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网络下的长三角旅游交通格局及联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铁网络下的长三角旅游交通格局及联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铁 交通格局 旅游经济联系 空间格局 长三角
【摘要】:以长三角区域16个城市之间的最短旅行时间和运营频次及2010—2012年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数为基础数据,通过可达性、赫希曼—赫芬达尔、集中化等指标测度高铁网络下区域铁路旅游交通可达性和交通流的空间格局。利用高铁下区域城市之间的最短旅行时间修正引力模型,综合测度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总量、方向,识别高铁网络下的长三角旅游经济联系格局。结果表明:1高铁网络的建设完善,整体提升各城市的旅游交通可达性,产生了区位叠加、时空收敛的效应,可达性空间格局趋于均衡。区域铁路交通流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以上海为中心北翼较密集南翼较稀疏的特征,北翼交通门户功能突出,上海为连接南北翼的枢纽,南翼得到高铁交通流的补给,交通功能提升。2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呈现出上海为主核心,南京、杭州为副核心的特征。总量上呈现出上海为中心北密南疏的特征。方向上呈现出核心城市指向性和空间区位邻近指向性的特征。研究表明,高铁网络下长三角旅游经济发展呈现出上海为主核心,南京、杭州为副核心,南北两翼各自相互抱团的空间分布特征,构成"一主两副双翼"的经济格局。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 高铁 交通格局 旅游经济联系 空间格局 长三角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230631)
【分类号】:F592.7;F532.8
【正文快照】: 2008年京津城际高速铁路的开通,拉开中国高(区域高铁网络)的研究较少。交通条件是驱动城市速铁路快速发展的序幕。2008年至今,中国高速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推动区域经济格局演化的外路的营业里程从672km增加至9 356km,占铁路营部拉动力。高铁的出现改变区域城市铁路交通流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承良;余瑞林;熊剑平;曾菊新;;武汉都市圈路网空间通达性分析[J];地理学报;2009年12期
2 彼得·波尔;周静;;高速铁路车站周边地区城市开发管理:四个欧洲城市的经验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1年03期
3 于涛;陈昭;朱鹏宇;;高铁驱动中国城市郊区化的特征与机制研究——以京沪高铁为例[J];地理科学;2012年09期
4 陆林;;都市圈旅游发展研究进展[J];地理学报;2013年04期
5 陈睿山;叶超;蔡运龙;;区域经济联系测度方法述评[J];人文地理;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斌涛;陶和平;刘邵权;史展;郭仕利;;山区交通通达度测度模型与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6期
2 白永平;陈博文;吴常艳;;关中—天水经济区路网空间通达性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6期
3 陈园园;李宁;丁四保;;城市群空间联系能力与SOM神经网络分级研究——以辽中南城市群为例[J];地理科学;2011年12期
4 黄晓燕;曹小曙;李涛;;海南省区域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关系[J];地理研究;2011年06期
5 王丽;曾辉;;深圳市道路网络结构特征的成因及其景观格局效应[J];地理研究;2012年05期
6 沈惊宏;陆玉麒;兰小机;刘德儿;;区域综合交通可达性评价——以安徽省为例[J];地理研究;2012年07期
7 刘承良;曾菊新;颜琪;;武汉城市圈空间演变的社会经济机制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04期
8 黄翌;李陈;欧向军;汪云甲;李效顺;;城际“1小时交通圈”地学定量研究——以上海主城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3年02期
9 白永平;吴常艳;陈博文;;复杂地形区域通达度模拟和分析——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年01期
10 梅志雄;徐颂军;欧阳军;;珠三角公路通达性演化及其对城市潜力的影响[J];地理科学;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姚士谋;李广宇;燕月;陈爽;陈振光;;我国特大城市协调性发展的创新模式探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崔鹃鹃;;城际铁路对城镇空间格局的影响——以昆山市巴城镇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胜男;城镇化进程中洛阳市区开放空间系统的分析与优化[D];河南大学;2010年
2 沈惊宏;改革开放以来泛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3 刘承良;城乡路网的空间复杂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郑广建;交通基础设施、空间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协调[D];浙江大学;2014年
5 姚国荣;旅行社联盟动机、伙伴选择与治理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
6 苏亚艺;基于房价梯度的城市居住功能疏解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7 余凤龙;发达地区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行为特征与影响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玲玲;商丘市区绿色开放空间主客观认知及其优化[D];河南大学;2011年
2 李星星;中山地区乡村路网通达性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3 冯立新;交通方式对跨界旅游区景区可达性影响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艺;高速铁路对民航运营的影响分析与实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5 李立;低碳公共交通系统对城市游憩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6 姜漫;市民出游的高铁选乘动机、阻碍与意向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7 杜海涛;京沪高铁对山东经济社会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8 达福文;兰州市公共交通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可达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9 阎欣;城际交通发展规划对厦漳泉大都市区经济社会空间格局影响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10 李秋芳;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立体交通通达性模型及其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雪花;郭怀成;张宏伟;;区域经济联系强度的分形特征分析及其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2 吴殿廷,朱青;区域定量划分方法的初步研究——兼论用断裂点理论进行区域划分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3 王欣;吴殿廷;王红强;;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定量计算[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3期
