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协调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协调发展研究
【摘要】:摘要: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应正确引导和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按照各种运输方式技术经济特点,形成合理布局、分工协作、有机联合、顺畅贯通的交通运输综合体。其宗旨在于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通过协调发展、优势互补和综合利用各种方式的运输能力,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交通的整体效益。所以,建立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体系的核心是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协调发展中所涉及基本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发展实践提出了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协调发展的内涵及其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其次,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在宏观层面,通过对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态势的评估可见,还存在运输能力不足、运输体系之间协调不足、运输市场和竞争方面的不完善等问题。全国交通运输业的这些问题同样存在于蓝色经济区。在具体层面,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不同运输方式发展现状及其协调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同时对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城市—青岛市综合交通运输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对美国、日本和欧盟的海洋经济区建设经验以及海洋经济区综合运输协调发展经验进行了总结。分别研究了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蓝色经济区及其综合运输建设的实际经验。根据国外经验,我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协调发展可以从制定总体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完善立法体系、注重生态保护、加快科技和人才投入、坚持海陆平衡发展和实施海洋综合管理战略等方面予以实现。 第四,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协调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价。创造性地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综合运输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通过构建多维灰色动态协调分析模型,对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定量研究;基于选择博弈模型,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性进行了定量研究,推导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博弈的优劣评判指标,并基于青岛的数据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性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 第五,基于前文研究,构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协调发展体系。其中包括(1)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协调发展的目标,也即统筹海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海陆交通统筹、区域统筹、多种运输方式统筹的原则,实现交通运输联动发展。(2)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协调发展的布局,包括总体布局、推进联运网络建设、加强基础运输方式的协同发展等。(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协调发展的支撑体系,包括重视体制和机制建设,促进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以市场为核心建设综合运输体系,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综合运输协调发展的效益,完善综合运输的需求管理体系等。(4)促进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包括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市场化进程,加强国际合作;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等。
【关键词】:山东半岛 蓝色经济区 综合运输 协调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512.7
【目录】:
- 致谢5-6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3
- 1. 绪论13-25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3-16
- 1.1.1 研究背景13-15
- 1.1.2 研究意义15-16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6-21
- 1.2.1 蓝色经济区的相关研究16-18
- 1.2.2 综合运输体系的相关研究18-20
- 1.2.3 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协调发展相关研究20-21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21-23
- 1.3.1 研究内容21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21-23
- 1.4 本章小结23-25
- 2. 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25-35
- 2.1 基本概念界定25-28
- 2.1.1 区域经济25
- 2.1.2 蓝色经济25-26
- 2.1.3 蓝色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6
- 2.1.4 综合运输26-27
- 2.1.5 综合运输协调发展27-28
- 2.2 相关基础理论28-31
- 2.2.1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28
- 2.2.2 相互依赖与竞争合作理论28-29
- 2.2.3 自组织、协同与系统理论29-31
- 2.3 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协调发展的内涵界定31-33
- 2.4 本章小结33-35
- 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协调发展的现状与问题35-53
- 3.1 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5-38
- 3.1.1 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35-37
- 3.1.2 交通运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37-38
- 3.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协调发展水平38-43
- 3.2.1 客运与货运综合运输运量发展状态39-40
- 3.2.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发展现状分析40-41
- 3.2.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体系协调关系评价41-43
