的心理需求,培养用户新的使用习惯,才能增加智慧交通应用的使用率,进而帮助缓解交通压力。因此,智慧交通应用使用意向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研究基于智慧交通应用的用户角度,主要探讨用户对于智慧交通应用使用意向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阅读和总结,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结合感知风险理论、创新扩散理论和信任理论,选取了用户的使用态度、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主观规范、个体创新性、信任和感知隐私风险、感知安全风险等变量,构建了智慧交通应用使用意向的研究模型。通过对有效问卷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和信度效度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通过回归结果本文发现用户的使用态度、感知易用性、个体创新性、信任和感知安全风险对智慧交通应用使用意向有显著影响:用户的使用态度、感知易用性和个体创新性以及信任对智慧交通应用使用意向都存在显著的正向影...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框架
图 2-1:智慧交通交通应用是实现智慧交通目标的重要基础,国外智慧交通应用的较早5 年开发了安全系统和车辆控制、应急管理以及电子收费、公共交通等了国家交通控制中心、城市交通管理和控制系统、自动车辆定位系统统、SCOOT 系统(一种对交通信号网进行实时协调控制的自适应控字交通执法系统、智能停车系统、视频信息高速公路、电子收费系统用。日本也已经使用了交通信息提供系统、安全驾车辅助系统、公交急状态通报系统、行人信息通信系统、动态车载导航系统和车辆行驶慧交通应用。国内智慧交通应用起步较晚,但有些城市已经做了相关北京市实行了“单双号”自动识别、智慧调度和自动检测报警灯,对路学的分析和预测并尽快妥善处理以保证道路通畅,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和企业推出了“上海公交”、“地铁指南”、“乐行天下”“上海停车”等 AP理等工程的基础上建成了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停车诱导系统和应急处
图 2-2:理性行为理论模型示意图行为理论的应用范围很广,但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该理论要求行为的由个体的意志控制的,但是个体行为可能还受非意志因素的影响,比如、他人的帮助等等,所以该模型还需要改进和完善。划行为理论en(1985)针对理性行为理论的局限性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与理性行破了理性行为模型所认为的个体可以完全自由地按照意愿进行行为的局知行为控制变量(个体感受到的完成某行为的难易程度,所拥有的完源和机会),感知行为控制与行为意愿呈正相关。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态度三个变量对个体行为有重要影响且为正向影响,还有其他外部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也可以通过影响这三个变量间接的影响行响最终的行为。计划行为理论的模型如图 2-3 所示:
本文编号:2932874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框架
图 2-1:智慧交通交通应用是实现智慧交通目标的重要基础,国外智慧交通应用的较早5 年开发了安全系统和车辆控制、应急管理以及电子收费、公共交通等了国家交通控制中心、城市交通管理和控制系统、自动车辆定位系统统、SCOOT 系统(一种对交通信号网进行实时协调控制的自适应控字交通执法系统、智能停车系统、视频信息高速公路、电子收费系统用。日本也已经使用了交通信息提供系统、安全驾车辅助系统、公交急状态通报系统、行人信息通信系统、动态车载导航系统和车辆行驶慧交通应用。国内智慧交通应用起步较晚,但有些城市已经做了相关北京市实行了“单双号”自动识别、智慧调度和自动检测报警灯,对路学的分析和预测并尽快妥善处理以保证道路通畅,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和企业推出了“上海公交”、“地铁指南”、“乐行天下”“上海停车”等 AP理等工程的基础上建成了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停车诱导系统和应急处
图 2-2:理性行为理论模型示意图行为理论的应用范围很广,但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该理论要求行为的由个体的意志控制的,但是个体行为可能还受非意志因素的影响,比如、他人的帮助等等,所以该模型还需要改进和完善。划行为理论en(1985)针对理性行为理论的局限性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与理性行破了理性行为模型所认为的个体可以完全自由地按照意愿进行行为的局知行为控制变量(个体感受到的完成某行为的难易程度,所拥有的完源和机会),感知行为控制与行为意愿呈正相关。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态度三个变量对个体行为有重要影响且为正向影响,还有其他外部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也可以通过影响这三个变量间接的影响行响最终的行为。计划行为理论的模型如图 2-3 所示:
本文编号:29328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2932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