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道路客运交通低碳发展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4 03:18
本文关键词:北京市道路客运交通低碳发展路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客运交通碳排放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 情景分析 低碳交通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所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各国对于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过快增长采取积极的措施,低碳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客运交通相对发达各种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故本文对北京市道路客运交通低碳发展进行研究,,首先对北京市道路客运交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并利用LMDI分解法对影响北京市道路客运交通碳排放量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ξ1ο2005-2012年北京市道路客运交通碳排放量增长迅速,从2005年的871万吨上升到2012年的1480.5万吨,上升幅度比较明显,达到69.98%ξ2ο私家车出行所带来的碳排放是近年来北京市道路客运交通碳排放的最主要组成部分,约占70%,而公共交通所带来的碳排放仅占20%左右,出租车和其他出行方式带来的碳排放占道路客运交通碳排放的10%左右ξ3ο日均出行总量的增加机动化出行比例的提高是引起2005-2010年期间北京市道路客运交通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 利用情景分析法,设置4种不同情景,对北京市2015年道路客运交通碳排放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ξ1ο日均出行量增加将会是引起2012-2015年期间北京市道路客运交通碳排放的最主要的因素,出行距离的增加也会使得北京市道路客运交通碳排放增加,但影响大小没有日均出行量明显ξ2ο机动化出行比例的降低私家车出行比例的下降以及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的上升则将助于未来北京市道路客运交通碳排放的下降ξ3ο当日均出行量为4050万人次时,交通出行方式结构的改善可以为2015年北京市客运交通节省251.46万吨碳排放;而当日均出行量为4425万人次时,则可以节省274.76万吨碳排放 最后,根据研究结果,从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利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合理引导私家车使用这两方面对北京市道路客运交通低碳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客运交通碳排放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 情景分析 低碳交通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734;F572.8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8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0-11
- 1.2 低碳交通的含义11-12
- 1.3 文献综述12-16
- 1.3.1 对影响我国碳排放因素分析12-13
- 1.3.2 基于国家层面对交通碳排放分析13-14
- 1.3.3 基于地区层面对交通碳排放进行研究14-16
- 1.4 文章结构和技术路线图16-18
- 第2章 北京市交通发展现状及交通低碳发展存在的问题18-31
- 2.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状况18-22
- 2.1.1 城市道路建设18-19
- 2.1.2 轨道交通建设19-20
- 2.1.3 公交客运枢纽的建设20-21
- 2.1.4 公共自行车网点建设21-22
- 2.2 机动车辆使用状况22-24
- 2.2.1 机动车保有量22-23
- 2.2.2 机动车租赁23
- 2.2.3 机动车维修23-24
- 2.3 居民出行方式24-26
- 2.3.1 出行量与出行结构24-25
- 2.3.2 出行目的25-26
- 2.4 交通运输部门用能现状26-28
- 2.4.1 北京市交通用能总量呈增加趋势26-27
- 2.4.2 交通运输部门能耗比重呈快速增加趋势27-28
- 2.5 北京市低碳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28-31
- 2.5.1 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28
- 2.5.2 城市建设和道路规划不合理28-29
- 2.5.3 电动汽车推广受阻29-31
- 第3章 北京市道路客运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31-38
- 3.1 北京市道路客运交通碳排放测算及数据来源31-33
- 3.1.1 交通碳排放测算方法31-32
- 3.1.2 数据说明及来源32-33
- 3.2 各种交通方式碳排放量的比较33-38
- 3.2.1 北京市居民出行交通碳排放33-34
- 3.2.2 研究方法34-36
- 3.2.3 北京市道路客运交通 LMDI 分解结果36-37
- 3.2.4 结果分析37-38
- 第4章 北京市道路客运交通碳排放预测及分析38-41
- 4.1 情景的设定及依据38-40
- 4.2 结果的分析与比较40-41
- 第5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41-45
- 5.1 结论41
- 5.2 政策建议41-44
- 5.2.1 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41-43
- 5.2.2 利用经济和行政手段合理引导私家车的使用43-44
- 5.3 本文不足与展望44-45
- 参考文献45-4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49-50
- 致谢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洁行;沈悦林;龚勤;卢亚萍;;杭州的低碳城市交通实践与发展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12期
2 苏城元;陆键;徐萍;;城市交通碳排放分析及交通低碳发展模式——以上海为例[J];公路交通科技;2012年03期
3 苏涛永;张建慧;李金良;倪颖;;城市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来自京津沪渝面板数据的证据[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1年05期
4 滕欣;李健;刘广为;;中国碳排放预测与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5 于灏;杨瑞广;张跃军;汪寿阳;;城市客运交通能源需求与环境排放研究——以北京为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6 曲艳敏;白宏涛;徐鹤;;基于情景分析的湖北省交通碳排放预测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年10期
7 沈满洪;池熊伟;;中国交通部门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分析[J];江淮论坛;2012年01期
8 李晔;包th;王显璞;;低碳交通体系的内涵、构建战略及路径[J];建设科技;2011年17期
9 黄宇;吴晓煦;;武汉市道路交通业CO_2排放与减排潜力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2012年06期
10 张旺;周跃云;;北京与主要世界城市低碳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2年04期
本文编号:6704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670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