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经营性客货运输驾驶员职业能力评价及应用
发布时间:2017-07-06 02:05
本文关键词:信息化背景下经营性客货运输驾驶员职业能力评价及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道路运输 职业能力评价 经营性客货运输驾驶员 信息化
【摘要】:目前,道路运输从业人员总体素质偏低、职业化程度不高、道路安全事故频发。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道路运输业面临转型与升级发展。道路运输行业是服务型、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业人员是运输服务的提供者、运输安全的保障者及运输市场诚信体系的维护者,推进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发展是实现道路运输行业转型和升级发展的根本保障。而客货运输驾驶员是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化发展决定了整个道路运输从业人员队伍的职业化程度。迫切需要推进客货运输驾驶员的职业化,分级管理就为职业化发展提供了手段。目前得到普遍应用的驾驶员星级管理制度主要考虑绩效,不能体现整体的职业能力水平,分级管理应以客货运输驾驶员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多方面进行的综合职业能力评价为基础。目前客货运输驾驶员职业能力评价的研究还很少,因此,对经营性客货运输驾驶员职业能力评价作系统研究,对于实现分级管理、推动职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客货运输驾驶员现有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得出分级管理及从业行为监测等是推动客货运输驾驶员职业化发展、更好满足道路运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对客货运输驾驶员进行职业能力评价就为其提供了基础和依据。其次,在明确职业能力评价重要性的基础上,构建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最终得到个体因素、职业技能及职业道德三个维度上8个指标的指标体系。再次,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确定评价机制,在评价方法中,用AHP法并借助yaahp软件得到指标权重;参考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制定了一个初步的评价标准表,作为评价标准制定的参考范例;选定行业协会作为评价主体;明确数据来源于道路运政系统、企业平台及交警部门等。最后,设计了以职业能力评价为中心的客货运输驾驶员管理信息系统,详细描述了系统架构,功能模块及职业能力评价作为最重要模块在系统内的实现流程,同时,在功能的设计中体现了评价结果的应用:监测队伍结构、丰富过程管理手段、完善薪酬形成机制。
【关键词】:道路运输 职业能力评价 经营性客货运输驾驶员 信息化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U492;F5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4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9-11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研究内容11
- 1.3 研究方案11-12
- 1.3.1 研究方法11
- 1.3.2 技术路线11-12
- 1.4 论文创新点12-14
- 第二章 基本理论及研究综述14-19
- 2.1 职业及职业能力14-15
- 2.1.1 职业内涵14
- 2.1.2 职业能力14-15
- 2.2 职业能力评价15-18
- 2.3 研究评述18-19
- 第三章 经营性客货运输驾驶员管理实践与需求分析19-25
- 3.1 国外经营性客货运输驾驶员管理实践19-20
- 3.2 我国经营性客货运输驾驶员管理实践20-22
- 3.3 经营性客货运输驾驶员的管理需求分析22-24
- 3.4 小结24-25
- 第四章 经营性客货运输驾驶员职业能力指标体系构建25-37
- 4.1 指标选取原则25
- 4.2 指标选取25-36
- 4.2.1 指标选取流程25-26
- 4.2.2 驾驶行为特性分析26-29
- 4.2.3 职业特性分析29-30
- 4.2.4 指标分析说明30-34
- 4.2.5 指标筛选34-36
- 4.3 小结36-37
- 第五章 经营性客货运输驾驶员职业能力评价机制37-45
- 5.1 评价方法37-42
- 5.1.1 常用的评价方法37
- 5.1.2 层次分析法37-40
- 5.1.3 问卷设计40
- 5.1.4 确定权重40-42
- 5.2 评价标准42
- 5.3 数据来源42-43
- 5.4 评价主体43-44
- 5.5 小结44-45
- 第六章 经营性客货运输驾驶员管理信息系统设计45-53
- 6.1 功能定位45-50
- 6.1.1 基础交换功能45-47
- 6.1.2 职业能力评价47-48
- 6.1.3 信息发布与查询48-49
- 6.1.4 从业人员队伍监管与决策支持49-50
- 6.2 系统架构50-52
- 6.3 小结52-53
- 结论及展望53-55
- 参考文献55-58
- 附录58-63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3-64
- 致谢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辛德胜,林晓珑,卢云华;驾驶员动视力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及检测系统的研究[J];汽车工程;1998年03期
,本文编号:5243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524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