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视角的区域联系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13 10:33
本文关键词:基于空间视角的区域联系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区域联系 空间运输联系 空间经济联系 城市中心职能强度
【摘要】:区域空间联系是以区域之间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为基础而形成的地区之间的联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交通运输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相互融合,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空间布局的影响,实质上是对区域交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引导,交通运输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交通基础设施也会不断完善,空间联通性和运输能力都能得到持续发展。因此,对区域空间联系的研究不能再仅把交通运输作为经济联系的一个因素去考虑,而是需要把区域空间运输联系和空间经济联系横向对比,,来深入挖掘区域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布局变化态势。 空间运输联系与空间经济联系是区域空间联系的主要类型,本文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首先从区域空间联系的基础理论出发,提出了从空间运输联系和空间经济联系两个角度测度空间联系的模型方法,即分别依据区域之间交通流相互联系紧密度和运输首位联系模型衡量空间运输联系强度,依据引力模型和经济隶属度模型测度空间经济联系强度,进而又提出利用城市中心职能强度模型来测度城市综合职能强度,从单个城市影响力的大小来分析城市的职能强度。综合对比研究空间运输联系与空间经济联系,是区域空间联系分析未来的研究方向。 论文以辽宁省为实证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辽宁省交通流空间分布和经济联系空间分布的特征,各城市与沈阳市的运输联系最为紧密,但是各城市与沈阳的运输联系程度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在经济联系中,沈阳还是处于绝对核心的位置,周边城市围绕着中心城市沈阳共同构成了辽宁省城市体系的中心-外围结构。最后指出了空间运输联系与空间经济联系也存在不完全匹配的情况,清晰地认知了区域交通网络格局与经济现象及其空间分布规律,为制定区域城市发展政策和区域交通运输规划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证借鉴。
【关键词】:区域联系 空间运输联系 空间经济联系 城市中心职能强度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127;F51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8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8-11
- 1.1.1 研究背景8-9
- 1.1.2 研究意义9-11
- 1.2 研究综述11-14
- 1.2.1 国外区域空间联系研究状况11-12
- 1.2.2 国内区域空间联系研究状况12-14
- 1.2.3 现有研究评述14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4-15
- 1.3.1 研究思路14-15
- 1.3.2 研究方法15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5-18
- 1.4.1 研究内容15-16
- 1.4.2 技术路线16-18
- 第二章 区域空间联系的理论基础18-24
- 2.1 区域空间联系的理论内涵与生成18-19
- 2.1.1 区域空间联系的内涵18
- 2.1.2 区域空间联系的生成18-19
- 2.2 区域空间联系主要类型19-21
- 2.2.1 空间运输联系19-20
- 2.2.2 空间经济联系20
- 2.2.3 空间运输联系与空间经济联系的关系20-21
- 2.3 区域空间联系的主要理论21-23
- 2.3.1 增长极理论21-22
- 2.3.2 生长轴理论22
- 2.3.3 点轴系统理论22-23
- 2.3.4 中心-边缘理论23
- 2.4 本章小结23-24
- 第三章 区域空间联系的测度方法研究24-31
- 3.1 空间运输联系模型24-25
- 3.1.1 基于交通流的空间运输联系强度模型24-25
- 3.1.2 运输首位联系模型25
- 3.2 空间经济联系模型25-29
- 3.2.1 引力模型26-28
- 3.2.2 经济隶属度模型28-29
- 3.3 城市中心职能强度模型29-30
- 3.4 本章小结30-31
- 第四章 实证研究辽宁省区域空间联系分析31-47
- 4.1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31
- 4.1.1 研究区域概况31
- 4.1.2 数据来源31
- 4.2 基于交通流的空间运输联系强度分析31-37
- 4.2.1 运输联系强度测算32-36
- 4.2.2 运输首位联系强度测算36-37
- 4.3 基于引力模型的空间经济联系强度分析37-44
- 4.3.1 引力模型测算37-41
- 4.3.2 经济联系隶属度测算41-44
- 4.4 辽宁省城市中心职能强度分析44-46
- 4.5 本章小结46-47
- 第五章 空间运输联系与空间经济联系对比分析47-54
- 5.1 空间运输联系与空间经济联系量的对比47-48
- 5.2 运输联系与经济联系空间分布特征的对比分析48-50
- 5.3 反映出的问题及对策建议50-52
- 5.4 本章小结52-54
- 结论54-56
- 主要研究结论54
- 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54-55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55-56
- 参考文献56-6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加科研项目60-61
- 致谢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静;京冀区域经济联系的现状及发展途径[J];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2 陈明蔚;;基于生长轴理论的交通经济带建设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9期
3 戴特奇,金凤君,王姣娥;空间相互作用与城市关联网络演进——以我国20世纪90年代城际铁路客流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2期
4 张建松;韩增林;董晓菲;;省级地域公路货运的空间联系探讨——以辽宁省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4期
5 乔旭宁;杨德刚;毛汉英;张小雷;吴得文;张豫芳;;基于经济联系强度的乌鲁木齐都市圈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6期
6 姜海宁;陆玉麒;吕国庆;;江浙沪主要中心城市对外经济联系的测度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6期
7 金凤君;张文尝;;省级区域铁路货运联系的系统研究[J];地理科学;1991年01期
8 王德忠,庄仁兴;区域经济联系定量分析初探——以上海与苏锡常地区经济联系为例[J];地理科学;1996年01期
9 金凤君;我国空间运输联系的实验研究——以货流为例[J];地理学报;1991年01期
10 金凤君;我国航空客流网络发展及其地域系统研究[J];地理研究;2001年01期
本文编号:8432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843211.html