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交通经济论文 >

市域多模式交通网络通勤出行选择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20 04:49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人口迅速聚集,造成特大城市的交通面临巨大的挑战。为解决特大城市客流高峰期的交通问题,地铁、轻轨、BRT在各大城市纷纷新建或扩建,原有道路交通方式不断改良,多元立体化交通体系逐渐完善。然而,如何经济有效地利用它们是目前研究的薄弱环节。由于通勤出行直接导致了城市早、晚高峰,本文从交通运输工具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以特大城市市域通勤为背景,研究了城市居民出行选择行为的建模、算法及实际应用。本论文首先回顾了非集计模型理论的研究现况,系统总结了非集计模型的建模基本思路、经典模型、模型分类和发展沿革,在此基础上选择一种适用于研究市域多模式交通网络中通勤出行选择的Nest Logit模型。本论文进一步对市域多模式通勤交通网络进行研究,用图论的思想将多模式交通网络中的出行链分为在乘链和换乘链,并运用状态变量对节点的不同状态进行标注。通过分析通勤交通的特征,构建多模式通勤交通网络图,并将Nest Logit模型运用于多模式通勤交通网络中。针对上述模型的标定,本文提出了使用牛顿延拓算法求解极大似然函数的办法。通过对上海市市域新城——张江镇通勤出行选择进行实地... 

【文章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市域多模式交通网络通勤出行选择研究


市域通勤交通方式分类图

示意图,示意图,状态,交通方式


哪种类型的换乘是肯定会发生的呢?除了涉及到旅客自身所处的位置还与旅客自身的实践以及习惯有关。为了演示模型的用途,下面定义一系列可能存在的换乘变量,如图3一2所示。在图中每个点均代表一个换乘状态,每个箭头指代一个可能被选择的换乘。特别地,当换乘状态为0时,前面己经提及,仅表示整个行程的起点及终点。图3一2换乘状态改变示意图将换乘状态用数字标注是为了简化并能更快地挑选出最优的换乘方式。比如,尽管状态4和5中的换乘都使用公交车,由于对各自而言优先选择的交通方式不同,他们仍然属于不同的状态。乘客在状态4换乘时可能会认为地铁能更快到达;然而乘客在状态5的时候,他们已经选择了地铁,很可能会选择公交车直接到达目的地。下面来演示i地发生的两种交通方式间的换乘。首先

演示图,次数,学位论文,交通方式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5页n+l次,最大可能换乘次数必须不大于最多允许换乘次数R。图3一3中,并没有考虑最多容许的换乘次数,可以暂时将其设置为一个极大的数。需要注意的是,对实际情况进行标注时,必须限制最大可能的换乘次数和换乘状态才能获得真实换乘行为。比如:一个乘客不会选择三次以上的换乘,也不会在一次出行中使用三种以上的交通方式。两个特殊的节点,出发点(Origin)和终点(Destination),在图3一3中表示为(i,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铁路旅客乘车选择行为及其效用[J]. 史峰,邓连波,霍亮.  中国铁道科学. 2007(06)
[2]基于非集计选择模型的长春市居民出行数据分析[J]. 富晓艳,隽志才,宗芳.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07(05)
[3]我国大城市市域通勤轨道交通供应主体研究[J]. 刘洁,孙有望.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07(06)
[4]一种新的基于Matlab环境的同伦路径跟踪算法[J]. 惠兴杰,李霞,陈一鸣.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5)
[5]基于活动的出行方式选择模型与交通需求管理策略[J]. 宗芳,隽志才.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7(01)
[6]苏州居民通勤出行交通方式选择特征研究[J]. 陈征,周恒,刘英舜.  道路交通与安全. 2006(08)
[7]高速客运专线客流分担率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 何宇强,毛保华,陈团生,杨静.  铁道学报. 2006(03)
[8]Logit模型在广深铁路客流分担率估算中的应用[J]. 谢如鹤,邱祝强,李庆云,王荣华.  中国铁道科学. 2006(03)
[9]巢式Logit交通方式划分模型及求解方法研究[J]. 周建,王树盛,隋水仙.  山东交通学院学报. 2005(04)
[10]离散选择模型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演进评介[J]. 聂冲,贾生华.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5(11)

硕士论文
[1]基于个人决策行为的居住地选择模型及应用研究[D]. 王媛媛.清华大学 2005
[2]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协调研究[D]. 黄文娟.长安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343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36343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8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