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交通经济论文 >

锦州市交通改造项目公众参与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18 17:40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各大、中型城市都面临着城市交通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及如何将城市交通体系更好地转换为城市发展、社区民众服务的问题。为改善城市交通状况,辽宁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对盘锦、锦州、辽阳、抚顺、本溪等城市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为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政策“以人为本”的理念,本项目应世行的要求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引入了公众参与。 随着公民社会的兴起和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公众积极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并推动了公共事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制定有助于增强政府决策与公共需求之间的相互适应性,有助于公众接受政府投资项目的规划,有助于公众帮助政府投资项目的实施,提高项目的透明度,平衡社会各层面的利益,减少项目在制定、实施过程中的矛盾。特别是在公共参与长期缺失的中国,扩大公众参与尤其重要。加强公众参与是推动政府改革和决策民主化、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和有效方法,也是加快政府公共服务方式转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本文以锦州市交通改造项目公众参与机制为例来阐述政府如何通过操作公众参与来科学的影响项目的生命周期,并...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世界银行对公众参与的认识发展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公众参与的相关理论
    2.1 公众参与的定义
    2.2 利益相关者
    2.3 公众参与的主要方法
    2.4 公众参与阶梯理论
    2.5 Thomas的公众参与有效决策模型
    2.6 政府投资项目中的公众参与机理
第3章 锦州市交通改造项目公众参与现状
    3.1 锦州市交通改造项目
        3.1.1 项目背景介绍
        3.1.2 项目内容及建设目标
        3.1.3 项目的组织结构
        3.1.4 项目的实施进度
    3.2 项目中的公众参与
        3.2.1 引入目的
        3.2.2 三轮公众参与咨询服务工作大纲
        3.2.3 公众参与合同的采购
        3.2.4 公众参与方法
        3.2.5 公众参与的调研范围及参与人数
        3.2.6 公众参与实施情况
第4章 锦州市交通改造项目公众参与机制分析与评价
    4.1 用公众参与理论分析
        4.1.1 用优化的公众参与阶梯理论分析
        4.1.2 用Thomas的公众参与有效决策模型分析
    4.2 公众参与样本抽取分析
        4.2.1 确定调查的社区
        4.2.2 公开座谈会样本抽取
        4.2.3 焦点访谈样本抽取
        4.2.4 个体访问样本抽取
        4.2.5 问卷调查样本抽取
    4.3 被调查对象代表性分析
        4.3.1 被访者自然情况
        4.3.2 被访者出行情况
        4.3.3 被访者的代表性
    4.4 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分析
    4.5 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监控
    4.6 实施效果分析
        4.6.1 意见反馈分析
        4.6.2 公众满意度分析
    4.7 公众参与机制评价
第5章 锦州市交通改造项目公众参与机制的经验启示
    5.1 保障公众参与的效率效果
        5.1.1 本项目中保障公众参与的效率效果经验
        5.1.2 经验启示
    5.2 培训利益相关者的意识技能
        5.2.1 本项目中培训利益相关者的意识技能经验
        5.2.2 经验启示
    5.3 开展多种调查方式
        5.3.1 本项目中多元化调查方式的经验
        5.3.2 经验启示
    5.4 意见输入的科学化设计
        5.4.1 本项目中意见输入的科学化设计经验
        5.4.2 经验启示
    5.5 加强信息的公开和反馈
        5.5.1 本项目中信息交流的经验
        5.5.2 经验启示
    5.6 考虑对弱势群体的影响
        5.6.1 本项目中重点关注弱势群体的经验
        5.6.2 经验启示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本文编号:37635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37635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e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