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交通经济论文 >

高铁区域生态原貌评价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5 11:35

  本文关键词:高铁区域生态原貌评价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速铁路 生态原貌 环境评价 生态退化


【摘要】:高铁建设项目具有规模庞大、封闭狭长、点(区域)多线长、建设和运营(80~100年以上)时间长、一次性或单件性的特点,,高铁路域(宽15~20m,长数百或数千公里)区域(线路中心两侧300m或更宽,边界是灰色模糊的)生态环境系统具有动态性、不确定性、非平衡性、突变性等典型的复杂系统非线性特点,本论文拟在获取路域区域不同环境生态原貌信息资料后,应用复合生态系统原理、生态学、环境科学、系统科学等理论和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根据所收集数据的性质、质量和数量等,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等方法,对路域原生态系统、区域生态环境的生态原貌进行综合多目标、多属性、多层次复杂系统评价分析,建立高铁路域生态本底评价指标体系和高铁路域退化生态系统诊断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选取长沙到益阳的城际铁路建设项目,对该高铁路域生态原貌信息进行整理、验证本论文所建立的生态原貌诊断评价指标体系和高铁路域退化生态系统诊断评价指标体系是否正确。 该论文通过研究,揭示了高铁路域自然生态自身平衡的演变规律,可以使人们正确认识到高铁建设运营与自然生态原貌、生态破坏和恢复等之间的平衡关系,对保护自然生态的多样性和完整性,建设高效和谐的路域复合生态系统,实现社会—生态—经济大系统的可持续良性循环、平衡及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高速铁路 生态原貌 环境评价 生态退化
【学位授予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826;F532.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1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9-10
  • 1.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0
  • 1.3 拟达到的研究目标10-11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6
  • 2.1 国内研究现状11-13
  • 2.2 国外研究现状13-16
  • 第三章 高铁路域生态本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16-27
  • 3.1 路域区域生态系统的定义16-17
  • 3.2 高铁路域生态本底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原则17
  • 3.3 高铁路域生态本底评价指标的筛选17-20
  • 3.3.1 原始指标和变量的收集17-18
  • 3.3.2 原始指标和变量的筛选18-20
  • 3.4 高铁路域生态本底的分类及评价20-27
  • 3.4.1 原始数据的量化21
  • 3.4.2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21-22
  • 3.4.3 主成分分析22
  • 3.4.4 聚类分析法22-25
  • 3.4.5 选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的依据25-27
  • 第四章 高铁路域退化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7-37
  • 4.1 路域区域退化生态系统的定义27
  • 4.2 高铁路域退化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原则27-28
  • 4.3 高铁路域退化生态系统评价指标的筛选28-29
  • 4.4 高铁路域退化生态系统评价的方法29-35
  • 4.5 退化程度诊断策略与流程35-37
  • 第五章 实证分析37-62
  • 5.1 调查区基本情况37-43
  • 5.1.1 项目基本情况37-38
  • 5.1.2 影响生态环境的工程活动简述38-39
  • 5.1.3 项目所经地区的自然概况39-41
  • 5.1.4 区域环境质量概况41-43
  • 5.2 生态本底类型调查43-44
  • 5.3 生态原貌评价44-62
  • 5.3.1 生态本底评价44-58
  • 5.3.2 生态退化评价58-62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62-64
  • 6.1 结论62
  • 6.2 展望62-64
  • 参考文献64-67
  • 致谢67-68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易跃明;梁戈夫;;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在财务诊断中的比较[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年05期

2 项卫东,郭建,魏勇,张金池;高速公路建设对区域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3 徐彩琳,李自珍;干旱荒漠区人工植物群落演替模式及其生态学机制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9期

4 于云江,林庆功,郜永贵,丘明新,刘家琼;从植被演替和抗风性研究包兰线沙坡头段人工植被稳定性[J];自然资源学报;2002年01期

5 陈晓斌;陆剑;袁剑刚;杨中艺;;道路交通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08期



本文编号:7977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7977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0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