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生态经济带铁路客运网络结构与空间联系
发布时间:2021-04-04 13:07
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6个节点城市的铁路客运班次数据,运用GIS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研究该地区铁路客运网络的空间形态和特征,并从整体和局部角度对铁路客运网络的空间联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铁路客运网络呈现错综复杂的网络形态,整体上形成"两横三纵"的格局,表现出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核心-外围结构;网络结构具有轴-辐分布的特征,在大于200km的距离区段下呈现空间距离衰减特征;铁路客运网络的整体联系较弱,首位联系具有一定的向心性;局部联系方面,大致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集群为主的四个子群,显示出铁路客运网络联系非均衡的状态。
【文章来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3(03)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节点城市集聚规模强度图
将26个节点城市铁路客运班次联系的O-D数据按照Jenks自然断裂点分级法分为5级,并用ArcGIS软件空间表述出来。从图1可以看出,淮河生态经济带节点城市的铁路客运网络呈现错综复杂、联系密切的网络形态,大致形成以徐州、商丘、蚌埠为中心,呈现向外辐射发散的状态。铁路客运网络形成了以徐州-枣庄-蚌埠、徐州-商丘-蚌埠、蚌埠-宿州-滁州为主的“三角形”结构,西南方向形成以广水-信阳-漯河为主的“三角形”结构,北部方向形成济宁、临沂、菏泽联系密切的“三角形”结构。同时,区域外围的城市网络联系呈现分散状态,网络间连接程度还较低,具有发育的空间。总体来看,淮河生态经济带内的铁路客运网络以交通枢纽城市集聚为主的特征显著,形成以区域中心性城市为主的轴辐式网络结构,大致呈现出“两横三纵”的形态。通过自然断裂点分级法将不同班次数量进行分级显示,可以看出在不同层级上区域城市网络结构的形态。基于铁路客运班次数量划分出的第一层级铁路客运网络结构(图2a),形成了以徐州-蚌埠-滁州、徐州-宿州-蚌埠为主的“三角形”结构,其中还包括了京广线的漯河-驻马店-信阳段、京沪线的枣庄-徐州段以及陇海线的商丘-徐州段。京沪线段沿线城市的铁路联系明显,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内处于优势地位,其沿途效应较强,基于京沪线的城市间铁路客运联系频繁,京广线以及陇海线的途经城市联系也较强。徐州在第一层级中处于区域中心城市,与其它城市联系较为密切,在铁路客运方面表现出了绝对的影响力;蚌埠作为交通枢纽城市,与周边城市的联系也较为密切。总体而言,淮河生态经济带中部区域形成了依托京沪、陇海铁路干线,以区域中心城市徐州、蚌埠为主的“双核”辐射系统,其中西南区域京广线的沿线城市与徐州等地的联系较小,在第一层级空间形态上形成两边分散状态。
通过节点城市间的集聚规模趋势进行模拟分析,能够更直观地看出规模分布特征,利用ArcGIS的趋势分析对集聚规模强度进行分析(图4)。空间趋势呈现中间高、东西低,以及中间高、南北低的状态,中部形成高值区,南北以及东部形成低值区,以徐州为中心的中部形成集聚区域。南北方向上的空间差异较小;东西方向上,下降断面处于东部地区,降低梯度相对于南北方向上较大,说明东部的规模差异较大。通过图4的直观表述,铁路客运网络结构呈现核心-外围格局,形成多中心分布的特征。因此,区域发展的中心应该落在提高外围节点城市的交通通达性方面,以增强整体的空间联系。2. 不同空间距离下铁路客运班次的分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电子商务背景下县域物流的空间联系及其网络结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 刘程军,周建平,蒋建华,储锦超. 地理科学. 2019(11)
[2]经济联系视角下泛长三角网络结构研究[J]. 李影影,黄琪,曹卫东,张宇. 世界地理研究. 2019(01)
[3]基于装备制造业企业的长江经济带网络空间特征研究[J]. 陈博,陆玉麒,潘颖,舒迪.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02)
[4]40年来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变化及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J]. 樊杰,王亚飞. 经济地理. 2019(01)
[5]环长株潭城市群空间联系演变特征与对策研究[J]. 魏国恩,朱翔,贺清云.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09)
[6]中原城市群铁路网络可达性及经济联系格局[J]. 安俞静,刘静玉,李宁,乔墩墩,刘梦丽.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09)
[7]长江经济带城市间的创新联系及其空间结构分析[J]. 马双,曾刚. 世界地理研究. 2018(04)