- 3.3 案例分析:青岛市综合运输协调发展状况概览43-49
- 3.3.1 青岛在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地位43-46
- 3.3.2 青岛市综合交通运输建设的现状及规划46-49
- 3.4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49-52
- 3.4.1 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协调发展存在的一般性问题49-50
- 3.4.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50-52
- 3.5 本章小结52-53
- 4. 国外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协调发展的经验借鉴53-65
- 4.1 美国海洋经济区建设及综合运输协调发展经验54-56
- 4.1.1 美国海洋经济区的建设经验54-55
- 4.1.2 美国海洋经济区综合运输协调发展经验55-56
- 4.2 日本海洋经济区建设及综合运输协调发展经验56-59
- 4.2.1 日本海洋经济区的建设经验56-57
- 4.2.2 日本海洋经济区综合运输协调发展经验57-59
- 4.3 欧盟海洋经济区发展及综合运输协调发展经验59-61
- 4.3.1 欧盟海洋经济区的建设经验59-60
- 4.3.2 欧盟海洋经济区综合运输协调发展经验60-61
- 4.4 对中国的启示61-62
- 4.5 本章小结62-65
- 5.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的协调性分析65-77
- 5.1 蓝色经济综合运输体系协调发展的内容65
- 5.2 蓝色经济综合运输协调发展的分析方法65-71
- 5.2.1 灰色关联理论65-66
- 5.2.2 多维灰色动态协调分析模型66-67
- 5.2.3 选择博弈理论67-71
- 5.3 蓝色经济增长与综合运输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71-73
- 5.3.1 蓝色经济增长和交通运输的灰色关联度分析71-73
- 5.3.2 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73
- 5.4 蓝色经济区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性分析73-76
- 5.4.1 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博弈的优劣评判指标73-75
- 5.4.2 运输方式的最优组合75-76
- 5.5 本章小结76-77
- 6.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协调发展体系构建77-117
- 6.1 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协调发展的目标77-81
- 6.1.1 蓝色经济区发展目标77-79
- 6.1.2 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协调发展的目标79-81
- 6.2 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协调发展的布局81-89
- 6.2.1 规划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协调发展的总体布局81-82
- 6.2.2 建立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协调发展的科学理念82-84
- 6.2.3 推进蓝色经济区协调互补的联运网络建设84-87
- 6.2.4 加强蓝色经济区基础运输方式的协同发展87-89
- 6.3 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协调发展的支撑体系89-96
- 6.3.1 重视体制和机制建设,促进综合运输协调发展89-90
- 6.3.2 以市场为核心建设综合运输体系90-92
- 6.3.3 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综合运输协调发展的效益92-94
- 6.3.4 完善综合运输体系的需求管理体系94-96
- 6.4 促进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96-115
- 6.4.1 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96-101
- 6.4.2 推进交通运输业的市场化进程,加强国际合作101-108
- 6.4.3 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108-115
- 6.5 本章小结115-117
- 7. 结论117-121
- 7.1 基本观点与研究结论117-118
- 7.2 主要贡献与创新点118-119
- 7.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19-121
- 参考文献121-129
- 作者简历129-133
- 学位论文数据集13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稼琼;联运的重新认识与界定[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2 洪卫,乔乐中,张运;可持续发展与运输结构变动——一个矛盾的揭示[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3 洪卫,熊文强;对运输经济中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新认识[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4 董千里,阎敏,董明;关于区域物流理论在我国应用的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5 金勇;刘岩;;环形交叉口入口道车辆跟驰行为研究[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6 狄乾斌;韩增林;;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03期
7 莫于川;行政执法监督制度论要[J];法学评论;2000年01期
8 傅志寰;;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综合运输体系[J];工程研究-跨科学视野中的工程;2009年02期
9 熊崇俊;宁宣熙;潘颖莉;;中国综合交通各运输方式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系统工程;2006年06期
10 乔传福;;发展和谐安全高效可持续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J];工程与建设;2007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凤亭;珠江三角洲地区港口工程风险分析及经济评估[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宋岩;基于多Agent和本体的散杂货港口集团船舶调度系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吕梁;港口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与方法及其实证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4 邓蕾;中国集装箱港口企业生产率测度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郝陶群;基于仿生学视角的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理论及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徐文;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袁长伟;公路运输统计体系与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8 高琴;港口产业集群的复杂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9 许旺土;综合快捷货运服务网络运输能力计算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10 张颖华;港航产业成长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8388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838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