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交通经济论文 >

民国时期的黄埔港建设研究(1925-1938)

发布时间:2021-02-25 02:44
  黄埔港既是自古以来广州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又是孙中山亲手规划的“南方大港”,对于国民政府而言既有经济价值,更是继承“总理遗志”的政治象征。本文以民国时期的黄埔港建设活动为考察对象,通过分析黄埔建港从思想到实践的全过程,窥见这一时期广东地方建设的特点与困境。最后总结黄埔港建设的经验教训,以期对今日的海港发展事业提供参考借鉴。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全球贸易的发展使得航运业随之兴起。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在中国建港开埠的方式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国人悲愤之余,主张自开港口,振兴实业的呼声在清末逐渐兴起。在广州,即表现为恢复黄埔港地位的呼声。民初孙中山提出的建设“南方大港”的计划使得黄埔港的建港思想臻于完善,但彼时军阀混战,孙中山的建设思想难以实现。伴随着20年代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黄埔港建设被正式提上日程。国民政府与社会各界合作,先后成立了“中华各界开辟黄埔商埠促进会”、“黄埔开港计划委员会”、“黄埔商埠公司”等组织开展黄埔港建设。这一时期提出了一系列黄埔建港计划,确定了以鱼珠为港址并修建了连接广州与黄埔的中山公路。但由于北伐造成的人员更迭、财政吃紧以及计划规模过大、... 

【文章来源】: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省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民国时期的黄埔港建设研究(1925-1938)


南方大港地理位置(资料来源:孙中山《建国方略》)

专号,外港,广州,广东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民国时期的黄埔港建设研究(1925-1938)29与狗仔沙、北帝沙相连。狗仔沙向湾里之一边设有第一号横沿岸边码头,至于北帝沙一侧两处货仓则分设第五号及第六号横氏码头。码头两侧水深不同,负责停泊的船只亦有不同。湾内水深26.9英尺,可供海上上船停泊;同时浚深码头另一侧,以备浅水本地船只靠岸;另在港湾上端另筑一座小栈桥,两边深度均为13.8英尺,以供内河轮船及较大之帆船泊岸之用。除船只停泊外,又在第二号栈桥对面之大陆预留空地,以为露天存贮场及煤栈之用。各处码头及空地皆设有转运尝货仓、起重机等设备,同时在转运场及货仓两旁均铺设铁路轨道,以利货物的起卸、转运或存贮,部分码头还建有发电厂、停站楼房等基础设施。①图2广州黄埔外港计划(资料来源:《广东水利》(黄埔专号))对于货物的起卸,柯氏认为,出入口货物之数量,如尚在适当限度之内,可在同一转运厂起卸。同时,他也对港务发达后各厂的货物起卸做了分工。将出口货集中第一号码头,入口货集中第二号码头,转运货物集中第四号栈桥,存贮货物集中第五、六两号码头。以起卸入口货物为例:凡海输入口,可泊于第二号栈桥,将货物直接卸于转运厂或由或由船边卸于别船,既经查验及区分之后,再直接递送至泊在转运厂别一边之各船只或驳船,或递送至货车及汽车,续行运往目的地。但有须注意者,运入黄埔港口之货物,其中不少系转运往广州三角洲内或水江上游一带城市村落者,职此之故,曾据在另备深湾设立停泊地方,以备本地船只停泊之用,若出口①柯维廉:《广州黄埔外港初步计划》,《广东水利》(黄埔专号),第22页。

示意图,来源,资料,示意图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民国时期的黄埔港建设研究(1925-1938)37港业区,并开辟住宅区、小商业区及轻便工业区,建立港市政府重要办公楼宇;第四期完成黄埔港为世界头等港及一大城市,继续深挖进口水道至盛潮低水度下30英尺,使食水28英尺之船舶可随时驶入黄埔港,33-35.25英尺者亦可候潮涨时驶入。在港内发展港业区、住宅区、小商业区、大商业区、轻便工业区、笨重工业区及港市行政区等。同时筑铁轨与粤汉铁路接驳。加筑堤岸、货仓、码头及船坞,最终建成一完备之港市。①图3黄埔港计划示意图(资料来源:《黄埔港史》)为使黄埔港计划能够早日兴工,李文邦还拟定了速成办法。该计划主张先筹款17万元招商承建工程。将中山公路展筑至江边,便于水陆衔接。同时筑钢筋三合土码头或丁字形木码头一座,砖墙钢架货仓两座,“以应付现时轮船湾泊,货物起卸寄藏之用。”②港口筑成后,依靠转运贸易带来的盈利及辑私舰的稽查筹集巨款,从而最终实现建设南方大港的梦想。《黄埔港计划》的出台,为之后的黄埔建港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矗伴随着黄埔港区土地登记工作的推进,以及治河会兴办的其它水利工程的完竣,黄埔港①李文邦:《开辟黄埔港计划大纲》,《广东水利》(第四号),第13-14页。②李文邦:《黄埔港计划》(1936年9月),《黄埔港史资料汇编》第三辑(三),第113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民政府财政部有奖债券考述[J]. 高东辉.  中国钱币. 2016(03)
[2]日本在连云港的统制与经营述论[J]. 江沛,张志国.  安徽史学. 2011(06)
[3]港口—腹地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学术研究综述[J]. 樊如森.  史学月刊. 2004(12)
[4]浅析港口经济贡献的比较[J]. 孙峻岩,单敏,贾大山,宁涛.  中国港口. 2004(02)
[5]陈济棠治粤与广东的近代化建设[J]. 周兴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6)
[6]近代黄埔的外资船舶修造业[J]. 马建和.  岭南文史. 1988(01)
[7]黄埔港的变迁[J]. 赵立人,黄伟.  岭南文史. 1986(02)
[8]陈济棠时期广东的经济布局[J]. 吴志辉.  广州研究. 1985(03)

博士论文
[1]近代上海港城关系研究(1843-1937)[D]. 武强.复旦大学 2011
[2]区位优势与自我增强[D]. 王列辉.复旦大学 2007
[3]近代汉口港与其腹地经济关系变迁(1862-1936)[D]. 张珊珊.复旦大学 2007
[4]天津港口贸易与腹地外向型经济发展(1860-1937)[D]. 樊如森.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晚清民国海南贸易与海口港的变迁[D]. 赵思聪.海南师范大学 2019
[2]广东治河处与珠江治理(1914-1929年)[D]. 叶华新.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2018
[3]近代葫芦岛筑港活动及意义(1908-1931)[D]. 刘灿.辽宁大学 2018
[4]近代广州港贸易兴衰与其腹地范围的变迁(1842-1911)[D]. 罗小霞.暨南大学 2008
[5]大连市港城关系研究[D]. 陈航.辽宁师范大学 2006
[6]会安港的兴衰及其历史地位[D]. 林洋.郑州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0503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30503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3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