[8]基于航空客运流的中国城市空间格局与空间联系[J]. 马学广,鹿宇. 经济地理. 2018(08)
[9]基于引力和客运联系的浙江省城镇网络特征[J]. 葛浩然,朱占峰,钟昌标,高立锋,赵威,康珍.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06)
[10]湖北省区域经济联系水平测算与分析[J]. 胡立君,杨振轩,刘斐然. 统计与决策. 2018(03)
本文编号:3118091
【文章来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3(03)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节点城市集聚规模强度图
将26个节点城市铁路客运班次联系的O-D数据按照Jenks自然断裂点分级法分为5级,并用ArcGIS软件空间表述出来。从图1可以看出,淮河生态经济带节点城市的铁路客运网络呈现错综复杂、联系密切的网络形态,大致形成以徐州、商丘、蚌埠为中心,呈现向外辐射发散的状态。铁路客运网络形成了以徐州-枣庄-蚌埠、徐州-商丘-蚌埠、蚌埠-宿州-滁州为主的“三角形”结构,西南方向形成以广水-信阳-漯河为主的“三角形”结构,北部方向形成济宁、临沂、菏泽联系密切的“三角形”结构。同时,区域外围的城市网络联系呈现分散状态,网络间连接程度还较低,具有发育的空间。总体来看,淮河生态经济带内的铁路客运网络以交通枢纽城市集聚为主的特征显著,形成以区域中心性城市为主的轴辐式网络结构,大致呈现出“两横三纵”的形态。通过自然断裂点分级法将不同班次数量进行分级显示,可以看出在不同层级上区域城市网络结构的形态。基于铁路客运班次数量划分出的第一层级铁路客运网络结构(图2a),形成了以徐州-蚌埠-滁州、徐州-宿州-蚌埠为主的“三角形”结构,其中还包括了京广线的漯河-驻马店-信阳段、京沪线的枣庄-徐州段以及陇海线的商丘-徐州段。京沪线段沿线城市的铁路联系明显,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内处于优势地位,其沿途效应较强,基于京沪线的城市间铁路客运联系频繁,京广线以及陇海线的途经城市联系也较强。徐州在第一层级中处于区域中心城市,与其它城市联系较为密切,在铁路客运方面表现出了绝对的影响力;蚌埠作为交通枢纽城市,与周边城市的联系也较为密切。总体而言,淮河生态经济带中部区域形成了依托京沪、陇海铁路干线,以区域中心城市徐州、蚌埠为主的“双核”辐射系统,其中西南区域京广线的沿线城市与徐州等地的联系较小,在第一层级空间形态上形成两边分散状态。
通过节点城市间的集聚规模趋势进行模拟分析,能够更直观地看出规模分布特征,利用ArcGIS的趋势分析对集聚规模强度进行分析(图4)。空间趋势呈现中间高、东西低,以及中间高、南北低的状态,中部形成高值区,南北以及东部形成低值区,以徐州为中心的中部形成集聚区域。南北方向上的空间差异较小;东西方向上,下降断面处于东部地区,降低梯度相对于南北方向上较大,说明东部的规模差异较大。通过图4的直观表述,铁路客运网络结构呈现核心-外围格局,形成多中心分布的特征。因此,区域发展的中心应该落在提高外围节点城市的交通通达性方面,以增强整体的空间联系。2. 不同空间距离下铁路客运班次的分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电子商务背景下县域物流的空间联系及其网络结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 刘程军,周建平,蒋建华,储锦超. 地理科学. 2019(11)
[2]经济联系视角下泛长三角网络结构研究[J]. 李影影,黄琪,曹卫东,张宇. 世界地理研究. 2019(01)
[3]基于装备制造业企业的长江经济带网络空间特征研究[J]. 陈博,陆玉麒,潘颖,舒迪.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02)
[4]40年来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变化及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J]. 樊杰,王亚飞. 经济地理. 2019(01)
[5]环长株潭城市群空间联系演变特征与对策研究[J]. 魏国恩,朱翔,贺清云.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09)
[6]中原城市群铁路网络可达性及经济联系格局[J]. 安俞静,刘静玉,李宁,乔墩墩,刘梦丽.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09)
[7]长江经济带城市间的创新联系及其空间结构分析[J]. 马双,曾刚. 世界地理研究. 2018(04)
[8]基于航空客运流的中国城市空间格局与空间联系[J]. 马学广,鹿宇. 经济地理. 2018(08)
[9]基于引力和客运联系的浙江省城镇网络特征[J]. 葛浩然,朱占峰,钟昌标,高立锋,赵威,康珍.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06)
[10]湖北省区域经济联系水平测算与分析[J]. 胡立君,杨振轩,刘斐然. 统计与决策. 2018(03)
本文编号:31180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3118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