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交通经济论文 >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多中心大都市区协同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5 11:45

  本文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多中心大都市区协同发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多中心 居住-就业空间关系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城市通勤 协同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超大城市及特大城市在城市规模和发展路径等方面的问题备受关注。近年来,我国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发展较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与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也日益紧密,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同时,随着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出现,对于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功能疏散等问题的探讨和分析日渐增多,依托城市轨道交通引导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城市功能合理布局,成为我国城市化实践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论文以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大都市区化发展趋势以及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需求为背景,基于我国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城市问题,以及在空间结构上呈现的分散化及多中心化等特点和经济现象,将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相互作用关系作为论文的研究对象。论文基于集聚经济理论、区位选择理论以及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等理论构建研究框架,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提升经济活动空间配置效率和空间组织绩效的内在机制,并从轨道交通网络属性和技术经济特性出发,围绕大都市区在形态和功能两个层面的多中心发展,探讨轨道交通系统与多中心大都市区的协同发展问题。论文总结国外典型大都市区多中心结构的形成及演化机制,以及轨道交通系统与多中心结构协同发展经验,借助GIS等软件,对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北京市的人口和产业空间格局进行识别,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结论可以为我国的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议和理论支持。论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引论,包括论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引论提出论文所研究的经济学问题,对研究中相关的概念进行辨析和界定,概述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并对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进而奠定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空间。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共五章。第三章,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多中心都市区协同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大都市区的形成及空间结构演化进行集聚经济分析,总结大都市区多中心演化的内在动力和演化路径,基于轨道交通车站、线路和路网的网络化属性分析轨道交通系统与多中心大都市区的协同发展机制。第四章到第六章,分别从轨道交通引导大都市区空间结构多中心发展、轨道交通引导大都市区功能布局多中心发展以及轨道交通系统与多中心大都市区空间格局的适应性三个方面展开系统性分析。第七章以北京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并对北京市居住-就业空间格局的多中心发展特点进行识别,并针对北京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存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结论和研究展望。总结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结论,指出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结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论文将大都市区作为研究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的空间范围,提出大都市区多中心格局是兼顾集聚经济规模和集聚经济效率的空间组织形式,是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城市功能复合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大都市区更能体现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的紧密联系和一体化发展的现实特点,是进行劳动分工和产业布局更为合理的空间尺度,以大都市区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空间单元和主要推动力量,能够实现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空间配置效率和空间组织绩效的提高和优化;另一方面,大都市区的多中心化发展并不是人口、产业和功能在多个地理位置上的简单分布,而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基于大都市区整体绩效提升而对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的统筹分工与布局优化。其次,论文构建了轨道交通系统与多中心大都市区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总结大都市区多中心演化内在动力机制和演化路径的基础上,论文进一步指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和完善能够拓展经济活动的空间范围,扩大就业市场范围,深化分工。同时,轨道交通系统能够引导城市功能网络化布局,从而在多个节点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维持就业市场的完整性。再次,通过总结东京、巴黎等典型大都市区的发展经验,论文指出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网络属性和技术经济特性,实现多种轨道交通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与配合,是轨道交通与多中心大都市区协同发展的基础。轨道交通车站应该成为交通节点功能与城市功能节点相互匹配的空间载体,而多种轨道交通方式应该在更具技术经济优势的区域合理布局。最后,论文对北京市人口、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总结,指出北京市已经呈现出多中心发展的趋势,但是中心城区就业(次)中心的影响力更为显著。同时,北京中心城区对周边区域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构建完善的轨道交通系统支撑并引导北京市的空间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地铁建设,扩大规模,提高交通枢纽与高密度功能区的空间匹配,在外围地区提高通勤铁路建设规模,发挥通勤铁路运量大、速度快、站间距较大等优势。
【关键词】:多中心 居住-就业空间关系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城市通勤 协同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572.3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8
  • ABSTRACT8-19
  • 1 绪论19-35
  • 1.1 问题的提出19-24
  • 1.1.1 研究背景19-22
  • 1.1.2 研究对象22-23
  • 1.1.3 研究意义23-24
  • 1.2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24-32
  • 1.2.1 相关概念辨析24-31
  • 1.2.2 研究范围界定31-32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32-35
  • 1.3.1 主要研究内容32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32-35