4 孔凡娥;周春山;;广州城市腹地划分及变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4期
5 张庭伟;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J];城市规划;2001年07期
6 周一星;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论[J];城市规划;1998年02期
7 王德,刘锴,耿慧志;沪宁杭地区城市一日交流圈的划分与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05期
8 朱英明,于念文;沪宁杭城市密集区城市流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1期
9 邹仁爱,陈俊鸿,陈绍愿;旅游地群落:区域旅游空间关系的生态学视角[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4期
10 肖光明;;珠江三角洲九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星;兰州旅游中心城市建设的构想[J];丝绸之路;1998年03期
2 董志文,盛红;旅游中心城市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功能研究[J];海岸工程;2002年01期
3 程晓明,邓龙刚;对旅游中心城市主导作用的认识——兼析万州如何建设为三峡库区旅游服务中心[J];中国三峡建设;2002年05期
4 刘德江;;延安旅游的红色路——访延安旅游局局长吕少敏[J];中华民居;2009年02期
5 贾玉琴;王红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旅游城镇的布局研究[J];小城镇建设;2008年09期
6 张仁开;;旅游小镇:小城镇建设的创新模式——兼论上海郊区旅游小镇的发展策略[J];小城镇建设;2007年07期
7 陈咏梅;范雪蓉;;基于空间相互作用模型的厦门旅游开发探析[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8 董志文,李平,阎冬平;关于设立青岛海洋(旅游)节的建议[J];海岸工程;1999年02期
9 殷平;;高速铁路与区域旅游新格局构建——以郑西高铁为例[J];旅游学刊;2012年12期
10 罗希;;《拉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J];城市规划通讯;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艳红;何佳梅;;以提升乡村旅游为契机,统筹城乡旅游和谐发展[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朱忠芳;;省会旅游中心城市功能研究——以福州市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徐速;;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旅游合作与发展探讨[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于杰;孙瑛;王兴杰;武京军;;济南市旅游产业核心竞争能力研究[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吴左宾;黄嘉颖;;基于拓扑空间分析的旅游交通结构优化研究——以渭南市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陈旭霞;;在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中开发民俗休闲旅游产品[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8(下)[C];2008年
7 杨国良;;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现状及变化趋势[A];区域旅游开发与黔中旅游经济发展[C];2000年
8 吴殿廷;卢宏升;卢云亭;;西部地区旅游开发基本问题探讨[A];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二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琼达;;探析拉萨旅游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体系建设[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王立东;;城乡一体化与京郊旅游发展[A];城乡一体化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2首都论坛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嘉铭;壮大旅游产业 打造旅游品牌[N];太原日报;2005年
2 王时勤;建设东北亚旅游中心城市[N];沈阳日报;2008年
3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 王衍用 李鹏学;高铁沿线旅游城市的旅游发展对策研究[N];中国旅游报;2011年
4 ;大力推进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建设 把美丽武汉打造成国家旅游中心城市[N];长江日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余小乔;蚌埠旅游 开启蝶变之路[N];蚌埠日报;2013年
6 曹巧红;武汉重金支持旅游中心城市建设[N];中国旅游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贾海丽;京津冀共塑区域旅游品牌[N];河北经济日报;2014年
8 记者 孙云合;省政协现场督办重点提案 推进吉首市武陵山片区旅游中心城市建设[N];团结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许成宽;合肥:向旅游中心城市迈进[N];安徽经济报;2005年
10 ;推动安徽旅游中心城市奋力崛起[N];安徽日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时朋飞;武汉市构建“中三角”旅游中心城市的条件及其评价[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方敦礼;区域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及其一体化发展路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3 钱天鹏;重庆作为长江上游旅游中心城市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郑秀娟;陕西省旅游中心城市体系构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振国;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6 宋河有;基于全省旅游中心城市定位的郑州旅游业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7 周艳芳;福州建设海峡西岸旅游中心城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邬幼明;合肥市“十一五”建成安徽省旅游中心城市的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9 汪威;丝绸之路甘肃段旅游中心城市体系构建及其空间一体化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周丽霞;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旅游小城镇开发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138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813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