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云模型的北极东北航道通航环境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6 05:11
本文关键词:基于云模型的北极东北航道通航环境评价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北极海冰消融速度加快,北极航道的通航预期逐渐临近。东北航道作为北极航道中一条重要的航线,其开通将大大缩减我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的航程,并为我国带来巨大的战略价值和商业利益。自1997年一艘芬兰船首次试水北极东北航道,近几年穿越东北航道的商船逐渐增多,东北航道作为连接亚欧交通新干线的雏形已经显现。2009年通过东北航道的商船只有2艘,2010也只有6艘,到2011年通过该航道的商船数量达到34艘,2012年增长到46艘,2013年已有包括中远“永盛轮”在内的372艘船舶成功穿越东北航道。东北航道通航环境状况是影响其能否实现商业利用和船舶航行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以北极东北航道为研究对象,对其通航环境进行分析评价。 本文首先对东北航道的概况进行了简介,然后重点分析了影响东北航道通航环境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东北航道通航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选用云模型评价法对东北航道的通航环境进行评价分析。为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将整条东北航道划分了五段,并对每一航段的通航环境进行评价分析,同时对不同航段的通航环境进行对比,从而找出限制东北航道通航的主要航段,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东北航道通航环境进行评价。本文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对影响东北航道通航环境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全面完整的分析,然后从气象、水文、航道与海峡状况、交通管制环境、助航设施及信息情报环境、地缘政治环境六个方面构建了东北航道通航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2)按照东北航道途径的北冰洋五个边缘海将整条东北航道划分成五段:巴伦支海—尤戈尔海峡航段、喀拉海一维利基茨基海峡航段、拉普捷夫海—桑尼科夫海峡航段、东西伯利亚海—德朗海峡航段、楚科奇海—白令海峡航段。同时采用云模型方法对每条航段的通航环境进行分析评价,并对影响各航段的通航环境因素进行了横向对比。
【关键词】:东北航道 通航环境 云模型 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U697;F55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6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13-16
- 第2章 北极东北航道概述16-29
- 2.1 北极航道划分16-17
- 2.2 东北航道与北方海航道17-26
- 2.2.1 北方海航道途径的海域19-21
- 2.2.2 北方海航道的重要海峡21-26
- 2.3 东北航道探索史和通航现状26-29
- 2.3.1 东北航道探索历史26-27
- 2.3.2 东北航道通航现状27-29
- 第3章 北极东北航道通航环境分析29-46
- 3.1 通航与通航环境29
- 3.2 东北航道通航环境特点29-31
- 3.3 东北航道通航环境影响因素分析31-46
- 3.3.1 气象环境31-33
- 3.3.2 水文环境33-38
- 3.3.3 航道与海峡状况38-40
- 3.3.4 交通管制环境40-41
- 3.3.5 助航设施及信息情报环境41-44
- 3.3.6 地缘政治环境44-46
- 第4章 北极东北航道通航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46-52
- 4.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46-47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47-52
- 4.2.1 气象环境指标48-49
- 4.2.2 水文环境指标49
- 4.2.3 航道与海峡状况指标49-50
- 4.2.4 交通管制环境指标50
- 4.2.5 助航设施及信息情报环境指标50-51
- 4.2.6 地缘政治环境指标51-52
- 第5章 北极东北航道通航环境评价52-72
- 5.1 评价方法的选择52
- 5.2 云模型理论概念52-58
- 5.2.1 云模型的定义52-53
- 5.2.2 云模型的相关概念53-56
- 5.2.3 基于云模型的各航段通航环境评价模型的构建56-58
- 5.3 基于云模型的北极东北航道通航环境评价58-72
- 5.3.1 北极东北航道通航环境指标体系权重确定58-61
- 5.3.2 东北航道通航环境评价分析61-72
- 结论与展望72-74
- 结论72-73
- 展望73-74
- 参考文献74-78
- 附录 云模型综合评价的MATLAB程序78-89
- 致谢8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升生;;挪威的北极战略[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李振福;闵德权;;北极航线地缘政治格局的人工鱼群模糊聚类分析[J];地理科学;2011年01期
3 李振福;李娜;闫力;尚姝;李虹;李漪;马书孟;;北极航线通航环境分析[J];港口经济;2012年10期
4 张仕斌;许春香;安宇俊;;基于云模型的风险评估方法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5 李振福;;北极航线地缘政治格局演变趋势分析[J];航海技术;2010年06期
6 顾维国;肖英杰;;北冰洋海冰变化与船舶通航的展望[J];航海技术;2011年03期
7 管清蕾;郭培清;;俯瞰北方航道(上)[J];海洋世界;2008年10期
8 管清蕾;郭培清;;俯瞰北方航道(下)[J];海洋世界;2008年11期
9 郭培清;管清蕾;;东北航道的历史与现状[J];海洋世界;2008年12期
10 魏立新;张占海;;北极海冰变化特征分析[J];海洋预报;2007年04期
,本文编号:7398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739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