  • 2 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化的相关研究综述35-69
  • 2.1 理论基础35-47
  • 2.1.1 集聚经济理论35-39
  • 2.1.2 区位理论39-44
  • 2.1.3 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理论44-47
  • 2.2 大都市区形成与空间结构演化的相关研究47-60
  • 2.2.1 大都市区的形成47-52
  • 2.2.2 大都市区多中心发展模式52-59
  • 2.2.3 大都市区内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功能布局59-60
  • 2.3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大都市区多中心演化的相关研究60-66
  • 2.3.1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大都市区经济发展60-62
  • 2.3.2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对多中心结构的引导与支撑62-64
  • 2.3.3 多中心大都市区职住空间关系与交通需求64-66
  • 2.4 文献评述与研究空间66-67
  • 2.5 本章小结67-69
  • 3 城市轨道交通与多中心大都市区协同发展的分析框架69-87
  • 3.1 大都市区的形成与边界:基于集聚经济理论的分析69-73
  • 3.1.1 集聚经济理论与大都市区形成69-70
  • 3.1.2 就业市场有效规模与大都市区边界70-71
  • 3.1.3 考虑交通改善的大都市区边界分析71-73
  • 3.2 大都市区多中心演化的理论分析73-81
  • 3.2.1 多中心大都市区的内涵73-76
  • 3.2.2 大都市区多中心发展的演化路径76-78
  • 3.2.3 大都市区多中心演化的动力机制78-81
  • 3.3 轨道交通网络与大都市区空间组织协同发展的机制分析81-85
  • 3.3.1 轨道交通与多中心大都市区协同发展的内在机制81-82
  • 3.3.2 轨道交通站点是多中心结构的重要节点82-83
  • 3.3.3 轨道线路是经济活动和城市功能空间集散的必要条件83-84
  • 3.3.4 轨道交通网络是大都市区多中心化发展的支撑框架84-85
  • 3.5 本章小结85-87
  • 4 轨道交通引导多中心空间结构形成的内在机制分析87-99
  • 4.1 大都市区居住-就业空间关系演化87-93
  • 4.1.1 大都市区居住-就业空间结构:从单中心到多中心87-90
  • 4.1.2 多中心结构形成对居住-就业空间关系的影响90-92
  • 4.1.3 居住-就业空间关系与通勤联系92-93
  • 4.2 多中心大都市区居住-就业空间关系与通勤出行需求93-96
  • 4.2.1 多中心大都市区通勤出行的特点93-95
  • 4.2.2 多中心结构对通勤效率的影响95-96
  • 4.3 轨道交通影响居住-就业空间格局的内在机制96-98
  • 4.3.1 轨道交通改善通达性扩展经济主体选址范围96
  • 4.3.2 轨道交通改善可达性影响土地及住房价格96-97
  • 4.3.3 轨道交通对出行方式的影响97-98
  • 4.4 本章小结98-99
  • 5 轨道交通引导大都市区功能多中心演化发展99-115
  • 5.1 多中心都市区城市功能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99-107
  • 5.1.1 多中心都市区功能空间重构的内在动力99-101
  • 5.1.2 多中心都市区城市功能结构演变的特点101-107
  • 5.2 轨道交通导向下大都市区功能分工与空间重构107-110
  • 5.2.1 轨道交通网络拓展功能分工的空间范围107-109
  • 5.2.2 轨道交通网络强化功能空间联系109-110
  • 5.3 轨道交通网络节点与大都市区功能节点的协同发展110-113
  • 5.3.1 轨道交通站点功能复合化与城市交通综合体的发展110-112
  • 5.3.2 轨道交通沿线新城的网络节点功能112-113
  • 5.4 本章小结113-115
  • 6 轨道交通网络与多中心都市区网络化发展的适应性分析115-139
  • 6.1 不同轨道交通网络模式引导的多中心结构115-127
  • 6.1.1 轨道交通网络基本形态115-116
  • 6.1.2 法国巴黎:辐射状网络与多中心结构发展116-122
  • 6.1.3 日本东京:“环线+放射线”与多中心格局122-127
  • 6.2 多种轨道交通方式支撑都市区圈层式发展127-133
  • 6.2.1 轨道交通方式的技术经济特性128-130
  • 6.2.2 地铁网络提高大都市区内部通达性130-131
  • 6.2.3 通勤铁路实现多中心结构在新城的延展131-133
  • 6.3 国外经验借鉴与启示133-136
  • 6.3.1 城市轨道交通是提高多中心大都市区空间绩效的必然选择134
  • 6.3.2 构建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满足多中心结构的交通需求134-135
  • 6.3.3 提高轨道交通站点开发力度促进TOD模式135-136
  • 6.3.4 多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是轨道交通发挥优势的保障136
  • 6.4 本章小结136-139
  • 7 北京市轨道交通与空间结构多中心化发展139-155
  • 7.1 北京市空间结构多中心发展趋势139-147
  • 7.1.1 人口规模与空间布局139-142
  • 7.1.2 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142-146
  • 7.1.3 北京居住-空间格局的特点146-147
  • 7.2 北京市轨道交通与职住空间格局的互动发展147-154
  • 7.2.1 北京城市通勤交通出行特点147-150
  • 7.2.2 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情况150-152
  • 7.2.3 北京轨道交通与空间演化发展的现存问题152-153
  • 7.2.4 对策建议153-154
  • 7.3 本章小结154-155
  • 8 结论155-161
  • 8.1 主要工作与研究结论155-158
  • 8.1.1 论文的主要工作155-156
  • 8.1.2 主要研究结论156-158
  • 8.2 研究的创新点与待研究问题158-161
  • 8.2.1 研究的创新点158-159
  • 8.2.2 待研究问题159-161
  • 参考文献161-173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73-177
  • 学位论文数据集17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宗刚;陈先婷;;不同类型站点停运对北京地铁网络的影响[J];北京社会科学;2016年03期

2 贺方会;张杰;;现代有轨电车新区发展适用性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16年01期

3 刘欢;张景秋;;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的办公集聚区空间联系研究——以北京CBD和金融街为例[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1期

4 于晓萍;赵坚;;城市轨道交通与多中心大都市区空间经济绩效优化——东京通勤铁路发展的经验借鉴[J];经济问题探索;2016年01期

5 阎宏;孙斌栋;;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能耗绩效——基于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实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5年12期

6 于晓萍;;首尔市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管理模式的经验借鉴与启示[J];综合运输;2015年08期

7 于晓萍;;通勤铁路在多中心大都市区空间结构优化中的作用[J];综合运输;2015年04期

8 赵渺希;钟烨;徐高峰;;中国三大城市群多中心网络的时空演化[J];经济地理;2015年03期

9 赵坚;;坚持底线思维破解发展大都市区的体制障碍[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10 林昶;孙世超;;基于公交IC卡数据的城市空间活动多中心性[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S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荣朝和;;建设跨市域轨道通勤圈 促京津冀一体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盛来芳;基于时空视角的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耦合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2 李霞;城市通勤交通与居住就业空间分布关系——模型与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嘉启;日本大都市圈考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780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6780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b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